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9-28 16:03 | 来源: 农村大众 2014-09-16 | 查看:1454次
滨州市滨城区七旬老人张秀峰甘当“当代愚公”受人赞
农村大众报滨州讯 (通讯员李荣新 冯志强 苏淑洁)一辆脚蹬车、一把铁锨,一位身板硬朗的老人,三十六年如一日义务修村路,编织出一段感人的故事,在滨城区滨北街道乡村间传颂。
9月10日,在滨北街道张木匠村的生产路上,76岁的张秀峰老人正忙着修路,取土、填坑、踩实、整平……娴熟连续的动作,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他已经重复了36载,成为该村乡间的义务修路工。
张木匠村300多口人,107户,耕地有500多亩,大部分分布在村周围,光生产路就有6条4000多米。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村内村外都是土路,遇上个阴天下雨,道路泥泞难走,在农村长大的张秀峰,深知路损坏带来的困扰和不便。
于是,在40岁那年,张秀峰便萌生了义务修路的念头。只要去农田干活,张秀峰总会捎上一把铁锨,不论走到哪里,只要看到有坑洼不平的地方,他都要停下来取土填一填、平一平,踩上两脚。因为自家的农田不集中,分散在村周围不同的位置,所以村周围的每米生产路他都曾修过。这么多年,他先修路、后种地的做法也曾遭到一些群众的质疑,他总是笑呵呵地说:“路好走,乡亲们省得绕远路,耽误的是我一个人的工夫,但能省下大伙的时间。”张秀锋说。
去年7月份,一场大雨因为雨急量大,地里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涝灾,许多群众为排涝,在生产路上开沟放水。当晚雨停后,睡不着觉的张秀峰老人,考虑到道路冲口多、难行走。于是,等到雨水排得差不多,他凌晨2点起床,拿着手电筒去垫冲口,一直干到清晨5点才把12个冲口垫完。
随着时间的推移,张秀峰老人养成了清晨早起义务修路的习惯。无论严寒酷暑,每天凌晨四五点就起床,扛上铁锨,在村内、村外巡逻,每发现路面有不平的地方,他就修修补补,往往一干就是两个小时。7年前村里修上了柏油路,他的工作量也减了不少。
长期修路,让张秀峰总结出自己一套修路的经验,经他修的路有个特点,就是中间高、两边低,这样一来,雨雪天路面就不会存水,耐用、不易损坏。36年来,光用坏的铁锨就达12把。路平了,道顺了,群众心里是满肚子的感激。张秀峰也由原先扛锨修路,变成骑自行车修路,到后来年龄大了换成骑三轮车修路。“这么多年,只要有个变天啥的,周围村的群众都到俺村来绕路,那是因为俺村的路比他们村的路好走,这要归功于一直义务修路的张秀峰。”张木匠村党支部书记冯建华对笔者说,“修路这么多年,张秀峰从没跟村里要过一分钱。”
目前,张秀峰老人的两个女儿早已出嫁,他现在和老伴一起生活,76岁的老人身体还算硬朗。“修路的活我会一直干下去,直到干不动为止。”张秀峰说。
农村大众报临沭讯 (通讯员王继茂 宋祥习)9月10日一大早,临沭县大兴镇一所小学门前的道路上,机器轰鸣,人头攒动,一派忙碌的景象。经了解,原来是大兴一村、二村及东日晒村三村联合,在为该村小学修路。这是以王茂兴为首的村干部积极为教育办实事、办好事,为该校200多名师生送上的教师节礼物。
凡是路过该小学的人,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校门前及学校东侧的两条坑洼主路。学生上下学途中,摔倒的现象时有发生,给师生出行带来不小的安全隐患。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村民自发筹措资金,在教师节这一天,村干部带领一班人齐上阵,会开车的开车,会水泥活的拿起锨铲工具,经过一天的忙碌,终于筑就了一条宽敞的爱心路。走在平坦舒适的路上,师生们都开心地笑了。
“这是一条村集体关心教育的路,是村干部和群众心连心的路,以后孩子上学我们更放心了!”一位接送孩子的群众由衷称赞。
(编者注:原文标题为《行走乡间义务修路36载》)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