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留几个跟你较劲儿的人

发布时间:2016-03-30 11:07 |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6年03月25日 09版 | 查看:987次

  欧阳是一次听完我的讲座后加我为好友的,但我有点讨厌他,好几次都特别冲动地想把他从我朋友圈里删掉——因为他总跟我较劲儿,常在我享受朋友点赞温暖时给我泼冷水,跟我唱反调,你肯定也烦这种人。

    第一次想删除他时,是听完我的讲座后,发微信说不同意我的某个观点——不同意很正常嘛,我耐心听完他的批评并表示了感谢,后来又连续挑了几个毛病,我都觉得是鸡蛋里挑骨头式的较劲儿,便有些反感了。当然,他批评的有一定的道理,但人有这样的缺点,当你对一个人有了抵触心理,就算那人说得每一个字都有道理,也会很烦——而且那人说得越有理你越烦他。微信圈中人的这种自负和自闭表现得更为明显,习惯了被点赞包围,习惯被朋友们虚伪、客套和礼仪性的褒奖娇惯着,习惯评论中是一片顺耳之声,任何一点反对声都会觉得非常刺耳

    自负自闭本就是人性的缺陷,人性这根曲木,本就造不出笔直的东西——商人创造的微信技术,在充分地迎合人性中强化着人的这种“人以群分人以圈聚”的自闭。可以随时拉个群,可以随意把兴趣相投的人加为好友,稍有不满之处,便可以随意地删除、屏蔽、拉黑。微信让人变得偏执,在自己主导的朋友圈中追求一种“都跟我一样”、“都很喜欢我”的温暖。

    那一刻特别想删除欧阳,忍了忍没删,后来他常在我转发的文章下批评我,好几次又想删,也都忍住了——我知道每个人都要警惕自己身上的“网友”身份,防范自己以网友身份表达时的专断与冲动,网上发言会太快、太轻易地把我们本来不想传播的情绪、未经深思熟虑的想法发出去,“忍一忍”会让自己明智很多。后来习惯了欧阳的批评,常从他的批评中受到启发,成了很好的朋友。我有不少文章写完后,都先发给他看,让他拍砖帮我完善逻辑。毕竟人的智识和理性是有限的,很多时候看不到自己的问题,别人才能看清。

    朋友圈里,点赞和支持是一种温暖,而像欧阳这样的较劲者,也是一种温暖——他认真看你的文章,并提出批评,让人从另一个角度思考问题。一句话虽有点粗俗,却颇有道理:生活中遇到傻逼怎么办?支持他一切观点,把他培养成大傻逼。——我们不能在朋友圈软乎乎的、廉价的点赞声中被培养成自以为是的大傻瓜。

    诤友,在这个时代越来越成为稀缺品,技术助长着人的自负与自闭,微博上选择自己喜欢的、认同其观点的人关注,微信里稍稍触动了反感情绪立马就屏蔽删除,这使我们营造了一个让自己很舒服的封闭媒介环境,却屏蔽丰富多彩的另一个世界、另一个可能、另一种声音,也让自己的思维越来越自我强化,偏执极端,浑身缺点却不自知。有人说,如果永远只看合乎你想法的书,你永远只会知道你已经知道的事——这就是人心灵的自我封闭。在那个让你很舒服的世界里,你知道的是你已经知道的事,了解到的是十分认同的观点,停留在原点,生活中幻觉中,见识越来越低。

    在朋友圈里留几个总跟你较劲儿的人,克制那种“听到批评时的不爽”和“受到挑战时的不舒服”,抵制那种随意拉黑“较劲者”的任性,冷静下来看,这种诤友是人生的一笔财富。乞丐一定不会妒忌百万富翁,只会妒忌收入比他高的另一个乞丐——这就是坐井观天。微信朋友圈中那些不善于点赞而总跟你较劲儿的人,说不定能打破你的视野局限。

    网络和技术提供了一种无限开放的可能,可因为人性的弱点,我们在微信上却把自己关进了自闭的圈子,强化了人以群分圈聚。一篇题为《网络让人类思想变得不再开明》文章中提到:我们都只在各个窄小的圈子里相互交流,最终可能会变得越来越难以接受新思想,越来越害怕不同于自己圈子的东西。确实,是应该从那种点赞的温暖舒服中走出来了,在不同中呼吸新思想,汲取新营养,这种温暖也许你很陌生。

    跟评

    @王昱:

    敢在一片吹嘘声里讲真话,敢在虚伪逢迎中泼冷水。不惧权威,不怕得罪。

    @找寻:

    米德认为自我是“主我”和“客我”的统一,前者是个人的主体意识,后者是从周围观察到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评价和角色期待。在微信朋友圈虚拟社交占据我们大量社交时间的当下,只让和我们具有相同意见的人出现在朋友圈,虽然获得“自我满足”却宅化了观点,甚至进一步强化了“群体性”偏见。

    @张巧雨:诤友难得,识诤友之眼难得,待诤友之心更难得。

    @J J若一:

    朋友圈本应该最注重的是朋友之言,其价值应回归到朋友的分享和交流,朋友中不乏诤友,更难得的是直言。但是这个圈子存在不知何来的“朋友”,只有点赞之谊。曹林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