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述鹏:源于对农村学生那份爱 困境中执着坚守(图)

发布时间:2016-04-27 22:00 | 来源:四川新闻网 2015-01-23 18:19 | 查看:1229次

杨述鹏,巴中市平昌县澌岸小学教师

  他所在学校服务区域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农村留守儿童占了多数。他在学校是老师、是保姆、是保安、是勤杂工。他坚守村校30年,是这里农村孩子们走出大山的引路人。

  杨述鹏,男,汉族,出生于1967年10月,中共党员,平昌县澌岸小学教师,专科学历。曾荣获县区“优秀少先队辅导员”、“教育先进工作者”、“优秀教师”、“人民满意教师”、“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称号,曾获县“教学成绩显著奖”。

  面对苦难的日子、接踵而至的灾难,他在不幸中死死地扼住了命运的咽喉;他历经磨难,坚守在偏远山村,对教育事业却心志弥坚;他安于贫寒,甘于平淡,把青春献给教育,用爱心浇灌希望,演绎出平凡而动人的故事。

  苦难家庭 不离不弃

  1967年,杨述鹏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1985年7月,18岁的杨述鹏从驷马中学高中毕业。9月,他被澌岸乡政府招聘为代课教师。尽管当时的工资待遇仅为20元左右,但他还是感到十分兴奋,因为他终于可以踏上他梦寐以求的三尺讲台。

  作为山区代课教师的杨老师,经济上的拮据是可想而知的。但是,经济上的困难对杨老师算不了什么,家庭生活中的不幸遭遇才真正让人叹息,那在苦难中坚守山区教育29个春秋的执着精神更是令人钦佩。

  1988年,杨老师与苏俊女士喜结连理。在新婚的日子,夫妻俩琴瑟和鸣,互相鼓励。虽然过得清贫,但幸福、快乐。第二年,大儿子呱呱落地,为这个贫寒的家庭增加了欢乐。但好景不长,孩子两岁多了,走路都走不稳、说话也不利索。夫妻俩带孩子到医院检查,孩子是智障这一检查结果对他们来说是晴天霹雳。难过之余,他们决定把孩子当做正常孩子来抚养。三年后,杨老师再添一子,不料这孩子也患有精神疾病,对于这对苦命的夫妻俩无疑是雪上加霜。他们没有遗弃这俩孩子,带着两个儿子四处举债求医问药,但儿子的病并没有好转。孩子成了左邻右舍的另类,不会穿衣、系鞋带,买东西不知道多少钱,步伐不稳,走路经常摔跤……

  考虑到杨老师的实际困难,学校将他调到家所在的米粉村小任教。杨老师一边兢兢业业地教书育人,一边和妻子艰难地抚育着两个孩子。二十多年,杨老师夫妻俩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儿子哭闹,要哄他们开心;儿子晚上睡觉醒了,只能陪着。二十多年来,杨老师整天担惊受怕,害怕孩子又到哪儿惹了祸,打了人。看着孩子的发病,杨老师真的很无奈。即使家庭那么困难,可他们的爱心无处不在,04年9月当看到村卫生室旁一个刚出生的女婴被人抛弃时,夫妇俩毅然抱回家抚养。现在这个女孩已就读小学三年级。但好运并没有降临到杨老师的身上,2010年3月,杨老师的妻子患癌症住院了。三年里,杨老师带着妻子跑遍了巴中、重庆和成都,先后16次住院治疗,负债十多万元,也无法挽回妻子的生命。妻子好几次流着泪对杨老师说:“我要走了,儿子该怎么办?”。今年3月,身患绝症的妻子离开了杨老师。她的离开,对于她自己来说,或许是一种解脱,而对于这个本已千疮百孔的家来说,却是致命的打击。杨老师想到妻子一直和自己毫不畏惧地面对家庭困境,想到她任劳任怨地支撑这个家、默默无闻的支持自己的工作,流下悲痛愧疚的泪水。

  妻子走了,照看两个残疾的孩子、抚养快刚满十一岁的女儿、赡养七十多岁母亲的重任全部压在了杨老师的肩上。有人劝杨老师:为了自己的幸福,让娃娃自生自灭;也有好心人建议将智障的孩子送到福利院。他对让娃娃自生自灭的人是严厉斥责;送到福利院,他也舍不得相依为命的骨肉。而今杨老师擦干了眼泪,白天奋战在乡村教育第一线,晚上回家陪伴三个孩子及老母亲。面对苦难的家庭,杨老师不离不弃,为家人撑起一片蓝天。

  踏实工作 无怨无悔

  苦难铸就了杨老师坚韧的性格,苦难坚定了杨老师坚守山村教育的信念。家庭的不幸,从没有影响杨老师的教育工作。有好几次,杨老师的妻子手术回家后需要照料,两个儿子也需要看管。可是,杨老师此时却惦记着自己执教的那个二、四年级复式班,惦记着孩子们已经落下半个多月的课程,他觉得不能因为家庭的特殊情况而耽误了孩子们的课程。于是,杨老师把妻儿托付给老母亲回到学校上课。

  1985年秋,按照学校的安排,杨述鹏老师来到了与老家米粉村相邻的团结村小。当时的团结村小,几间破败不堪的土坯房就是教室,一张大木板刷上黑漆就成了黑板,教室地面坑坑洼洼,屋内格外潮湿昏暗。杨老师看到如此艰苦的教学条件,没有丝毫的动摇,心想:学校既然安排我来这里任教,我就要把这里当做自己的家!于是,他二话没说,走进一间破旧的小屋,收拾整理好床铺,在这里安营扎寨。从此,他扎根于团结村小,一干就是十多年!

  1988年,从教仅三年的杨老师接手第一届小学六年级。由于当时还没有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升初中必须经过严格的升学考试,六年级便成为体现每所村小教学质量的关键年级。杨老师担心自己年纪尚轻、教学经验不足,影响升学质量,便深入钻研教材和教法,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学习。没有复习资料,他就向中心校的老师借;没有油印机,他就搞勤工俭学,摘桐子、采草药、捡废品,硬是用自己辛勤的汗水买来了一台油印机。白天,他认真讲课、细致批改作业、耐心辅导学生;夜里,他还忍着疲惫,挑灯夜战,精心备课。有时,为了赶印复习资料,杨老师在深夜里点着煤油灯,小心翼翼地在钢板上刻写蜡纸。油印时常常因为换蜡纸、加油墨而弄得满手满脸都是黑乎乎的。付出终有收获,杨老师所执教的班级在小学升学考试中荣获全片区第二名的优秀成绩。

  1996年,杨老师被安排到团结村的另一个教学点--天宫教学点。当时缺少师资,许多教学点都是一人一校。他孤身一人,来到这里,执教一个包括幼儿班、一年级、二年级的三级复式班。由于都是小学低年级学生,年幼不懂事,杨老师为了这些孩子费尽了神,操碎了心。在给一二年级的学生上课时,幼儿园的小朋友经常会哭闹起来,导致教学秩序被打乱。杨老师虽是一名男老师,却只好像妈妈一样去哄逗小朋友别哭别闹。在安排好一二年级的学生后,杨老师又要手把手的教幼儿园小朋友学写字、学拼音等。杨老师不太懂音乐、不擅画画、也不长于体育运动,可是为了尽量让学生学习不枯燥乏味,他千方百计尽最大努力去上音乐、美术和体育课。每天学生放学后,他就只有形影相吊,孤零零地守着这所大山深处的学校,守着一份孤独和落寞。

  二十九年的踏实工作,二十九年的艰辛付出,杨老师无怨无悔。他常常说:“看到一批批学生茁壮成长,我觉得我这二十九年值了,没有什么后悔的!”

  关爱学生 真情真意

  苦难并没有消磨杨老师对生活的热情和对孩子的爱心,在苦难中的杨老师把自己的爱撒到每个学生身上。他关爱学生,如同慈父一般关爱着自己的孩子。他对每一位学生都是照顾有加,关怀备至,从不嫌烦、从不怕累。

  在米粉村小,杨老师执教小学低段复式班,全是低龄儿童。有一次,一名幼儿园的小朋友误食一种名为“蛇果”的红野果。这种野果鲜红剔透,却是一种含毒的野果。这名小朋友在教室里食用了蛇果后,口吐白沫,两眼发直,脸色苍白。杨老师见状,迅速帮助孩子吐出一些胃里的毒果,然后背起孩子就直往乡里医院赶去。到了医院,杨老师顾不上劳累,赶忙找医生救孩子。直到孩子脱险,杨老师才松下一口气。后来,孩子家长赶来了,硬要孩子认杨老师为“干爹”。杨老师笑着说:“认干爹就不必了,我们当老师的,就是孩子的爹妈!”

  1989年6月,全乡六年级举行尖子生竞赛。杨老师班上的一名叫邓彬的学生是全乡月考第二名,成绩优秀,将参加此次竞赛。就在竞赛前一天下午,邓彬在学校却突发高烧。杨老师把邓彬安顿在自己寝室里,急忙冒着倾盆大雨请来村里的医生,量体温、打针、服药,杨老师忙前忙后,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为了方便就医,加之天色已晚,邓彬当夜留宿在杨老师的寝室里。经过杨老师一夜的悉心照料,邓彬在第二天高烧退了,还坚持到中心校参加竞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一年多前,就是这位邓彬,在听说师母患病,恩师债台高筑、经济困难之后,执意要给杨老师寄钱。他在电话里深情的对杨老师说:“杨老师,当年你像爱自己孩子一样爱着我们这些学生,而今你有了困难,我们帮帮你是应该的……”听到学生的这番话,杨老师感动不已。

  杨老师长期执教小学低年级,这不仅需要爱心,还需要耐心。小学低年级学生自理能力差,有时候鼻涕横流,杨老师就帮孩子擦鼻涕。课间小孩子贪玩好动,一不小心摔倒了,就会哭到杨老师身边。他一边安慰孩子,一边帮孩子按揉。深冬时节,天气寒冷,杨老师就在做饭的灶台旁边生一堆火,让孩子们烤火取暖,身子暖和起来再去上课。尽管杨老师经济并不宽裕,但是杨老师却坚持自己掏钱给学生订《小学生学习报》、《小学生作文》等报刊杂志。哪家孩子读书有了困难,杨老师也尽量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杨老师每学期都要对学生进行多次家访,及时向家长反映学生学习情况,既使外出务工的学长,他都会打电话给家长汇报学生在校的情况,以便家长更及时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督促其搞好学习。好多学生家长都说:“杨老师教孩子我放心,他关心孩子,献出的是一片真情真意,是一个非常负责的好老师。”

  直面困境 不屈不挠

  杨老师的代课历程也并非一帆风顺,他一次又一次地陷入困境。他始终直面困境,不屈不挠,以乐观的心态、坚韧的意志和超常的付出走出困境,战胜困难。

  在团结村小任教期间,杨老师的家尽管近在邻村,为了不耽误工作,周一至周六坚持住校,周末才回到家中。一间低矮潮湿的小屋,既是他的办公室,又是他的寝室。傍晚,附近的村民总会看到一束昏黄的亮光从小屋窗口传出。一盏用墨水瓶制作的煤油灯常常陪伴着伏案工作的杨老师,一直亮到深夜。小屋年久失修,屋顶漏雨。在晴天还好,若是遇到雨天,屋内到处都是接雨盛漏的盆盆罐罐,真是“一点点,一声声,滴答到天明”!放学后,杨老师要亲自拾柴火,亲自在学校的灶台生火做饭。吃饭的下饭菜,就是在家里炒熟后带来的盐菜或泡菜。学校生活的困境,没有让杨老师后悔过、抱怨过,因为他知道这所学校需要他,这里的孩子需要他。他咬紧牙关,勇敢面对,艰苦地度过了一年又一年。

  九十年代中后期,平昌县许多民办教师编制得到了解决,成为了正式教师。看到身边一个个和自己一样工作在乡村小学的民办教师渐渐转正,杨老师满以为自己也能得到政策的温暖。最终,因为杨老师只是乡村代课教师,不属于县级民办教师,所以没有转正。他从满怀期待的高峰跌入彻底失望的深谷。“我的出路在哪里?我还继续代课吗?”杨老师一次又一次地问自己。这次,他陷入了思想的困境。这时,有人劝他回家务农,有人劝他外出务工。1999年春,看不到希望的杨老师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讲台,去了贵州务工,月薪2000元左右,是他在家里做代课教师工资的5倍多。每当夜深人静之时,身在异乡、领着高薪的杨老师的脑海里常常浮现孩子们的身影和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当年9月,杨老师毅然决定回到家乡,继续代课。许多亲友对他的决定非常不理解,说他傻,白白地奉献,不值得。杨老师自己心里却知道,他牵挂的是那群天真无邪的孩子,他眷恋的是那三尺讲台。他默默地鼓励自己:只要能为孩子们的成长尽一份力,天大的困难都不怕!

  家庭的不幸、生活条件苦、教学条件差、学生底子薄、工资待遇低、编制转正难等问题是杨老师代课生涯中一直存在的问题。面临着这些困难,杨老师没有徘徊,没有犹豫,更没有选择放弃。他以自己顽强的毅力、满腔的热情和聪明的才智,把山村的孩子们哺育成了祖国希望的花朵,为山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历经苦难度春秋,敬业爱岗铸师魂。当年那个十八岁的青年小伙子,而今已是鬓添微霜中年人。2012年10月,杨述鹏老师已经顺利地通过了平昌县代课教师招聘考试,圆了他成为一名正式教师的梦。杨老师在一次发言中说:“我在这平凡的岗位上,既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也没有震撼人心的故事,我只希望能为山区的教育事业贡献一份力量,真正做一名让人民满意的教师!”

  二十九年来,杨述鹏老师矢志不渝地坚守,无怨无悔地奉献,只源于他心中一个坚定的信念--做一名让人民满意的教师。他用青春和汗水,谱写出一曲在困境中坚守的华彩乐章!

  【好人寄语】

  “我在这平凡的岗位上,既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也没有震撼人心的故事,我只希望能为山区的教育事业贡献一份力量,真正做一名让人民满意的教师!”

  【道德点评】

  二十九年的困境中坚守,只是源于一个殷切的梦想:让农村孩子受到优质的教育,让他们的未来更可期盼。杨述鹏老师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他不愧是敬业奉献的典型和榜样。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