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得主屠呦呦是一位什么样的女科学家

发布时间:2016-01-22 14:35 | 来源:钱江晚报 2015年10月6日 A0002版 | 查看:2078次

  屠呦呦,大多数人第一次听到教授这个很Q的名字,会留下很深的印象,尤其是对于一位1930年出生的耄耋老人。

  呦呦,是屠老父亲取的名字。典出《诗经小雅》,表示鹿鸣声。

  《青蒿及青蒿类药物》一书,第一页就写着《诗经》中的相关诗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谁能想到命运居然如此神奇——

  宋代朱熹注称:“蒿,即青蒿。”

  呦呦这个名字和青蒿这种植物,跨越2000多年以这种奇特的方式联系在一起了。

  这为一个科学家的故事增添了几分令人遐想的诗意。然而,现实中,这位传奇的女科学家的人生关键词里,基本是没有诗意这一层的。

  低调

  屠呦呦十分低调。

  这是一位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的科学家。在此之前,屠呦呦一直被戏称为“三无”科学家。

  即便是2011年在纽约获得知名的拉斯克医学奖后,她一直坚持对媒体保持沉默。

  唯一的一次露面,是当年11月15日在她所在单位举办的“2011年科技工作大会”上。

  这场听起来稀松平常的内部会议,其实只有一个主题——表彰屠呦呦。会上授予她“中国中医科学院杰出贡献奖”,并奖励给她所领导的青蒿素研究团队100万元人民币。

  “青蒿素的成绩属于科研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属于中国科学家群体。这也是标志着中医药走向世界的一项荣誉。”屠呦呦这么说。

  粗线条

  而在熟悉的朋友眼中,屠呦呦是另外一个样子的。她是个十足的“马大哈”。

  “屠呦呦生活上是个粗线条,不太会照顾自己,一心扑在工作上。”屠呦呦的高中同班同学、清华大学数学系的老教授陈效中曾经讲过屠老生活中鲜为人知的故事。

  “有一次,她的身份证找不到了,让我帮忙找找。”陈老先生打开箱子,吓一跳,他发现里面东西放得乱七八糟的,不像一般女生收拾得那么停当。

  “还有一次,我们几个人来宁波开会,她因为还要出席一个重要场合,多留了一晚,第二天单独坐火车回京。结果,发生了一件非常好笑的事:火车停靠途中站点时,屠呦呦下车走走。结果,火车开走了,她竟然被落下了。”

  

  虽然,生活中的屠呦呦“不拘小节”。但碰到自己喜欢的事情,她表现出了异于常人的坚毅,甚至是狠劲。

  在青蒿素研究上,屠呦呦花费了很多精力。接到“523”项目的时候,她已接近不惑之年,而当时她的女儿才3岁。为了不影响研究,她把这么小的孩子全权交给老母亲抚养。

  “我们调查了2000多种中草药制剂,选择了其中640种可能治疗疟疾的药方。最后,从200种草药中,得到380种提取物用于在小白鼠身上的抗疟疾检测,但进展并不顺利。”

  西晋葛洪的处方给了屠呦呦灵感。1971年10月4日,她第一次成功地用沸点较低的乙醚制取青蒿提取物,并在实验室中观察到这种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100%。这个解决问题的转折点,是在经历了第190次失败之后才出现的。

  在拉斯克奖评审委员会成员露西·夏皮罗看来,青蒿素这一高效抗疟药的发现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屠呦呦及其团队的“洞察力、视野和顽强信念”。

  本报通讯员 李彤 本报记者 章咪佳

  编者注:原文标题为《这是一位什么样的女科学家》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