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5-23 14:40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6-03-15 第577期 | 查看:1597次
六旬“愚公”自发为村民修路30余年 让“天堑变通途”
一个人,一把锄头,一个背篓。30多年来,在贵州省凤冈县花坪镇通往关口村的乡村公路上,经常出现这样一个身影,一位60多岁的老人,肩背背篓,手握锄头,不时对这条乡村公路的破损之处进行修补、填平。在他经年累月的辛勤耕耘下,一条奔向幸福的康庄之路渐渐清晰,越来越多的孩子走出了大山。而这么一位执着坚守自己信念和故土的老者,就是村里出了名的“活愚公”——张金贵。2015年12月,张金贵荣登“中国好人榜”。
他叫张金贵,是贵州省遵义市凤冈县花坪镇关口村下寨组人,年近七旬的他已经自发在关口村周围修补公路30多年。村民们都亲切地称他为关口“活愚公”。
“要想富,先修路”,拥有一条平坦的水泥路一直是村民们祖祖辈辈的心愿,从80年代开始,张金贵就一直用愚公移山的精神为实现这个心愿而奋斗着。
1.一把锄头 一个背篓 25年坚守枯燥的"修路工程"
关口村位于花坪镇偏远地带,地处凤冈、余庆、德江三县的交界处,比邻东山村。在水泥路修通以前,从村子到镇上只有一些坑坑洼洼的泥泞小道,遇到阴雨天,积水成河,泥水四溅,村里的孩子们上学很不方便,要绕行几公里的崎岖山路才能走到学校。村里的老人们赶集也是苦不堪言,每年都有老人出行摔伤的事情发生,而村民们要想将种植的农产品运送到市场上去卖,更是一件比登天还要难的事,路不通成了制约村民生活、生产的最大难题。
1983年,当时还只有35岁的张金贵全然不顾妻儿反对,毅然决定靠自己的力量,把花坪连接东山村和关口村14公里的泥泞小道修补好。在村民们看来,这简直是天方夜谭,痴人说梦。
“活愚公”张金贵。图片来源:遵义文明网
多做好事、不做坏事,是张金贵祖辈留下来的家训。为了传承家训,张金贵一直坚守着自己的修路信念。他常说:“有人说我傻,说我一个人不可能修得好这么长的路。但我认为,只要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一天补一点,总有一天能把路给修补好。”
就这样,每天早晨6点多,张金贵便带着背篓、锄头等修路工具出门,午饭经常是托人带到修路现场,很多时候,张金贵都是匆忙吃上几口就又投入到修路工作中。看见有坑的地方,他就背点小石子来把坑填平,看见不平整的路,他就用铲子把路铲平,对于狭窄的道路,张金贵就用锄头一点一点的把道路拓宽。
“以前的路太烂了,连拖拉机都开不进来,把路修补好了,车子可以开进村子里面了,乡亲们出行也方便多了。”这项枯燥的修路工程,张金贵一坚持就是25年,直到2008年,县政府部门将花坪连接关口的公路全部硬化成了水泥路,关口村村民祖祖辈辈的通路心愿终于实现了。
2.为了修建通组路 他宁愿卖房筹钱
村子外的路修通了,但是张金贵并没有放下自己的修路信念,他说:“通村路修好了,但是通组路还烂着呐!”
2009年,张金贵又开始自发修缮关口村下寨组到苏家碾房的通组路。人手不够时,他就自掏腰包请工人;遇到山石障碍时,他就自己买炸药来炸,为修这条路,张金贵早出晚归耗时3年,这期间,他把种烤烟赚来的1万多元钱全部补贴在修路工程上。
3年时间,张金贵修通了一条长近2公里、宽3.5米的通组路,这条路的修通,解决了村里30多位学生上学出行难的问题。
张金贵正在清理路边山坡上滑下的泥土。图片来源:遵义文明网
2015年初,张金贵又盘算着要把关口村上寨组到上竹组的路修好。
“我已经联系好挖掘机了,让他们来看看,这条路要怎么修通。”张金贵说。关口村委会位于上寨组,因为上竹组没有直通上寨组的道路,每次上竹组的村民要去村委会办事,都要绕道而行,非常不方便,如果将连接两个组的路修通后,上竹组的村民只需要步行10分钟便可到达村委会。
“修通这条路需要几万元,如果资金不够,我就把家里的两头猪和房子卖了来筹钱,实在不行我还可以去外面打工,别看我年近七旬,但身体还好着呢!”当被问及修路资金如何筹集时,张金贵这样说。
为了修建通组路,张金贵心中依然有着坚定的信念。
3.村民眼中的“大恩人”:青丝变白发 修路一直在继续
在关口村村民心目中,张金贵一直都是位老好人。
“张金贵是我们村的大恩人,要不是他把路修好,我们进城就没这么方便,我们都很感激他,他的好,我们都记在心里了。”关口村上寨组村民张羽刚说。
但在张金贵的亲人心中,更多的是对他修路的不理解。“我们就是觉得他傻,2011年,他去北京打工,挣回来的钱全部用来修路了,他从不听家里人的劝说,太顽固了。”提起张金贵修路的事情,他的堂弟张金福这样说。
每次干完活,张金贵长满老茧的双手总是沾满泥土。图片来源:遵义文明网
2015年8月,张金贵的老伴儿在做农活时,不小心摔了一跤,扭伤了脚,不能行走。张金贵因为要修路,照顾不了家,更照顾不了老伴儿,只能让远在贵阳的儿子把老伴儿接去医院照顾治疗。这么多年来,张金贵虽然感觉愧对老伴儿,让老伴儿跟着自己一起受苦受累,但他认为修路更离不开他,村民也离不开他。
如今,张金贵的老伴儿跟随儿子去贵阳生活了,张金贵却选择留下来。他说:“关口是我的家乡,我舍不得离开,打算留下来,对需要修补的路面继续进行修补和维护。”
30多年弹指间,张金贵当年满头的青丝也变成了如今两鬓的白发,但他的身影仍经常出现在关口到花坪的各个公路段上,他的修路信念一直在坚守,他的修路“工程”也一直在继续……
(本网根据《中国好人榜----张金贵》《33年“活愚公”修路无怨无悔,挺起大山农民的脊梁》等稿件综合整理,感谢遵义文明网提供素材。
编辑点评
他是一个朴实的农民,为了村民出行方便,自发修路30多年,他把自己挣的钱全部用来修建村组公路。他的执着,换来了村民的方便出行。“愚公”精神并不愚,中国的“美丽乡村”建设需要无数个像张金贵一样满腔热血的“好乡贤”,中国梦的实现也需要千千万万个锲而不舍、不分昼夜默默奉献的人。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