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4-28 22:04 | 来源:四川新闻网 2014-11-19 09:29 | 查看:1369次
被村民们称为“最美村医”的老人
成都市龙泉驿区山泉镇红花村,占地6平方千米,居住着近600户人家1500多人。蜿蜒盘旋的乡村路,绕着葱郁的龙泉山向深处延伸。在这个小山村里,有一位头发花白,穿着白大褂,提着药箱的老人,总是拄着一根拐杖,奔走在崎岖的山路上。这个2岁就失去左腿,20岁便开始为村民服务,在大山里坚守了36年,艰难走出18万里出诊路,被村民们称为“最美村医”。
成都市龙泉驿区山泉镇红花村,占地6平方千米,居住着近600户人家1500多人。蜿蜒盘旋的乡村路,绕着葱郁的龙泉山向深处延伸。
在这个小山村里,有一位头发花白,穿着白大褂,提着药箱的老人,总是拄着一根拐杖,奔走在崎岖的山路上。这个2岁就失去左腿,20岁便开始为村民服务,在大山里坚守了36年,艰难走出18万里出诊路,被村民们称为“最美村医”的老人,名叫陈永根。
身残志坚 独腿少年选择从医
红花村位于龙泉山两座大山的山沟深处,这里位置偏僻,山大沟深。52年前,陈永根出生于这里一个普通的农家。一天天长大,家人却发现他不能像其他正常孩子一样走路,因为他的左脚不能沾地。家人带着陈永根去医院检查,结果患了脱骨症,如果不及时截肢,可能危及生命。还不到2岁,陈永根永远失去了左腿,一生都与拐杖相伴。
从懂事起,陈永根就有一个愿望:“自己没了腿,没了健康,但是要通过努力,让更多的人拥有健康。”初中毕业以后,陈永根来到龙泉卫校学习中医。从那时起,陈永根便立志成为一名医生。
1978年,在卫校读了9个月的中医学后,陈永根来到柏合镇长松村卫生所,成为了这里的一名实习医生。在卫生所里,他向一位老中医拜师学艺,学到了很多。两年后,陈永根被安排到了山泉镇红花村卫生站,开始独立行医,在这里一干就是36年。
从一个只有10平米的泥瓦房到如今几十平米标准化卫生站,医疗条件在不断完善,陈永根唯一不变的就是每天他杵着拐杖,从3里外的家,来卫生站上班,风雨无阻。
33年坚守 走遍红花村每个角落
无论刮风下雨,还是烈日当头,在村里,村民们每天都会见到陈永根穿着白大褂,背着药箱,手杵着拐杖一步步蹒跚的身影。36年的时间里,陈永根走遍了红花村的每一个角落,他几乎给每一户村民看过病,抓过药,聊过天。村里的每一个人都认识他。
“年轻时,陈医生还走得快,手脚正常的人都赶不上,现在年岁大了,他腿也没有那么灵活了,走得很慢了。”家住卫生站旁的村民蒋忠贵看在眼里,疼在心里。红花村是一个山区村,最远的1组、5组、13组离村卫生站足有10多里地。如果一个健康的人走上这10多里地也需要1个半小时,更何况一个身有残疾的人。
13组村民张学香45岁,找陈永根看病已经是第22个年头,由于出行不便,张学香都会给陈永根打电话,陈永根总是上门为他诊治。“我经常生病,总是麻烦陈医生。他腿脚不好,经常麻烦他我都过意不去。”
一根拐杖,一个药箱,一座大山……陈永根在崎岖的山路上走了36年,村民们说,他是龙泉山的“最美村医”。然而,很多人并不知道,陈永根的拐杖每年都得换一根,他一遍又一遍地出诊、走访,用残疾的双腿,丈量崎岖的山路,有多少次摔倒在风雨中,他早已记不清了。在红花村,65岁以上的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重点关注”人群有282人,这部分人群需要定时上门走访。而在村里,虽然路修好了,但对无法骑摩托车的陈永根来说,每家每户都还得靠他一步步走。
36年里,陈永根拄着拐杖走遍了村里的每一个角落。红花村村支书赵祯明为陈永根做了一个粗略的估算,“像他这样,天天出诊行走,红花村村民居住分散,动辄就要走上几里十几里,他每月可能要走约600里,三十多年来,至少走了18万里。”
不舍乡亲 婉拒私立门诊邀请
山路崎岖,对于一个正常人来说,行走都是极不容易的事,更何况一个独腿残疾人。对于陈永根来说,摔跤是常有的事。最险一次发生在去年2月,那天夜里,龙泉山大雪纷飞,陈永根突然接到电话,80岁的傅成芳老人肺气肿复发。他二话没说,抓起电筒,一瘸一拐地扑向冰冷漆黑的寒夜。走到半路,不小心一脚踩空,如果不是被树桩挡住,将跌下深深的山沟。凌晨3点过,陈永根终于赶到患者家中。看见陈永根额头的血斑和满身的雪渣,患者一家人被感动得不能言语。
36年来,陈永根不是没有机会走出大山。2006年8月,龙泉驿区一家私立医院找上门来,多次请他出山开中医门诊,但他舍不下山里的乡里乡亲,婉言拒绝。后来,他在城里当医生的大姐退休了,琢磨着开个私人诊所,想叫陈永根出来,姐弟俩一起开办,既让身残的弟弟清闲些,还可以赚钱养老。可是最终陈永根还是留在了这个生他、养他的小山村里,“只要村民还需要我,我就会不停的走下去”。陈永根说:“我从小就在红花村长大,名字里就有个‘根’字,只要乡亲们需要我,我就在这永远扎根。”
“不仅不能走,还得想办法更好地为大家服务。”2011年,红花村卫生站也和其它卫生站一样,面临卫生站标准化建设,这是一个新的挑战。“除了看病以外,还要公共卫生宣传、慢病防治等。但是最难的就是用电脑开处方,为病人建档案。”陈永根说,电脑对年过5旬的他来说,确实是个不小的难题。但是他依然迎难而上,虚心向村里的大学生、山泉卫生院的医生请教。2个月之后,陈永根学会了如何用电脑开处方,以及为村民建电子健康档案。
陈永根说,没有健康的左腿是他今生的遗憾,但他通过自己的努力,保了一方百姓的健康,这让他感到十分欣慰。“只要村民还需要我,我就不会停下出诊的脚步,直到再也走不动的那一天。”
好人寄语:“山再高,路再难,但只要一根拐杖能柱着我去的地方,我就要为大伙看病。山里条件很苦,年轻医生不愿来,我不会停下出诊的脚步,直到再也走不动的那一天。”
道德点评:从青春时光,到年过半百,陈永根在大山里坚守了36年,艰难走出18万里出诊路。崎岖的山路上,洒下的是他坚韧不拔、扎根基层、救死扶伤的高尚情怀。他用执著的精神,谱写了一曲曲平凡又伟大的赞歌。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无论是刮风还是下雨,无论是冰天还是雪地,无论是炎炎夏季,还是雷电交加,他不在看病,就在看病的路上。他“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扎根在最需要他的地方。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