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英雄谱 浴血雁门关(2图)

发布时间:2016-06-10 21:41 | 来源:中国军网 2015-7-10 12版 | 查看:6229次

  汉宫春

  八路军第120师抗战追怀

  丁增义

  倚马阴山,望孤哀秋雁,举翅南迁。西风最是惆怅,烽火连天。城头画角,雁门外,鼓急笳喧。赴国难,滹沱河水,怒波东卷休还。

  却道清乡蚕食,正倭夷逞暴,恣意狂癫。奈何三五九旅,偏战泥湾。英雄自古,甘负重,御敌屏藩。曾记否,风流长在,功名岂止阵前?

  浴血雁门关

  天下九塞,雁门为首。这一“咽喉全晋”的雄关,“外壮大同之藩卫,内固太原之锁钥”,虽历千年风雨,呈现给人们的依旧是莽莽气象。只有门楼上依然可辨的烽燹痕迹,揭示着外敌侵略的疯狂,记录下英雄逐寇的雄壮。

  透过时间的厚重帷幔,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的精神宛若一束强光,总能让历史在不经意间产生重影。1937年的雁门关,俨然再现了古时诗人笔下残酷的战争景象。侵略者铁蹄步步进逼带来的,是“黑云压城城欲摧”的窒息感,而八路军第120师的将士们,则用开拔迎击的奋勇,演绎出“全师出雁塞,百战运龙韬”的激荡。以雁门关为中心的数次激战,切断了日寇自大同至忻口的交通补给线,有力地支援了其他战场。

  夜沙风破肉,攻垒雪平壕。在物资供给极度匮乏的情况下,抗日英雄们毫不畏缩,开辟恒山区、加强平西区、巩固冀中区……转战晋北冀中,120师在不断歼灭日寇有生力量的同时,也在陕甘宁边区前立起了不可逾越的屏障。官兵的浴血奋战,群众的箪食壶浆,构筑起民族的傲骨,凝聚起无敌的力量。1940年8月,在著文回顾三年抗战历程时,120师师长贺龙满怀信心地写道:我们敢以强烈的自信告诉全国同胞,敌后的抗战一定要坚持下去,全国的抗战也必须像敌后的抗战一样坚持下去。中华民族的力量是无限伟大的,中华民族一定要胜利!(黄 旭) 

  李 林:女华侨写传奇 平倭寇血染衣

  拖着被击中的腿,蹲贴在3尺高的塄坎下,听着鬼子腿脚碰触草枝的声音越来越近,拔枪、上膛、击发……那颗一直留给自己的子弹,这回用上了。

  与她一起殉国的,还有她腹中刚满3个月的孩子。

  重兵包围,多人伤亡,最后看到的却只是一名自杀的八路军女战士,气急败坏的鬼子用枪刺在她的遗体上泄愤。

  那一刻,1940年4月26日。

  她,李林,归国华侨,牺牲时还不满25岁。

  “当时要不杀回去,她可能不会牺牲。活着的话,她今年正好100岁。”6月19日,在李林的牺牲地——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向阳堡乡东平太村东北山坡上,58岁的当地农民刘富告诉记者:“这女娃浑身都是传奇,牺牲前的选择发生在她身上,不意外。”

  李林牺牲前做了什么选择?那年4月下旬,日伪军集重兵对晋绥边区进行“围剿”。反“围剿”中,李林率领政卫连骑兵排向东出击,吸引敌人火力,掩护大部队向西南突围。冲出包围圈后,李林听到西南方向还有敌人枪声,便调头二次攻击敌人,以主动“跳进”敌包围圈的壮举,赢得大部队的安全。

  “她是弃婴,被养父养母带到印尼后,却从没忘记祖国母亲。”1929年底回国后,李林先后在陈嘉庚创办的集美学校和上海爱国女中读书。那时,还叫李秀若的她就在作文课上写下了一个“传奇”。

  那天作文课刚开始,突然传来的日军演习枪炮声,把教室震得直掉墙皮,不少人被惊吓得怔趴在座位上。李秀若环顾四周,将笔往地上一砸:“这还成什么国家?”那堂作文课,李秀若写了一篇《读〈木兰辞〉有感》的作文。老师被这篇作文震撼,破例给了105分。其中,作文里“甘愿征战血染衣,不平倭寇誓不休”的语句,成为当时集美学校的名言。

  1936年7月5日,李秀若决定放弃学业,北上抗日。临行前,她取列宁的中文谐音,再结合她的姓,改名“李林”。

  告别红妆的李秀若,成了戎装在身的李林。她北上北平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在1936年底奔赴山西抗日前线,在那里续写传奇。

  1937年5月,李林所在的部队归建八路军第120师。一次战斗结束后,李林带领队伍“顺手牵羊”,缴获了日伪军一大批军马,让雁北独立六支队有了骑兵营。

  1939年10月下旬,日寇对晋绥抗日力量进行第七次“围剿”。战斗中,李林一出“围魏救赵”的好戏,很快粉碎敌人的图谋。

  文武双全的李林,在最美的年华邂逅了最美的爱情。1938年12月,李林与后来成长为共和国副部级领导的屈建相爱成婚。短暂的婚姻生活里,她和丈夫做的最多的事,就是每天一起研讨敌情,憧憬解放后一家人的幸福生活。

  挽歌无尽,赞歌不绝。

  李林牺牲后,中共晋西北区党委机关报《新西北报》发表社论称她是“中国民族英雄的最光荣典型”。贺龙在1940年2月曾赞她说:“这是我们的女英雄!一个女同志,归国华侨大学生,能带着骑兵部队与日本鬼子打仗,打出了威风,很不简单!值得大家学习。”1973年9月15日,周恩来总理叮嘱山西省雁北地委:“华侨女学生李林,不到后方做官,坚持前线抗战。要给她树碑,还要给她写出传记来。她是我们的民族英雄。”

  解放后,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先后设立了李林路、李林中学、李林图书馆、李林纪念馆。2013年11月,朔州市成立了华侨抗战女英雄李林研究会,定期出版《李林与英雄文化》杂志。今年4月26日,朔州市军地联合举行纪念李林烈士牺牲75周年暨“李林精神”进机关、进军营、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活动。

  “清明为我雨纷纷,金菊白碑无一尘。穴下幽幽存壮骨,市廛碌碌寄微身。晏阳民事早消歇,倭岛贼情又数频。勒马青铜回首处,点兵声后应谁人。”去年清明节,再次来到李林墓碑前,《李林传》作者、华侨抗战女英雄李林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王宝国,赋诗缅怀。

  “忽反顾以流涕兮,哀高丘之无女。因为有李林,所以我们没有屈原这样的遗憾。”接过王宝国递来的《李林传》,记者问:“写这么厚的书,累吗?”“英雄是高山,光明在山顶。攀登李林这座精神高山的路很艰辛,但幸福。”

  说完,王宝国眺望荫凉山,这片当年的李林抗战之地,如今已是庄稼悄然生长的希望田野……

  (本报记者 李秦卫) 

  魏大光:好男儿上战场 打鬼子保家乡

  生命,有时会在一个普通的清晨或午后结束,让人猝不及防。

  魏大光就是这样。按说,告别世界本是生命的句号。但因为逝者是年仅28岁、威震敌寇的八路军旅长魏大光,因而实在让连日寻访他足迹的记者唏嘘惋惜。因为当时的抗日形势,太需要他这样的民族脊梁;因为人们坚信,年轻的他一定能等到抗战胜利的那一天。然而,却没有。

  每个人的脑海里都有一些挥之不去的记忆,无论时光如何匆匆流过。70多年过去了,留在父老乡亲们记忆里的,有很多很多魏大光的故事。

  父亲惨遭杀害,母亲含冤去世,妻子没了踪影。“七七事变”后,趁乱越狱的魏大光回到家乡河北省霸州市堂二里镇时,日本侵略者造成的家庭悲剧没能让他沉沦。之前因打砸鬼子工厂而入狱的他,这次决定拿起枪杆子跟敌人刺刀见红。“好男儿上战场,打鬼子保家乡!”喊着这样的口号,魏大光很快成为由500多人组成的抗日武装的领头人。

  组建抗日武装后不久,魏大光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指导下,于1938年11月将所属部队改编为冀中军区独立第五支队。次年3月,独立第五支队与三五八旅七一六团合编为八路军第120师独立二旅,任旅长的魏大光,成了贺龙麾下的一员战将。

  1938年2月27日傍晚,魏大光率200多人的队伍转移到吴家场村,次日拂晓遭鬼子包围。援军赶到后,他命令士兵在煤油桶里点燃鞭炮,“枪声大作”让鬼子慌了神。魏大光趁机率部反攻,日军狼狈逃窜。国民党冀热辽中将司令唐继武见穷得叮当响的魏大光打仗是把好手,便找到他说:“兄弟,咱们一起干吧,老弟升官发财包在我身上,跟共产党干有什么好。”魏大光回答:“我不想升官,也不想发财,只想打鬼子!”

  魏大光领导的这支抗日武装的出现,让日伪军不敢轻易向津西进犯,天津的日军也常感到威胁。那时,魏大光经常派人进津杀鬼子、除汉奸,还用大字报据实以告:“魏大光所为!”

  1939年5月,魏大光回家乡招兵扩充部队,3个月就让家乡很多零散抗日武装戴上了“八路军”的臂章。完成任务返回时,他乘坐的小船与鬼子汽艇遭遇。鬼子汽艇有两挺机枪,而魏大光小船上的将士只有短枪。交战中,魏大光头部中弹,壮烈牺牲。

  魏大光牺牲后,独立二旅召开魏大光追悼大会,贺龙师长、关向应政委送来挽联。代旅长廖汉生在追悼会上评价魏大光:“对党忠诚,立场坚定,顾全大局,作战勇敢。”随后,叶剑英在《八路军军政杂志》上发表了《悼八路军魏旅长大光光荣殉国》的文章,称“这种百战而死的精神,说明魏旅长为国家尽了大忠,为民族尽了大孝。”

  6月23日,华灯初上。驻足魏大光的牺牲地,当年这片他曾经载船未归的河流,如今已是广袤良田。就在记者静听夜风拂叶的沙沙声时,手机里飘来一条微信:祖国的万里江山,离不开英雄的鲜血浸染;人民的幸福安宁,离不开英雄的牺牲付出。捍卫英雄,就是在捍卫民族历史中清醒;守望英雄,就是在守望国家未来中憧憬;追逐英雄,就是在追逐华夏丰碑中圆梦。

  的确,英雄形象高大,国家才会强大。

  (本报记者 李秦卫) 

  本版军史顾问: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和百科研究部研究员 彭玉龙

  上图①:李林

  上图②:魏大光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