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业奉献:鹿城吴荣瀚(图)

发布时间:2016-05-18 18:57 | 来源:浙江文明网 2015-08-18 10:38:37 | 查看:2857次

在战乱中坚守医者大爱

——记温州援非好医生吴荣瀚

  他,穿越世界另一端的荒芜,直面死亡的恐怖,三次奔赴局势动荡的中非,两次遭遇战乱。枪林弹雨中,他仍不忘天职,在枪战声中完成手术。

  他,曾三次被恶性疟疾撂倒,但仍义无反顾,屹立在那烽烟四起的蛮荒之地,为清贫的非洲民众送医送药。病人中,每4人中有1人是艾滋病患者。

  他,就是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副主任医师、第十五批中国援中非医疗队队长吴荣瀚。从医十余年,吴荣瀚保持零纠纷和零投诉,医德评分和退红包数多次位列医院首位,深受患者爱戴,是名副其实的好医生。

  立足本职 敬业奉献

  吴荣瀚出生于杏林世家,祖父吴佩衡,中医“火神派”一代宗师,曾任云南中医学院院长。直至96岁,吴老先生仍亲自为病患问诊。幼承庭训,耳濡目染,血脉里的基因让吴荣瀚选择了从医。

  1996年,吴荣瀚以全校总分第一名毕业于昆明医科大学,并于1997年作为医学硕士研究生志愿参加了国际狮子会组织的“视觉第一”中国行,在云南边远的山区澜沧和西蒙等地开展了数月的防盲工作,完成白内障手术200多例;2002年,参加湖南省“博士团下乡”,在湘西土家自治区为当地病人义诊并开展手术约300多例,并把新的医疗技术带到当地卫生院,反响极好。 “母亲年轻时,可以因为一位猎户的召唤,翻山越岭去看病。”医者仁心的传承让他随时准备着,奔赴最需要的地方。

  2005年,吴荣瀚博士毕业后在温州医科大附属眼视光医院工作,刻苦钻研,积极上进,2010年开始担任病区负责人兼科副主任,不仅业务过硬,且医德高尚。他是零投诉医生,也是一把知名的“柳叶刀”,曾创下一天19台眼底手术的纪录,是深受患者爱戴、名副其实的好医生。

  出任队长远赴中非

  眼科医生作为援非医疗队长,史无前例。清秀儒雅,偶尔耍酷卖萌的“70后”吴荣瀚是第一人。

  2012年,得知招募援非医生,吴荣瀚报了名。半年法语培训后,因为出色的履历和16年的党龄,他被浙江省卫生厅任命为医疗队队长兼党支部书记。

  2012年8月,吴荣瀚带领16名浙江省内选拔的医疗队员作为中国援中非医疗队代表来到了中非共和国。

  令吴荣瀚没想到的是,中非局势动荡,眼科手术仪器无人安装,消毒是用锅蒸煮。医用氧气大半天只能找到半瓶。无奈吴荣瀚只能以最原始的手工作业法手术。手术器材只有两套,用完自己动手消毒,等待。队员们白天门诊和手术,晚上就在宿舍看急诊。

  那里的生活条件也是难以想象的落后,物资严重匮乏,甚至发霉的大米都不舍得扔掉。他们自己开荒种菜。拿柳叶刀的手拿菜刀、镰刀,刀耕火种。

  非洲的蚊子毒,每年有近20万人死于蚊子传染的恶性疟疾。抵达不到半个月,吴荣瀚也被“疟”了。有一晚,盖了两条厚棉被,虚汗湿透,换了五条床单。当脑袋开始剧痛时,吴荣瀚开始有些害怕,身为医生,他知道一旦转成脑疟,就离死亡不远了。

  即便如此,白天只要能坚持,他还是照样看病。这一切,他都瞒着国内的家人。

  两周后,终于从几乎丧命的疟疾中逃出。但是队友又先后“被疟”倒下。一边救治队友,一边继续为民众看病。之后,他又中招两次,又支撑着过来了。

  就这样,短短的4个月,队员们救治了3000多例当地病人和200多华人同胞,在当地获得了极高的赞誉,同时还为当地的总理、议长等政要以及我国使馆等人员进行了医疗救治,为促进两国人民友谊和外交工作做出了贡献。

  战乱突起生死磨砺

  所料不及的是,2012年12月初,中非爆发大规模军事冲突,伤员和民众不断进入医院。友谊医院的当地医生全跑了,中国医疗队却死守驻地,一面抢救伤员,安抚民众,一面用红漆涂床单,高高竖起“红十字”旗,自求多福。

  12月28日,叛军已经打到离首都班吉70公里地带。这天早上,吴荣瀚做了最后一台手术。一位70岁因白内障双目失明的黑人老爹,颤巍巍地被扶进手术室,吴荣瀚让病人放松,可是他自己觉得心跳加快,手微微发抖。远处鞭炮般的枪炮声一点点在逼近。“70公里,如果叛军到,我绝不能丢下病人不管呐。”他深吸了一口气让自己平静下来,切割、剥离、如高手入定般地投入和专注,使他已经听不见外面的枪声……

  中午时分,中国大使馆通知紧急撤离。到了机场,只见到处重兵设卡,各兵种荷枪穿梭往返,如穿越到战争片,不料16人只有10个机位。大使馆告知:这可能是最后一班回国的飞机。

  那一刻,有队员开始情绪失控嚎啕大哭。队友周奇回忆说,从不抽烟的吴荣瀚点燃一根烟,戴上墨镜沉默,眼泪从墨镜角滴下,手微微在颤抖。“听我的命令,我留下,还需要对不起5位,其余的撤!”忍住眼眶的泪,他轻轻地说,“举手吧!”最后有8人举手。当飞机带着10位队友起飞时,“班吉柳叶刀”吴荣瀚第一次,在非洲土地上泪奔。因为,10个平安回家的人,意味着把他们安然交还了亲人。

  又过了一天,再去机场,只有5个机位,吴荣瀚再次选择留下,这下队友不肯了,个个流泪拥抱,不肯离开。吴荣瀚用疲惫的嗓子嘶吼,“我是队长,我命令你们离开!”可戏剧的一幕又发生了,在犹豫之际,那5张机票已被人捷足先登。无奈又只有返回。路上遭遇几十个黑壮汉用弓箭石斧团团包围,命悬一线。最终几位命大的汉子又几经周折逃出生天。

  2012年12月31日,颠沛流离的六壮士终于搭上了肯尼亚航空,迎着太阳,一路向东,飞回祖国。但是,吴荣瀚仍心有不甘,“我要回去,预约的病人已经排到了春天,他们需要我!”

  再返中非医者仁心

  2013年11月18日,吴荣瀚带着4名先遣队员再次返回中非。他说,“我要兑现承诺。”

  眼前的班吉友谊医院让他们目瞪口呆:到处洗劫一空,门板上密密麻麻都是弹孔。器械、药物、手术包,空无一物,宿舍也只剩下床板。停水,水箱里放出的最后一点水,混合着青苔和泥沙。夜晚共眠的是白蚁、蜘蛛、蜥蜴……

  用仅有的一点装备,简陋的诊室又开张了,络绎不绝的民众又开始来找DR.WU队友门诊。没有药,就用自己随身带的自备救急药,没有输液用品,就开车去找医疗用品店自掏腰包买。同事伊奥结清工资回家之前,吴荣瀚悄悄把自己的食物和钱塞到他怀里。隔几日,这位黑人兄弟打电话来泣不成声,回家那天,村里21位老少被枪杀,他被枪顶住脑袋,亏得上缴怀里的钱物买了全家的命。

  12月5日,班吉开始新一轮军事冲突。医疗队驻地外正是冲突的交锋之地,子弹乱飞。武装分子在医疗队驻扎的友谊医院内公然处决敌对方。12具尸体躺大院里,留下弥漫的血迹和民众慌乱逃离时丢下的鞋子……

  此时从医院到中国大使馆的路已经被暴徒占领,队长的重任让吴荣瀚挑战智慧和勇气的极限。队友余作黔说,院子露天有手机信号,但容易遭袭,他们都躲屋里,可为了联系撤离,队长和翻译经常在院子一讲半天,有次轰的一声爆炸,院子炸了一个角。队长其实比所有同行医生都年轻,但这时是个指挥若定的大哥。粮食,是过期饼干,集中分配每天一顿。水,观天气让大伙储存雨水。夜间他带头轮岗守夜,不开灯,关闭空调,尽量让驻地消失在班吉的夜色中。仅有的一点财物,他指挥大家在菜地里刨坑,盖土撒上落叶后再绘制一张“藏宝图”。

  在枪炮声中煎熬,噩梦般的长夜如此漫长。在这般困境下,他们还是千方百计给当地中餐馆得疟疾的同胞送药。

  在吴荣瀚被困非洲的日子,5岁的儿子瑞瑞似乎也觉察到了什么。他很努力地用乐高积木,搭出一架尾翼有螺旋桨的飞机,驾驶座有两人,开飞机的是瑞瑞,边上坐的是戴头盔长胡子的爸爸。瑞瑞说,我要开飞机去把爸爸接回来。

  12月10日,他们得到大使馆通知,归航。可拆除了床单蚊帐,又被通知航班取消。当夜有不明歹徒登上屋顶,“当时血液冲上大脑,如果他敢动我的队员,我和他拼了!”吴荣瀚敲打着菜刀和歹徒周旋。十多天里,队友眼睁睁看队长白了头,因为他答应要把所有队员带回家。

  12月22日,历经磨难的医疗队终于从生灵涂炭的中非踏上归乡路。

  回家了,他的中国病人们又络绎而来……

  在整个援非工作中,吴荣瀚体现了医者仁心的中国医生形象。因为中非医疗队在援外工作和传播中华文化方面的出色工作,2012年,援中非医疗队作为援非医疗队的代表被提名参加了中央电视台举办的“中华之光”年度团队(人物)评选,与莫言、成龙、郎朗以及孔子学院等共同作为候选在CCTV1和CCTV4做了广泛宣传报道,用白求恩式的国际主义精神感染着更多有爱心的人投入到这项事业中。他的事迹也先后被人民网、凤凰网、浙江日报、温州日报等媒体报导,传递了正能量!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