发布时间:2016-11-02 19:09 | 来源:北京人民广播电台 2013-07-08 | 查看:1098次
《百姓生活故事》之《北京地铁第一人(上)》
2013年7月1日
《百姓生活故事》之《北京地铁第一人(下)》
2013年7月2日
上集:
廖明:看看我身上带的。
记者:您这包里都有啥?给我展示展示。
廖明:这些刀子,就是说哪儿的螺丝松了,随时,太大了以后你就没法弄,然后手电。
记者:说话的这位是北京地铁13号线的司机廖明,廖师傅开地铁已经快三十年了,他的包里放的所有的东西都能随时变身成为一个修理工具。不过记者却发现虽然是夏天,廖师傅却随身带着一盒擦手油。
廖明:看见了吗?就这个,擦手油,这油也不值钱,冬天这个锁不是多了一个小舌头吗?时间长了以后门掩着关不上去,你就得使劲撞这个门,撞才能关上去,你拿点手上抹的油抹到小舌头上轻轻一关就关上了,这么推门不是这么撞吗?这块涩,硬撞,抹一点你看就这么简单,只要一润滑一下就关上了。这用了多长时间你知道吗?用了有五六年了。
记者:就这一小盒用了五六年了?
廖明:对,抹一点点抹到舌头上。
记者:那这一盒多少钱?
廖明:一毛多钱。
记者:虽然只是一毛钱的东西,但却让地铁驾驶室的门关起来一点也不费劲了,不过廖师傅一般跑地下线路的时候,很少碰到冬天关不上门的问题,这一切都还得说到2002年。
廖明:我是2002年,当时的13号线组建的时候,我就到13号线了,它是当时第一次地面线。当时来了是因为什么呢?又是新车,又得学新东西,那会儿可能还觉得自己年轻,还觉得能学。
记者:那时候多大岁数?
廖明:40了。
记者:还觉得很年轻?
廖明:还觉得年轻。地面开车跟地下的又不一样,地下是常年温差不到10度,恒温。地面的温差特别大,可能超过50度吧,那夏天是热得不能再热了,夏天它热还好说点,冬天的冷是太难了那个。
记者:人怕冷还可以多穿衣服,要是车也怕冷,那可真没辙了。
廖明:那是2003年,2003年下了七天的雪,那个雪下得非常大,基本上马路上都没有车了,可是那会儿地铁用的什么车呀?用的是过去的老型车,谁也想象不到那种老型车怕雪,它的牵引电机在转动的时候它是往里面吸风,它在吸风的时候它把雪花也吸进去了,一晚上最多的时候,烧个几十太电极,但为了保证运行,这个车烧完了以后回去修去,调新的车下来,当时就是车多,来回这么转,那边修这边烧,就跟过去打仗似的,死一个顶一个,死一个顶一个,修好了一个,没多长时间又下来了。检修的快累死了,这边不能停运,而且过去用那种风洞门可能一两个门就打不开了,打不开用手扒,好不容易打开了以后还关不上呢,关不上得拿手拽,得让乘客下来呀,那13号线开通的时候是非常非常艰难的,现在的车就没事了,现在的门是电动的。现在用的牵引电极是交流的,你往里嗤水都没事。
下集:
记者:除了车子的问题呀,那时候更让车上的乘务人员头疼的是没人坐车。
廖明:我刚来的时候13号线没人坐车,没人坐,因为它周边没有公交车回龙观那块,白天敢进去都属于胆大的,更别提晚上了,全是臭水坑,泥坑,里边种的全是莲花、全是藕。后来为了让乘客能够坐车,允许乘客带折叠自行车乘地铁,他没有公交车嘛,骑车骑到地铁,拎着自行车坐地铁,现在不让了。那会儿地铁里面折叠自行车跟人一块上车这个,那真是一道风景线,车上半车都是自行车,一两万、三四万人,那时候人特别少,现在一天80多万,最高已经到94万了,快上百万了。
记者:由于缺乏地上线路的经验,13号线也是边运营边学习,其中最大的一个难题就是冬天下雪怎么办?
廖明:13号线赶着事了,刚开通的时候赶着第一场雪,那场雪特别小,就是咱们的接触轨也在地面上,供电轨,它下雪那雪花就飘上去了,电路通不上电了,走的时候会差那么一点,它电就供不上来,原来环线,因为咱们都是地下线嘛,不存在这个问题,当时的领导说发现这个问题了,以后再下雪不行在上面刮,给雪刮下去,不停地开,第二天早上这个车才能在上面更好地运行。
记者:现在北京不少的地铁线路也都学习了这个经验,下雪的时候就轧道,保证地铁正常运营。可是在方便了乘客的背后却有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辛苦。
廖明:可是在13号线划道我是最多的吧,基本上下雪我都来,第一次滑道的时候没有我,听说滑道挺好玩的,挺新鲜的事的,当那天晚上滑完了以后,很多人再也不提滑道的事了,晚上太冷了,拿那玻璃杯要端杯水到这儿,从西直门开出去一杯开水到东直门那喝的水就冰牙,你再回来的时候,再回来这杯水可能就能结冰,就这么冷。你说到两点多的时候又困,脚都冻得没知觉了,穿那个大皮鞋太痛苦了,那时候我滑道的时候穿一个大衣,腿上盖一个大衣就这样都不行,腿上基本都没有知觉了,都是这么扛过来的吧。后来现在用这种车就好多了,因为这种车上有暖气,但是暖气也只是说比原来的环境要好一些,还是冷。原来那水是结冰,现在能喝点温水。
记者:当了27年的地铁司机,现在的廖明甚至已经达到了人车合一的地步,他能够通过车子的种种迹象判断险情,并且及时排除。
廖明:你人跟车是一体的,你比如说我肚子疼,大脑肯定知道我肚子疼,车哪儿疼我也得知道,通过车的震动、声音去闻、去看、去听,感觉到这车的问题了,好多东西就是感觉出来以后,有一次是下大雨下午四点多,那雨特别大,当时那车我就正常地进站,不知道什么原因,但是我就感觉到站台上可能有问题,赶紧停车,因为下大雨钢轨是滑的,车进了站了,刚进站一点停下来的,从外边刮下来一个大地毯,那个防滑毯搭到钢轨上了,搭在钢轨上了我就停下来了,我就防止了,类似这样的感觉挺多的,我估计就是长期干这种工作吧,神经老处于一种紧张状态吧,容易能捕捉到这种信息。
记者:今天的廖明已经不知不觉地成了北京地铁安全驾驶里程最长的人,大伙儿都叫他北京地铁第一人。不过这个第一可不好当,因为这个数字还时刻都有可能会归零。
廖明:它呢,什么情况下它有归零的,它不是说跑了多少是多少,什么时候归零?你比如说列车晚点五分钟就得归零了,你比如说那个车,我在运行中闯红灯了,站台那儿该停的地方没停住,冲出去了,这就是全归零了。多了,拿出来那得这么厚一本全是一条一条的规定,什么情况下全给你归了零了,一归零你就是像二三十万公里归零就归零了,我现在到6月底吧,89万。你说要给我归零了确实啊。我觉得跟死一回也没什么区别了,三十多年的努力一下全没了。
记者:虽然面对着这样的压力,但廖师傅觉得当一名地铁司机就是要保证不出事故,这是责任,也是坚守。
廖明:比如说像安全运行89万公里,值得骄傲吗?我觉得不值得骄傲。为什么呀?应该做的,没有什么可炫耀的,乘客生命在你手里,你跑了多少你就应该还给人家多少,除非你不干这行,你干这行,你只能去做。
记者:从最开始痴迷化学的中学生,到现在年近半百的老师傅,廖明完成了人生的华丽转身,他说现在即使让他换到其他岗位他也不干。
廖明:原来是爱一行干一行,现在我跟他们说是干一行爱一行,当你离不开的时候,你必须得爱它,这样你才能往下走,任何事去适应它,成功对于我来说是什么呢?对于你做的事情去理解它、了解它,去热爱它,把它当你生活的一部分,你就快成功了。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