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巴克·再努拉:“独臂支书”的幸福路(图)

发布时间:2016-05-10 21:10 | 来源:新疆文明网 2012-02-27 | 查看:1130次

资料图片

  天山网讯(通讯员姜常莉报道)18年时间,哈巴河县加依勒玛乡玛依沙斛村人均收入由不足1000元上升到6368元,村集体经济由空壳村发展到20余万元,这一切都离不开被村民称为“独臂支书”的阿巴克·再努拉。今年54岁的阿巴克,担任玛依沙斛村“两委”正职18年,用仅有的一只手引领村民走上幸福、富裕的道路,书写了一名党员为民服务、领头致富的新篇章。

  把“幸福事”办到群众的心坎上

  玛依沙斛村曾是重点贫困村,全村300余人人均收入不到1000元。1993年,致富能手阿巴克被村民全票推选为村委会主任及村党支部书记。刚上任时,村集体帐上没一分钱。阿巴克决定将原本属于村集体的150亩土地从部分村干部和村民手中收回来,当他将收回土地的计划公布后当即遭到了上届村干部的极力反对。但阿巴克没有放弃,他逐门上户做工作最终将150亩地全部收回,并将这些土地向全县公开竞价承包,开创了哈巴河县土地竞价承包的先例,使当年的村集体收入达到了2.5万元。在阿巴克的带领下,村集体收入从无到有,到2010年,已累积达20余万元。由于地处阿勒泰南缘风沙区自然条件较差,村里3000多亩土地浇水难、300多村民出行难、村民致富增收难的“三难问题”让阿巴克决心发动村民植树造林、兴修水利,他带领村民共同参与植树造林、围栏草场、兴修水利、架桥修路等工程建设。经过几年的努力,完成了村里3000多亩土地的林网化建设、5公里防渗渠道的修建及14座闸门,有效改善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如今的玛依沙斛村办公室装饰一新、街道两旁绿树成荫、小桥流水,家家户户都安装了有线电视、程控电话、自来水,夜晚路灯熠熠生辉。

  把“幸福情”送给贫困村民

  1993年,耳聋且患有肝病乌拉孜来到玛依沙斛村投靠亲戚,亲戚们嫌他累赘拒绝收留他。刚被选为村委会主任的阿巴克听说后,将他接到自己家里,并为他买药治病。为使乌拉孜有一个家,他召开村民大会,让乌拉孜暂住村办公室,并帮助乌拉孜承包了8亩地,以解决他的生计问题。就这样,阿巴克以一个残疾人的执著照顾着另一个残疾人。2005年,阿巴克和村委会研究决定给乌拉孜盖一座新房。他积极争取县民政局、残联及乡政府的支持,筹集到资金8000多元。在他的号召下村里12名党员自己动手垒土块、扛木头,用整整一个夏天的时间建起了一座57平方米的砖混结构平房。搬进新房的那天,乌拉孜抱着阿巴克哭了起来……乡民政所听说了这件事后,当即承诺帮助解决乌拉孜冬季用煤、面粉等问题,县上也帮助乌拉孜办理了低保。

  “转”出来的幸福路

  在玛依沙斛村曾流传这样一句顺口溜:“马背是我家,牛羊管吃穿,入春撒把麦,到秋把草打”。因为是哈萨克族聚居村,传统的思想观念使得村民只懂得将土地承包给汉族种植不懂得自己种植。为了让村民转变观念富起来,阿巴克提出了“种黄豆、养良畜、发展庭院经济”的规划。从2000年开始,他积极调整种养殖业结构,大力发展以黄豆和青贮玉米、养良种牛为主的种养殖业,通过种养结合增加收入,2010年该村人均收入达到6368元。经济条件好了,村民的饮食也发生了变化。过去村民们都是吃肉喝茶,现在也喜欢炒点小菜吃了。由于不会种菜,村民只有到县城买菜,价钱高不说来回也不方便。为改变这一状况,阿巴克先在自家院子里试种了辣子、土豆等蔬菜。成功后,他开始为村民传授种菜经验,如今的村民家家都种上了瓜果蔬菜。妇女同志也一改不出家门的风俗习惯,走进农田参加劳动,家家都养了鸡、鸭、鹅等家禽。

  在阿巴克的带领下,2000年玛依沙斛村被阿勒泰地区评为“精神文明先进村”;2003年,被自治区评为“精神文明建设先进村”。面对众多荣誉阿巴克说:“作为一名村支书能带领村民过上富裕的生活,就是我的幸福路。”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