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作秀,怎样从“闹剧”变成正剧

发布时间:2016-05-01 11:27 | 来源:中国社会报 2016年04月22日 第A01版 | 查看:1405次

本报记者 周冉冉

绝望一跃,63岁母亲从9层楼上飞身跳下!

10年卧床,患强直性脊柱炎的儿子痛哭流涕。

等不到的30万元赔偿款,是救命钱还是催命符?

姗姗来迟的慈善组织,究竟被谁拖了后腿?

母亲为了得到保险公司30万元赔偿款,给患了强直性脊柱炎的儿子治病,跳楼自杀。这是3月26日发生在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的一桩悲剧。然而让老人没想到的是,自杀并不能获得意外险赔偿,而且这份保单去年已经过期。

闻讯后,深圳市慈善会德义基金联合深圳博爱医院,承诺为死者儿子提供免费治疗,帮助他重新回归正常生活。

无知也好,骗保也罢,用纵身一跃换取保险理赔款,这是绝望的母亲能为孩子所做的最后努力。母亲的死产生了一种悲剧的舆论效应,为儿子的未来换取一线生机,而这也正是事件的可悲之处——联系慈善组织、获取公众支持、求助民政部门……求助渠道有很多。早在三年前,深圳市慈善会德义基金就发起救助强直性脊柱炎病友髋关节置换手术公益项目,并陆续使20多位病友得到有效治疗。若这位母亲能够及时获取公益救助的信息,悲剧便可避免。然而类似的公益项目,在信息传播上往往范围小、区域窄,难以准确、及时地抵达那些急需救助者。

得到噩耗才姗姗来迟的慈善组织们,正是被高高竖起的信息壁垒,堵在了当今飞速发展的信息高速公路上。

同样是罕见病救助的公益项目,不禁让人联想起近几年火爆全球的“冰桶挑战”。

要么从头上浇一桶冰水并传递,要么向ALS(肌肉萎缩性侧面硬化病)公益协会捐款,“冰桶挑战”为慈善穿上一件游戏的外衣。短短几周,“冰桶挑战”自欧美席卷中国,从美国政界、体育界到国内IT大佬、娱乐圈明星纷纷参与。一时间“渐冻人”病成为最被人们熟知的罕见病。

然而,伴随着“冰桶挑战”的走红,一种“慈善不是作秀”的批评声音也甚嚣尘上。而这种“作秀论”甚至不是第一次出现在慈善活动中。慈善晚会、明星捐款、公益活动常常伴随着这种直击慈善动机的质疑声。

可倘若“冰桶挑战”拯救的是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倘若慈善组织、公益项目大张旗鼓地“告诉”那位母亲“我们能够救你的儿子”,悲剧就很有可能避免。

如今我们步入“眼球时代”,哭哭啼啼地讲述、抱着募捐箱微弱呐喊等传统募捐方式稍嫌落伍。想要靠慈善吸引眼球,获得足够的影响力和推动力,就要在慈善宣传形式上进行创新,不妨增添些“作秀”成分。慈善越来越接地气,募捐形式越来越时尚,公众才能更乐意掏钱行善。一个外国专家曾说:中国富人并非为富不仁,而是中国公益组织缺乏让富人掏钱的技巧。

“冰桶挑战”强调了参与者的自主选择权,鼓励但不强制,这也正是慈善活动应该倡导的行为方式和参与心态,同时 “渐冻人”病也成为了社会的焦点。仅2014年7月底到8月中旬,ALS协会和全美的分会,就收到近1000万美元的捐款,相比2013年同期增长了近7倍。而国内,除了IT大佬、明星捐款捐物外,在南都公益基金会、华民慈善基金会等机构的支持下,瓷娃娃罕见病关爱中心设立。创始人王奕鸥表示,“冰桶挑战”所募得善款将全部用于对罕见病,特别是ALS患者及其支持组织的救助和支持,之后将成立一个“病痛挑战基金会”。活动效果由此可见一斑。

俗话说:光说不练假把式,光练不说傻把式,又练又说才是好把式。刚刚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让“只作秀不做事”的“假把式”们望而生畏,诺而不捐面临着被起诉的风险,慈善法为大声吆喝着的慈善事业上了一道制度的锁,也给怕被“作秀”迷了眼的爱心人士吃了颗定心丸。

悲剧可以变成喜剧,闹剧里进行着正剧,慈善法为乱花迷人眼的慈善秀场保驾护航。

一个社会的慈善事业不可能一下就花团锦簇,果实累累。它需要一个成长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些瑕疵,这个瑕疵可能是“作秀”成分过重,也可能是传播方式不给力。但总体而言,对于行善者,整个社会当回之以足够的包容和善意,慈善法则是用制度和规范,为行善者培育一块助善成长的沃土。唯此,社会慈善事业才能不断发展与壮大。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