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天真,永远勇敢(4图)

发布时间:2016-01-12 16:07 | 来源:新京报 2014-01-11 02:30:28 | 查看:1155次


科扎克不是一个过分乐观的理想主义者,他理解孩子,关注孩子,同时全面地评价孩子,赞美他们的勃勃生机,勇敢无私,也承认他们的有限。

  跟《小王子》的悠长抒情不同,《小国王》在情节上一直都很热闹,小国王的命运总是那样跌宕起伏,处处有险境,叫人读得一刻也没的放松,可不知道为什么,还是在这份热闹中读出了一些忧伤,跟《小王子》里那种充满哲学意味的忧伤不同,来自小国王的忧伤,是一种壮怀激烈。拔剑四顾心怆然的忧伤。也许这份细致,正是作者科扎克从事教育工作多年,能获得孩子们喜欢的重要原因吧——既有英雄般的慷慨气概,又有一份敏锐的细致。

  《小国王》

  作者:雅努什·科扎克

  版本:金城出版社2013年8月

  本作品最早于1923年在波兰出版,面世后广受好评,享有同《爱丽丝梦游仙境》和《彼得·潘》一样的盛誉。已被翻译成20多种语言,出版过无数个版本。多次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动画片、儿童歌舞剧等。

  天真的力量

  这些人的灵魂,是多么的可贵啊,即便白发苍苍,依然怀有一颗赤子之心

  我很多年没有为一本书而流泪了,何况还是一本儿童小说。《小国王》最初激起我阅读的兴趣,是因为作者雅努什·科扎克那传奇般的临死:“虽然饱受疲劳和营养不良的折磨,虚弱的科扎克仍然高昂着头,带领着他的200个孩子,排着秩序井然的队伍前进,他们镇静地穿过华沙寂静的街道,走向火车站。他们扛着孤儿院的旗帜,那是科扎克设计的:绿色的旗帜上,一边是白色的花朵,另一边是蓝色的大卫之星。”他带着他们,一步步走向死亡,走向特雷布林卡的毒气室,只因为,他们是犹太人。

  即便是走向死亡,也如此从容,如此高贵,后来读完了这本小说,在故事快结束的时候,小马特国王被判处流放荒岛,“马特昂起头来,让每个人看到他的眼睛是干的,尽管他皱着眉头。他注视着天空,注视着太阳”,读到这里,我突然感到,马特国王和雅努什·科扎克,他们有着多么相近的灵魂啊,天真、勇敢、赤诚、高贵。

  我不止一次地在大人的身上看到孩童的灵魂,比如安东尼·德·圣·埃克苏佩里和他的《小王子》,比如丰子恺和他的《缘缘堂随笔》,这些人的灵魂,是多么的可贵啊,即便白发苍苍,依然怀有一颗赤子之心。也正是因为有这一颗赤子之心,他们的文字才有这样令人动容的力量,那是一种天真的力量,是这世间值得留恋的美好所在。

  不过分乐观的理想主义

  科扎克并不鼓吹儿童天性中的所有一切特质都是正确的

  我作为一个普通的小学教育工作者,也读过不少儿童文学著作。这些著作里,或如童话,完全的琉璃世界,清澄透明,在这些故事里,孩童只需要面对同样单纯的世界,和花花草草、猫猫狗狗们作伴,简单地欢笑,简单地哭泣;或是校园少年小说,一般也只做成长期问题的探讨,故事多发生在少年和他的同伴之间,即便是涉及少年和成人世界的矛盾,也不会如《小国王》里这样的深入、全面。

  在大多数的儿童小说里,作为主角的儿童,往往能收到作者更多的庇护,能赋予他掌控自我小世界的能力,并且作者会把和小主人公和成人世界的冲突诗意化、简单化些,掩藏一些真实的残酷,使之成为一种“可爱的成长中的小苦恼”,并且,作者常常会在文字里带有一种“儿童至上”的情结,即这些冲突不会使主人公失控,矛盾最终还是得到了解决,成长最终还是得到了呵护。

  《小国王》是一本略带残酷的儿童小说,因为科扎克不是一个过分乐观的理想主义者,并不鼓吹儿童天性中的所有一切特质都是正确的,他理解孩子,关注孩子,同时全面地评价孩子,赞美他们的勃勃生机,勇敢无私,也承认他们的有限,在本书中,孩子们和大人们互换了身份,依照孩子们的愿望,他们开始接管各个社会工作,结果把事情搞得一团糟,各部门陷入瘫痪。而这个只有情怀的理想主义改革最终失败,导致了他后来的战争失败,国家被侵,最终他被流放荒岛。

  作者如实写出了孩子们的特质,比如在儿童议会上的争吵、打架,比如费勒克的贪小便宜,作为一个小小的改革者,马特国王有过彷徨、失落,他曾躲起来偷偷地哭泣,在泪水中向自己的父亲求助,小说并没有因为情怀和理想就给小国王一个完满的结局(而很多小说和电影里不都是皆大欢喜的结束吗?),作者就是要如实地写下一个孩子在走向成长的过程中,和成人世界的交锋中,所付出和承受的失败、痛苦,同时,这也是一部成人向儿童学习的启示录,马特勇敢无畏,毫无私心,冒着生命危险去食人部落,为孩子们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动物园,在乡村开设夏令营让孩子们亲近大自然等等这些改革,无不是出于对孩子的真心关怀,而且,马特拥有的对改革的魄力和执行力,那种果断坚毅,也是作为大人的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失去的。

  英雄气概与敏锐的细致

  来自小国王的忧伤,是一种壮怀激烈

  但这样的一个小改革家,最终却落得一个流放的结局,也难怪译者魏荣梅在《译后记》里写道:“我不敢相信!我不敢相信!怎么可以这样收尾?这样悲壮惨烈、不尽如人意的结局?我在泪光中看着亲爱的小马特离我而去,心痛、气愤、惋惜……纠结在一起。”这也是我在读完小说流泪的原因。先前小马特所受的种种苦楚我都能接受,是因为期待着一个美好的结局,然而一个内心充满光明、无私的孩子,最终在全体臣民的注视下被送上刑场(谢天谢地,他没有被枪决),这太让人痛苦了。同样让人感到痛苦的,还有忧伤国王的背叛,国民们的误解(因为间谍记者撒下了模仿马特签名的虚假传单),这几乎是明朝袁崇焕的历史再现,本是一代忠臣,然而众口铄金,在谎言和误会下,他被凌迟街头,抢他一块肉吃的,是他深爱的人民。“自古圣贤皆寂寞”,此时不仅是寂寞,更是悲哀。作为一个先驱,是不是就得注定在灵魂上孤独,在处境中茕茕孑立呢?

  跟《小王子》的悠长抒情不同,《小国王》在情节上一直都很热闹,从马特偷偷溜出皇宫上战场,经历了货真价实的炮弹和硝烟,再到他穿越沙漠去食人部落,再到他亲自指挥跟三个国家展开战争,整本小说始终都很紧张,小国王的命运总是那样跌宕起伏,处处有险境,叫人读得一刻也没的放松,可不知道为什么,还是在这份热闹中读出了一些忧伤,跟《小王子》里那种充满哲学意味的忧伤不同,来自小国王的忧伤,是一种壮怀激烈。拔剑四顾心怆然的忧伤。也许这份细致,正是作者科扎克从事教育工作多年,能获得孩子们喜欢的重要原因吧——既有英雄般的慷慨气概,又有一份敏锐的细致。

  为了记住自己的童年,也为了更了解孩子们的世界,我愿意,再看一遍这本《小国王》。 □王悦微(教师)

  【延伸阅读】

  《重返10岁》

  作者:雅努什·科扎克

  版本:金城出版社2013年9月

  《重返10岁》中科扎克讲述了一则让大人真正读懂孩子的心理寓言,以期望成人能够站在孩子的角度,认识他们的世界,学会理解并尊重他们。

  《孩子王:儿童教育家科扎克传》

  作者:贝蒂·利夫顿(Betty Jean Lifton)

  版本:金城出版社2013年9月

  此书对科扎克一生做了精彩再现,更重要的是,它处处体现了他的核心教养理念——爱与尊重。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