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我们通向未来的路(图)

发布时间:2015-12-21 10:33 | 来源:解放日报 2015年04月03日 13 | 查看:1833次

——解放日报第68届文化讲坛实录


3月26日,解放日报第68届文化讲坛走进上海音乐厅,与嘉宾们共同感悟“传统文化,我们通向未来的路”。

  继承和创新的大道上,轻装出发
  尚长荣
  中国精神,是生生不息的文化现实
  许江
  知识就是力量,良知才是方向
  鲍鹏山
  对话篇
  嘉宾主持今波: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朋友,欢迎来到解放日报第68届文化讲坛!
  多年来,文化讲坛云集了诸多国内外的著名学者、专家,与观众们探讨文化、激荡思想。
  每个人都想搞清楚文化是什么,但是要把文化描述清楚,又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或许,我们可以从长篇大论中去寻找答案,因为前人为我们总结了很多概念性的东西,可时至今日,文化在很多人的心中依然各有答案。而其实,文化就如同空气一样,我们天天沉浸于其中,它无所不在,却又需要我们用心去感悟与思索。
  本届文化讲坛的主题非常有意思——传统文化,我们通向未来的路。很多人认为,传统文化意味着过去,但今天的这个主题告诉大家:传统即未来。
  今天,我们非常荣幸邀请到三位大家: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尚长荣、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著名文化学者鲍鹏山,他们将从不同的文化角度,为我们带来他们对于传统文化这条关乎未来的道路的探求与思考。(全场鼓掌)
  (嘉宾演讲结束,进入对话环节)
  做平凡人,演不平凡的戏
  解放日报记者刘璐:我想请问尚长荣先生,艺术舞台毫无疑问是充满情趣的,我们好奇的是,当您走下舞台,进入生活的时候,情趣对您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呢?
  尚长荣:有一句话我经常思索,我也是照着这句话去做的:做平凡人,演不平凡的戏。我不是睁开眼睛就是戏,也不是只认识三扇门:家门、剧团的门和剧场的门。应该说我爱好挺多的,也挺好玩儿的。比如,虽然到现在我玩儿微信的水平还不太高,但是我一直都在玩儿。(全场鼓掌)
  今波:您不错啊,还玩儿微信。
  尚长荣:我从小就爱看书,四大名著中我最喜欢读的是《三国演义》,这跟我自身的行当有关系,曹操、黄盖我都喜欢,《西游记》也喜欢,但是《红楼梦》我年轻时读不下去。30岁时,有一次我的脚负伤,就躺在病床上读《红楼梦》,读下去了。后来包括《续红楼梦》在内,我读过两遍,我从这部文学巨著当中感悟人生。
  我还喜欢听音乐,中外音乐我都喜欢。我爱看电影,是个电影迷,我还喜欢游山逛水。有的时候我还会“买汰烧”,(全场笑)提溜着小篮子到菜场去转转,回来做点小菜。当然这也是在完成演出任务之后的一点闲情而已。
  今波:艺术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艺术,这句话在尚长荣老师身上体现得特别好。今天您把这么生动的生活讲出来,也让我们知道了为什么舞台上有这么精彩的您存在。(全场鼓掌)
  中国人以诗意栖居的方式走向世界,所以,丝绸之路如此动人
  解放日报记者徐蓓:我有一个问题请问许江院长,现在人们都在关注中国文化走出去,但不少走出去的文化行动,往往只是简单地输出一些中国符号,或者所谓的“土特产”,而缺乏真正的文化内涵。作为一位兼备中西方文化体验的艺术家,您对此有什么感想与建议?
  许江: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多年来政府工作报告中都提到我们要促进对外交流,加强我们国家文化传播的能力。但是,因为种种原因,现在我们在这方面确实还远远没有做足,没有真正把中国最好的艺术拿出去。
  今年全国“两会”上,有一个记者问我,现在都在提“一带一路”,也就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对此我们在文化传播上做好准备了没有?我觉得这个问题问得好,在我们的历史传统中,有很多特别伟大的出发,但是真正留下像丝绸之路这样拥有和平之名的并不多。在这条道路上,中国的陶瓷、茶叶传到西方;在这条道路上,中国人以茶米为食,以麻布为衣,以竹陶为用,以诗意栖居的方式走向世界。所以,丝绸之路如此动人。今天我们重新高呼这个口号,并且在世界上得到了许多响应,在这样的情况下,我觉得我们的文化真的要做好准备。
  首先,艺术界要对这件事有一个很好的认识,要有一个很好的动员。我们要思考,在今天这个时代如何创新、如何把我们在这片热土上创新出来的东西拿出去,这点很重要。
  我们看到,中国艺术界这几年整体有很大的发展,产生了很多优秀的作品,但是如何让这些优秀的作品走向世界,我觉得更好的遴选方法还需要继续寻找。所以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确实出现了把一些传统的“地摊货”拿到国外去的现象。实际上,在今天的中国,我们的艺术创作已经非常繁荣了,有很多新的东西,但是这些东西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能够及时地展现给世界,我觉得这应该引起艺术界和社会各界的共同思考和共同努力。
  今波:我想追问一个问题,如果我们直接拿深奥的东西给外国人看,他们会不会看不懂?为了让他们尽快入门,所以我们先给一些简单的?
  许江:艺术有很大的相通性。我觉得不要把西方观众的理解力想象得那么差,也不要把我们大众的艺术理解力想得那么差,好像大众只能看下里巴人的东西。大众一样可以享受所有的文化生活,他们对于艺术的理解可能也很不错。所以,我们应该负责任地把我们真正好的东西拿出去。(全场鼓掌)
  文化是没有歧视的,只要你热爱它,它都会给你一条相宜的路径
  解放日报记者龚丹韵:我想问鲍鹏山老师,今天许多年轻人在与中国传统文化碰触时,更多的是抱着一种玩的心态、采取玩的方式,中国传统文化对许多年轻人来说是生活,同时也是娱乐。您觉得这是对文化传承的一种创新,还是说我们正在误读传承?
  鲍鹏山:这个问题问得很好。传统文化固然有严肃、庄重、高深之处,但是就像《中庸》所讲的,“极高明而道中庸”。我们广博悠久的传统文化,其实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了。
  刚才许江院长讲到了中国传统绘画,这些画,画的大多就是中国古人的日常生活。我曾经提出一个概念,叫中国人生活中的美。现在很多人都向往西方的生活方式,比如小孩子喜欢吃洋快餐,年轻人喜欢去咖啡馆、歌厅,我并没有贬低的意思,这种生活方式也不错,但是我们中国人有我们中国人生活的美。我们传统中国人生活的美是什么?是琴棋书画、是禅香茶,都是很生活化的东西。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确实包含一些高深的典籍,比如四书五经,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才能读进去,但是我们普通人,过一过中国的节日,喝一喝中国的茶,弹一弹中国的琴,赏一赏许院长他们的画,这就是中国人生活的美,也很好!
  文化是很博大的,通向文化的路有很多条,并且文化是没有歧视的,只要你热爱它,不管你层次高低,它都会给你一条相宜的路径。学者有学者的路径,普通人有普通人的路径,老年人有老年人的路径,年轻人有年轻人的路径,不管你用什么方式,只要你能够走进文化、接近文化,我觉得这都是值得我们肯定的。
  我们的社会也应该多做一点工作,让这些形式更加多样,让普通人能更轻松、更方便地走进传统文化,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美,从中国文化里面找到自己生活的价值。(全场鼓掌)
  文化还是应该提升人的心灵的,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这样
  许江:关于这个问题,我也想补充一下。今天我们三个人都讲到了中国传统的文化,其实它并不止步于文化的本身,最后都要滋养我们的心,用句时髦的话来说就是要“走心”。可能,有人认为有些文化是用来娱乐的,可以不走心的,我则认为文化还是应该提升人的心灵,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这样,这一点非常重要。
  比如说,我喜欢看NBA,那是美国的篮球比赛,我每次看完,都大汗淋漓,深受教育,NBA球员奋斗的意志就是对我心灵的教育。同样,尚长荣先生的戏也并不只是给你感官刺激,而是通过这些美好的声音和唱调、绚丽的表演与舞台,把中华民族的历史输送到你的心里去,让你的心灵得以提升。
  刚刚鲍鹏山老师说,文化要有良知,这就是我们今天文化传播最为重要的东西——滋养心灵。孔子说:“古人学而为己,今人学而为人。”这话我们一听,觉得古人这么不好啊,他学习就是为了自己啊。其实不是这个意思,荀子对这句话进行了解释:“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所以养心。今人,入乎耳,出于口,口耳之间四寸而已,岂可养七尺身躯。”(全场鼓掌)可是今天我们有很多事情还没想清楚,就已经在微信上“啪啪啪”往外发,(全场笑)连四寸的思考都没有,所以这是一个大问题。(全场鼓掌)(下转第16版)(上接第13版)
  生命要达到很自然、很圆融的状态,即“成于乐”
  听众提问:我来自上海大剧院艺术教育部,我的问题和艺术教育有关。我想请问鲍鹏山教授,传统文化主要通过教育来传承,那么我们应该怎样通过艺术教育来传播传统文化?又怎样用传统文化来达到教育大众的目的?
  鲍鹏山:说到艺术教育,我想起孔子讲的话:“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我们一般认为孔子是个道德高尚的人,肯定更关注道德和伦理上的修养,但是他讲的人生境界却有这样的次序。“兴于诗”,就是唤醒你的生命力;“立于礼”,就是你的一举一动,坐公交车也好,在办公室也好,要遵守规范,符合法规。那么,“立于礼”是不是就变成最好的人呢?不是的,因为他还是在约束之中。生命要达到很自然、很圆融的状态,即“成于乐”。
  为什么孔子把艺术看成人生最后的成就,而不是我们一般想象的道德、政治,或是知识?因为艺术体现了人类最高的追求,是什么呢?是自由。艺术也体现了人类精神生活里最高的境界,叫审美。所以在孔子看来,自由和审美是人生最高的两种境界。
  孔子花了很多时间来传承中国文化,但是孔子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从来没有耽误自己的艺术修为。那个时代几乎所有的乐器,孔子都会演奏。他还会唱歌,并且对唱歌有极高的热情。如果他在马路上,听到马路对面有人唱歌唱得好的话,他会喊住那人,请他再唱一遍,甚至让他教自己唱,他对艺术有着这样异乎寻常的热情。
  孔子讲的很多话都是很有诗意的。比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他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他对人生的描述、对政治的描述都是用美的形式、用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的。而这些表现在人的行为举止上,就是自由。所以,孔子追求的人生境界是“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是一位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他还是一位了不起的艺术家,而且他不仅仅局限于技术的层面,他已经到了艺术的道德层面,并且能够把艺术之道和人生之道结合起来,实现了自由和审美,这是很高的境界。
  中国名画、中国名建筑、中国名剧,就是活的价值观的抓手
  今波:说到教育,许院长更是个中之人,请您说说。
  许江:我来说两句,最后请尚先生总结。张载曾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天地本无心,这个心是什么?就是价值观。要让这个价值观树立起来,让今天的年轻人认同,就需要一些活的抓手,需要一些可感、可触、可以传承的东西,比如文化艺术。今天,我们讲中国名画、中国名建筑、中国名剧,这些都是活的价值观的抓手。
  所以我多年来反复地提倡,中小学生应写毛笔字,现在中国美术学院的学生进校,我会送他们件礼物——两支毛笔,一本智永的《真草千字文》。我并不是要把所有的孩子培养成书法家,但是我希望他们通过书写来了解中国人的世界,什么叫虚实、什么叫方圆。
  我认为,这里面最关键的是一个感受力的问题,今天,我们的感受力已经出问题了。一个小小的孩子,他用手在手机上划,哦,春天来了,再一划,一只猪来了,他认为世界是划出来的。(全场笑)其实世界不是这样的,这种感受力的培养非常重要。
  感受力从哪里来?就是从我们从小的艺术教育中来。只有有了这种感受力,艺术以及一切美好的东西才能走心。比如,这个季节出去春游,我们也可以很有感受力,就像孔子《论语》里面说的一样:“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春风荡漾,高歌还家,这是中国古人的境界,但今天孩子春游有这种境界吗?(全场鼓掌)
  今波:鲍先生讲得好,许先生不仅讲得好,朗诵得更好,尚先生,该您唱了!(全场笑)开个玩笑。刚才的这个关于艺术教育之于传统文化的问题,尚先生对此是否也有思考?
  尚长荣:今天我有很大的感受,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我聆听了鲍老师、许老师、主持人和我们在座听众的提问,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收获。我觉得今天的讲坛,今天的聚会是难忘的,(念白)是一个难忘的春天聚会。(全场鼓掌)
  今波:本来指望尚老回答我的问题,结果他把我的结束语给抢了。(全场笑)我只好这样说了,三人行,必有我师。
  今天的三位嘉宾,看起来在他们每个人的领域当中,各自都有所侧重,但实际上可以把他们的思想连接起来,给我们带来启发。
  再次感谢三位演讲嘉宾,今天的文化讲坛到此结束,谢谢!(全场鼓掌)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