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汪千华夫妇:六年领养4个孤残儿童

发布时间:2009-02-23 08:00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08-11-03 | 查看:1797次

  在宁国市宁墩镇三塔村,有一个非常特殊的“大家庭”:“爸爸”是刚过不惑之年的汪千华,“妈妈”是37岁的蔡爱花,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则是他6年来历尽艰辛收养的孤残儿童。 汪千华、蔡爱华夫妇,6年收养4个被遗弃的残疾儿童,用无私的爱哺育着孩子们健康成长,奏响了一曲爱的乐章。

  8月30日,当我们进入汪家时,映入眼帘的是蔡爱华正抱着年仅三岁患有脑瘫、先天性心脏病的钱佐良,汪千华则在一旁精心地喂着中药。轻轻拍打着怀里的钱佐良,汪千华又向我们介绍身边正在玩耍的两个孩子:“穿着黄色衣裳的叫陈艺朵,今年已经14岁了,但是由于先天疾病不能站立,因此身高还不到1米,12岁的李秋洁情况则好一些,可以瘸着走路”。在我们采访的两个多小时里,钱佐良始终依偎妈妈蔡爱华的怀中。有时瞪大了眼睛听我们谈话,有时和两个姐姐扮鬼脸。虽然听不懂我们谈话的内容,但从他纯净的目光中我们分明感觉到,母亲温暖的怀抱,是他在这个世界上最安全、宁静的港湾。

  2003年,汪千华从电视上看到儿童福利院为孩子征求寄养家庭的新闻,电视里孩子们的无助模样让汪千华很揪心,在和妻子蔡爱华商量之后,他们决定从宁国市福利院收养三个孩子,“2003年腊月廿四也就是小年那天,我们把三个孩子带回家。”就这样汪家开始了全新的生活。2007年初,一岁多的钱佐良成为家庭新的成员。为了全心照顾孩子,汪千华夫妇没有外出打工,全职在家照看孩子。接受寄养孤残儿童,反应最大的是家中唯一的儿子汪成,那年才11岁的汪成很不适应,不许他们叫“妈妈”,因为妈妈是他一个人的;妹妹撕烂了他的作业本,气得差点哭起来,但是妈妈总对他说:“你是正常人,就不能让着他们!”就这样日子一天天过去,汪成也渐渐习惯这样的生活,对于父母的行为他也越来越能理解,“爸妈很累,但是他们干的是好事!”。照顾三个脑瘫患儿的过程需要超乎常人的耐心和细心,脑瘫患儿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座椅上度过,因为缺乏平衡能力,经常会不小心栽倒在地上。原本做木匠活的汪千华绞尽脑汁,自制发明了特殊的木制架椅,孩子可以坐着上面,插入前挡板固定,下面架上痰盂方便孩子大小便,这个发明很快就在同村引起效仿,经过生活经验的积累,他还在原有的架椅基础上不断进行改装,让孩子们更安全、更舒服。“三个娃都有病,吃饭也会格外小心,鸡肉是发物,鱼肉有刺,就是猪肉也要剁成肉泥。”蔡爱华细数着照顾孩子的诸多事项。在他们的悉心照顾下,三个脑瘫的孩子终于可以含糊地叫出爸爸、妈妈,身体比较好的李秋洁还可以帮着收拾衣物。去年7月,刚吃过晚饭陈艺朵突然癫痫发作,浑身抽搐,当即就把家里人吓傻了。所幸之前在福利院接受过护理知识培训,汪千华、蔡爱华一夜没合眼地守在床前细心呵护,又是心酸又是着急。家里孩子多,一到夜里睡觉的时候孩子就会轮着翻地哭闹,“只有把孩子都安顿好了我们才能睡啊!”

  放着好好的日子不过,却收养4个残疾的孩子,“不知道到底图个什么?”面对质疑,每一次,汪千华、蔡爱华都实话实说:“跟这几个残疾孩子,不接触时没嘛感觉,一接触就难以割舍,虽然是脑瘫,可是孩子还是可以感受到最简单的爱,谁对他们好,他们都知道,我每次一下地干活,他们就会‘妈妈、妈妈’地叫,还不让我走。”“虽说生活苦一点,但看着孩子们高兴,我们也有一种为人父母的成就感。我俩都特别喜欢孩子,养几个残疾儿,可以给国家减少点负担,给这些不幸的孩子一个家,也能给自己带来欢乐。要说苦、累、脏那也是真的,可自从有了这几个孩子,我们总觉得生活特别充实,活着也更有意义……”片刻话语间,折射出汪千华、蔡爱华夫妇崇高地境界、博大的爱心。

  孩子刚开始在汪家寄养的时候,汪家几乎成了村里人看新鲜、看热闹的地方,大伙都不明白这个40多岁的男人到底怎么想的,养几个“傻子”在家,“他们没爹又没妈,身体又是这个样子,实在是很可怜,我们并不图什么回报,只想给他们一个温暖的家!”汪千华夫妇说道。大约半年之后,看着汪家人其乐融融,周边的村民也被夫妇俩的行为所感染,相继来他家学习取经,纷纷尝试着家庭寄养模式。在汪千华夫妇的影响下,整个三塔村目前共有17户参与到残疾儿童家庭寄养行列中。汪千华也被大伙推选为“三塔村(片)寄养小组长”。

(责任编辑:孙宾)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