遏制红绿灯前的乞讨行为

发布时间:2016-05-01 10:51 | 来源:中国社会报 2016年03月28日 第A03版 | 查看:1114次

当前,流浪乞讨现象已然成为各个城市无法规避的社会问题。红绿灯前乞讨因为具有效益高、场所普及等因素而成为流浪人员的重要乞讨方式之一,广泛普及于诸多城市之中,其不单单影响着和谐社会、文明城市建设,在一定程度上还影响了城市交通和乞讨人员生命安全。深入研究红绿灯前乞讨人员社会救助问题,探讨有效合理的救助措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洞悉原因,全面分析红绿灯前乞讨行为

近年来,红绿灯前乞讨并没有随着文明城市创建而消失反而愈加频繁,笔者从经济因素、制度因素、文化因素进行了归纳。

经济因素。经济因素是城市乞讨盛行的根本原因,主要表现为两大地区特点:流浪城市的富足和输出城市的贫乏。乞讨盛行的城市往往都是经济较发达,人民生活水平较高。对于流浪乞讨人员来讲,选择这样的城市流浪,一方面能够保障乞讨收入;另一方面,能够满足最基本的生活需要。输出城市收入低下、土地资源以及各种经济成分匮乏造成的地域性贫困是形成大范围流浪乞讨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

制度因素。《救助管理办法》出台后,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多难题,一是责任划分不够明确具体。《救助管理办法》中规定:公安、卫生、交通、铁道、城管等部门应当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相关工作。但是对于各部门之间的职责并没有作出明确的规范。虽然救助管理流浪乞讨人员工作,在原则上主要由社会救助管理站具体负责,但是具体到任何一项工作,都需要其他部门甚至地区的配合,积极联动。二是面对问题缺乏政策保障。红绿灯前乞讨的治理作为一项系统性、社会性的工作,在实际执行中不免会出现荆棘。如欺骗性乞讨行为、反复性不服从工作人员救助、未成年人乞讨等问题屡见不鲜,在治理此类问题上缺乏强有力的措施进行有效管理,只能进行道德上的遏制,其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文化因素。大多数的城市民风淳朴、富有爱心,而且市民也传承着乐善好施、扶危济贫的传统美德。这也导致看到乞丐总会轻易相信,乐善好施。现在大部分市民虽然都知道存在许多职业乞讨人员,但往往继续施舍,这会助长职业乞讨行为。此外,最初的外出乞讨是解决温饱,保障生存,而如今外出乞讨是敛财致富,成为村里集体致富的“有效手段”,甚至有的地方还形成了“外出磕头,回家盖楼”的现象。

标本兼治,全力遏制红绿灯前乞讨行为

红绿灯前乞讨,在实际治理中要注重标本兼治,部门联动,不仅要做到有效遏制,更要把握长效治理。不仅要在法律制度上下手,加强救助工作建设,更是要注重人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

加强就业政策扶持,积极帮扶乞讨群体就业。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红绿灯前乞讨人群中虽然存在一部分丧失尊严、好逸恶劳的人,但其中还是有部分人员尚存尊严,希望能够通过就业走上正常生活轨道。如果能在政府的帮扶下,他们能够获得一个保障其基本生活需求的还算体面的工作,他们就会放弃乞讨行为,重回正常生活轨道。政府部门应提供有组织、有计划的职业技能培训,同时开发公益性岗位,加强政府正规的人力资源中介机构推动介入,积极主动为有需要的流浪乞讨人员创造就业机会。通过加强就业帮扶,引导流浪乞讨人员掌握一技之长,通过双手劳动创造财富,帮其重回社会主流。

完善基本民生保障,从源头治理不良乞讨。完善基本民生保障,让老百姓在户籍所在地能够看得起病、上得起学、住得起房,过上有保障的生活是当下解决乞讨问题的政策起点。要建立更完善的保障制度,最大限度地降低困难人群的比例。通过全国统筹,完善基本保障,缩小地区之间的差距,是减少人口流动的内驱动力和根本原因,能够有效地减少流浪乞讨人员,从而最终减少以敛财为目的的职业乞讨群体,从根本上也将解决红绿灯前乞讨行为。

完善部门合作机制,协同治理职业乞讨。红绿灯前乞讨群体治理,是一个系统性问题,涉及街面发现、现场劝导、情况分析、分类治理、临时救助、违法打击、医疗救治、教育入学、就业培训、司法援助等多层面,部门涉及民政、城管、公安、人社、卫生、教育、妇联、残联、司法等多部门。有学者认为,城管部门牵头管街面,做好街面红绿灯前乞讨人员的现场发现和管控,进行现场劝导引导;民政部门牵头管救助,做好红绿灯前乞讨人员的救助和安顿,保障乞讨人员的生活保障以及安排其安全回家;公安部门、交管部门牵头管执法,依法打击红绿灯前乞讨人员的涉嫌违法犯罪的行为,收集证据、按照程序严格处理利用未成年人诈骗乞讨的行为;卫生部门牵头管救治,负责流浪乞讨病人的救治工作,明确定点医院,减免医疗费用;教育部门牵头管入学,实行就近入学,保障适龄人员受教育的权利;人社部门牵头管就业,对适龄人员进行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同时提供免费的职业介绍;司法部门牵头,妇联残联整合资源管维权,保障流浪乞讨人员的法律权益。

加强救助机构建设,全面提升救助水平。救助管理站作为救助管理的主要部门,市救助管理工作的先头部门,在整个救助管理工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职责。各地应转变求数量不求质量的思维,停止追风建站,将目前已有的社会救助管理站真正有效利用起来,通过加强当下救助管理站的设备升级以及人员培训,不断提升现有救助队伍的工作水平,保障救助质量。积极转变当下乞讨人员不愿接受救助的尴尬局面。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救助管理站)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