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士后代修路36年 生活状态让人心酸(组图)

发布时间:2016-09-27 21:35 | 来源:天天快报 2016-09-24 | 查看:3453次

  五保老人李玉品,今年76岁高龄 ,河南省长垣县方里镇西李村人,现居方里镇养老院。老人的父亲是共产党员在1946年的时候执行任务时牺牲,留下年幼的李玉品与母亲相依为命。因为父亲是革命烈士,李玉品从小在母亲细心的教育下乐于助人。成年后积极参加村里的生产劳动,后来被村民选举为西李村生产一队队长及革委会主任。(图1、正在义务养护道路的李玉品。36年来他每天早晨都会外出找些坑洼不平的道路进行修护。)

  李玉品老人说:到了1980年土地改革时村里的村民说,你是村干部,村里的路不好走你能不能修一修,从此他就开始了36年如一日的修路养路生活,记者问老人:您年轻时是村干部,也是革命烈士后代,应该好娶媳妇,为什么没有结婚?老人说:就我天天干的活,如果娶媳妇人家肯定不愿意让我这么干,所以干脆就没有娶。(图2、李玉品老人正在敬老院吃早饭,他背后的房子已被定为危房杜绝居住,房子成了老人存放东西的仓库。)

  敬老院的院长告诉记者:像李玉品这样的好人在我们十里八乡甚至整个全县乃至河南省也不好找出来几位。可是他,哎!每天早上天不亮就出去了,天黑才回来,大家都知道他去修路了,每次回来都带一些从外面捡的破衣服,现在堆满了好几间屋子,送人没人要,天天放哪里发臭,他有个侄子,有一次趁他不在清理了几车出去,他回来以后,和他侄子大吵了一架,有一次他出去被车撞了,他侄子和侄媳妇在医院守了他好多天。

  院长接着说:李玉品是烈士后代每月有一千多块钱的抚恤金,你说在敬老院吃住都不花钱,他还是五保老人,你把钱给你家侄子点,可是他不,他把钱都捐了,就说一件事吧,有个村子修教堂人家让李玉品捐五千块钱,结果李玉品说,我只有三千块钱,我捐三千再给你们打个两千块的欠条吧。(图4、李玉品吃饭用的餐具是他在垃圾堆里捡的一个饭盒。敬老院院长说,李玉品平时不讲卫生乱吃东西,但从来不生病。)

  院长接着又说:你说这老头糊涂不糊涂,平白无故就有了两千块的债务。谁家有事让他出钱,只要他有二话不说有多少给多少。你说傻不傻啊?平时也不按养老院的作息时间生活。吃饭什么的也不讲卫生,可是他还从来不生病。还有每年快到春节的时候,李玉品自己掏钱为十里八乡免费写春联,笔墨纸都是他自己掏钱,每年写送春联他都花几百块。你看这两个暖瓶里面装满了玉米粥,他早上就带着这玉米粥些出去修路,这些玉米粥就是他一天的口粮。

  李玉品老人说:为群众干活哪能讲作息时间啊,我太忙了好多路需要我去修,那顾得上自己啊。你看好人多的很,我的电动车就是人家送的,现在骑着这个车去修路可方便了,我要到群众最需要我的地方去。(图6、早晨7点钟李玉品老人吃完早饭,骑着电动车带上一天的口粮,载着自制的修路工具出发了。)

  李玉品老人说:现在水泥路柏油路多了,我也修不了,我只能到群众最需要我的地方去,这条生产土路,我已经修了两天,你看前些天下雨,车把路面轧出了坑,积水后越轧越大,我需要把这些坑填平,这样大家通行就顺畅了。

  老人说这个工具是他自制的铁锹,一头用来铲土,一头用来平整路面。老人干活累了就站在那里休息一会,一中午的时间他把这条土路坑坑洼洼的地方逐个填平,路面上的那些补丁就是老人把路修补好的样子。

  老人望着一位拉玉米的村民开着三轮车从刚修好的路面上经过。很多路过的人都会主动与老人打招呼,大家都会说,您又来这里修路啦?饿了就到家里吃饭啊。

  忙活了一中午,老人拿出自带的口粮,这就是早上吃剩下的饭菜,也是他的午饭,也是他的晚饭。老人脚上的鞋是从垃圾堆里捡的。用来装玉米粥的暖瓶是几年前从垃圾堆里捡的一直用到现在不舍得丢弃。

  吃完午饭以后,老人又找了一条需要修的路,老人说这个坑太大了需要很多土。然后他就一锹一锹的把路边的土铲到坑里。老人每年为了养路修路能用坏好几把铁锹。他把国家给他的补贴都用在了修路和捐款上。

  一位骑摩托车的路人看到李玉品老人,主动热情的和他打招呼。

  老人把路上的大坑填平以后用脚踩实。

  老人看着经过的路人从他修好的路面上经过,观察自己修的效果。行人过去以后他又接着踩实。

  几位放学的孩子经过,一个孩子大声的告诉记者:这位老爷爷可是好人啊,我们都知道,你一定要给他多拍点照片啊。

  夕阳下,老人忙活了一天,满意的看着很多行人从他修过的路面经过。

  一位路过的行人主动送给李玉品老人几枚苹果。

  忙活了一天,老人装好修路的工具准备回敬老院。

  夜晚,老人骑着电动车回敬老院的路上。

  因为敬老院的晚饭时间是下午五点钟,老人回到敬老院已经是晚上八点了,李玉品拿出早上准备好的晚饭盛在他从外面捡的一个废弃铁桶中吃了起来。这就是李玉品老人一天的生活,这样的生活他坚持了36年。关注微信公众号“微言薄语”了解更多关于李玉品老人的故事。(摄影:薄高鹏)

  编者注:原文标题为:《烈士后代 义务修路36年 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