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和坤:十多年如一日 促进山乡文明(图)

发布时间:2016-04-27 22:00 | 来源:四川新闻网 2015-01-23 18:19 | 查看:1194次

刘和坤,德阳市新中镇白河村广播员

  十多年如一日,他坚持用有线广播宣传党的富民政策、传播科学种田知识、开办广播文艺节目,为新农村建设送去了和谐的乡音;围绕山村邻里和睦、养老敬老,用只有山村人才能听懂的土话,为乡亲们送去了情通理顺的暖心良言,促进了山乡文明。

  踩着山村的弯弯路,从家一颠一跛到两公里外的村广播室,每天往返三趟,一走就是十六个春秋。

  守着山村的广播室,让“乡音”每天早、中、晚三次准时响彻在白河村的山谷,一播就是十多个冬夏。

  为了乡亲们能及时、不间断地听到“乡音”,寒冬酷暑,风雨无阻,想点子、写稿子、守机子、爬杆子,十几年来乐此不疲。

  人们称之为山村“布谷鸟”的新中镇白河村广播员刘和坤,十多年如一日,坚持用有线广播宣传党的富民政策、传播科学种田知识、开办广播文艺节目,为新农村建设送去了和谐的乡音;围绕山村邻里和睦、养老敬老,用只有山村人才能听懂的土话,为乡亲们送去了情通理顺的暖心良言,促进了山乡文明。刘和坤说:“为了山村早日脱贫致富,为了乡亲们的幸福生活,只要我还活着,就要为乡亲们播音不止。

  今年五十开外的刘和坤,因年少时营养不良而高高隆起的脊背、矮壮的身材、干燥土气的脸这副外表的背后,他有一颗高尚、执着、追求真善美的心。

  每天早上6点20分、中午12点、下午5点50分,不论风雨,刘和坤用外地人不容易听懂的新中话播放的“白河田园”陪伴着白河村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各位听众朋友们,大家好,现在是‘白河田园’节目时间。今天的‘高空舞台’为大家上演川剧《金台将》,欢迎你一边劳动一边收听。”没有字正腔圆的浑厚,更非温柔细腻的甜美,白河村人独爱乡音。一次,三组的曾宗禄老汉放牛时听刘和坤的《故事田园》入了神,听完找牛时,牛儿已经在他儿子的玉米地里吃了个饱。村民们偶尔一天没听到,都会急切地念叨:“这刘罗锅躲哪里去了呢?”

  有几户人家为更清楚地听到广播,今天你家拿竹竿把高音喇叭戳过来,明天他家又戳回来。这与其他村村民因不喜欢听说教式广播而捣毁喇叭,扯断电线形成鲜明对比。

  刘和坤的“白河田园”广播节目创办十二年来,每天除转播中央、省、市、区的重要广播节目外,自办的定时亮牌节目每天一期轮番上演、滚动播出。周一《祝你粮经丰收》,和大家谈粮食种植等问题;周二《听政策学法律》,他讲法律故事,以达到普法的目的;周三《社会生活》,他告诉村民们医学药理知识,还有如何做菜等;周四《歌声陪伴你》,为村民们点歌;周五《说长道短论品德》,他和大家探讨伦理品德的话题;周六《田坝戏台》,他给村民们播放戏曲片段;周日《摆龙门阵》,他又和大伙以聊天的形式摆起了村庄的人和事,或是新近的热点话题。

  听刘和坤的广播你能读懂他的内心世界,能感受他的爱憎悲喜。

  刘和坤在担任村广播员期间,许多村民要用木材就上山砍它几棵树,不仅不办手续,还振振有词:自家种的树,想砍就砍,还要哪个同意?1998年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席卷长江、松花江、嫩江流域,大自然的狠狠报复擦亮了人们的眼睛。刘和坤抓住机会在《听政策与学法律》栏目中,用“一棵树的价值”这类通俗易懂的文章,动情到给村民讲植树造林、涵养水分、建设绿色生态家园的重要性。逐渐地,乡亲们有了保护环境的意识,乱砍树木的不断减少,需要砍树的就请刘和坤帮忙起草砍伐申请,规规矩矩拿到镇林业站去办手续。

  “白河田园”开办已整整十六年了,五千八百多个日日夜夜,刘和坤任劳任怨,所办的7个小栏目已经像庄稼人种下的红薯、土豆一样在白河村生了根。精心侍弄它们的刘和坤所付出的又岂止点点滴滴?家里的农业生产和家务活几乎全部留给了默默支持他工作的妻子。广播室离刘和坤的家有一公里多山路,为了不耽搁早晚播音,他一个人曾在阴冷、单调的土坯房广播室里住过五年,2001年广播室搬家后,由于房屋太小了,又要让室内美观、整洁,没有了床位刘和坤就早晚照电瓶灯赶路,现已用到第7个灯。刘和坤有两个女儿,初中毕业后因家庭经济条件不能供养继续读书,外出打了几年工后现已分别成家。由于刘和坤每天都要工作五六个小时,家中的4亩包产田几乎全由妻子文琼芳侍弄。当别人家地里的玉米长得像大棒子一样粗了时,他家的玉米还又细又短不成气候,常惹邻居笑话。为了搜集“白河田园”的素材,逢场天的旧书摊前,刘和坤是常客,见着“故事会”、“生活顾问”等书刊,他总是自己掏钱买下。看见村里学生用过个教材“思想品德”,村妇代会订阅“农家女百事通”等读本,只要适合广播,他就借回家中,加上串词和心得、点评,编辑成册,虔心奉献给听众。12年中刘和坤自撰稿达40余万字。由于家里条件差,没钱买那么多稿笺纸,刘和坤前几年用的大多是两个女儿旧作业本的背面写广播稿。

刘和坤对广播事业的这份执着,缘于机会来之不易。1973年,初中毕业的刘和坤意气风发,踌躇满志地想当一名医生,并勤奋自学了大量医书,不想当时大队有意让他去当赤脚医生时,却因不怀好意的人说他的坏话而告终。过了两年大队上由、又有人推荐他到小学教书,又因干部安排亲戚将他排挤。此时此刻,刘和坤灰心到了极点,为什么别人不信任呢?为什么想为大家服务就这么难呢?有一天下雨,他在家闲得无聊,听到邻居家的收音机收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正在播放一篇介绍我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文章。刘和坤被主人公不畏挫折,执着追求理想精神深深感动了,特别是听到袁隆平为寻找一棵理想的水稻进行实验,顶着烈日,脚踩烂泥,整整在茫茫稻田中寻找了14天那一段,刘和坤大受启发,怎么能因为一点小小的坎坷就自暴自弃呢?

  1991年,刘和坤参加了镇上举办的新闻写作培训班,经过一段时间摸索,他逐渐掌握了写作要领,陆续有豆腐干文章见诸报端。1996年村上原来的广播员觉得放广播自己难以发家致富要外出打工,就请刘和坤帮忙把自己缆下的这门苦差事照看下去,刘和坤接过房门钥匙后,借着这个偶然的机会,使长期以来憋在心里的一股子劲像红日一样喷薄而出。他热情地投入进来,把广播事业干得有板有眼,有滋有味。刘和坤忘不了,1997年4月旌阳区广播电视局团支部为他送来了100多本稿笺纸和几十本书刊,2005年7月19日旌阳区广播电视剧主要领导一行给他送来了一台收录机和慰问金,2007年3月13日旌阳区广播电视剧陈应明局长一行又给他送来了稿笺纸、笔记本各50本和看望最基层广播员的慰问金。有了上级领导的关心,刘和坤不敢丝毫懈怠,白河村在每年村集体收入不高的艰难条件下,却每年补贴上千元的线路维护费、机器维修费和电费等支撑着广播事业一年年办下去。

  刘和坤的包产田每年到收获季节,总让这个地道的农民有些难堪,可他经营的“白河田园”却常年收获着孩子们的梦想,大人们的欢笑,白河村的希望,谁又能说他不富裕呢?

  刘和坤从事山村广播工作的出色事迹引起了上级和媒体的关注。1998年6月,刘和坤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还多次被评为旌阳区和新中镇的优秀共产党员。1994年4月6日《德阳日报》用头版头条刊载了《“刘罗锅”躬耕“白河田园”》的事迹,1999年7月6日,德阳电视台《家在德阳》栏目专题报道了《山村广播员刘和坤》,2004年4月15日《四川日报》用半个版面发表了图片新闻《山村布谷鸟》,2004年4月12日《德阳日报》和4月19日的《德阳广播电视报》分别刊载长篇通讯《山村“布谷鸟”》介绍刘和坤虔心办好农村广播的事迹,2007年12月17日《四川广播电视报》和2008年2月23日《四川农村日报》军用了一个整版刊载《一个人的广播站》向全省读者介绍刘和坤的广播情节。

  刘和坤闻名了,但面对荣誉,他依然为山村的广播事业勤勤恳恳地奉献着,每年领着240元的补贴,坚持每天在家到广播室的土路上往返6个多小时,就像“布谷鸟”司农时那样为白河村的富裕、乡亲们的幸福呕心沥血地办着广播节目。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