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12-19 22:06 | 来源:腾讯评论 2015-08-16 第3253期 | 查看:1128次
近日,有媒体报道,广西百色市隆林县王某以个人名义开设“百色助学网”,骗取好心人善款,并利用分配善款的机会诱奸多名女生。目前,当地警方已将王某控制。王某诱奸多名女生是一个极端现象,但自创的慈善组织财务缺乏监管,善款使用随意则是不少民间慈善组织共有的问题。
被寄予厚望的民间慈善组织,财务不透明也是其软肋
近年来,民间慈善组织常因财务问题被质疑
2011年,以“郭美美事件”为代表的一系列慈善丑闻,让传统官方慈善机构财务不透明等问题大白于天下,导致这些机构公信力大减。当时,不少人都把希望寄托在民间慈善组织上,呼吁“慈善归于民间”。
然而事实表明,民间慈善组织似乎也难过“金钱关”。如广西的王某不仅利用分配善款的机会诱奸女生,还常常克扣善款,中饱私囊。广西电视台的记者采访发现,有的学生本来应该得到5000元助学金,却被王某以“网站运作”的理由截留1000元,而据该学生反映,这样的情况非常普遍。不仅如此,一些捐助者直接打到学生手中的钱,王某都会要求学生返回一部分。
王杰对暗访的记者讲述自己如何利用助学性侵女生
像王某一样,从善款中抽取提成的做法并不罕见。2012年,浙江的网络慈善平台施乐会规定,每个社工可以从每笔捐款中最高提成15%作为报酬,由于违反了它“每笔善款100%到达受助人手中”的承诺,施乐会成了众人口诛笔伐的对象。而在前段时间,有媒体曝光“最悲伤作文”背后的索玛花基金会,就曾因账目不清被质疑……
实际上,民间慈善组织透明度低并非个例,今年3月由清华大学公布的《2014年度中国民间公益透明榜单》对1300家民间公益组织进行了调查,结果平均得分只有27.87,其中财务透明度是得分最低的项目,平均得分仅为2.71分。
该报告认为,相比于披露较好的公共信息,公益组织“钱花到哪去”,“花得是否有效”等财务信息、项目和治理信息披露的太少,易让公众感觉这些组织“诚意”不足。
为何民间慈善组织财务也不透明
民间慈善组织自身生存艰难,缺乏财务公开的能力
2013年,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陈鲁南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曾表示,“中国草根慈善组织的相关调查显示,能够生存两年以上的组织不到30%,能够生存3-4年的只有15%,这个队伍的不稳定,与其活动资金来源有很大关系。”
由于我国法律对公募资格有限制,大多数民间慈善组织并没有公开募集资金的资格,无法向社会公开募捐,也难得到大额的捐款,除此之外,“人们愿意给协会捐爱心款,但都不愿意给协会捐办公执行费用”也导致民间慈善组织资金匮乏。《2014中国公益行业人才发展现状调查》显示,公益行业从业者平均月收入3998元,有超过三分之一的从业者未能被社会保障所覆盖,每年人才流失率接近40%。
中国公益从业人员薪资低,保障差是普遍现象
公益行业收入低,人才流失,直接制约了民间慈善组织的财务公开能力。方俊和何雄杰两位学者认为,慈善组织的财务公开包括财务收支的全过程,包括从预算到资金管理运用,再到内外部审核的记录透明公开化。但他们通过对广州某民间慈善组织的财务制度进行研究发现,民间慈善组织内部会计标准体系很不规范,连最基本的财务清查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和稽查制度也没有;其公开的财务信息仅仅为每月捐赠与支出明细表,没有相关的财务审核机制对其真实度进行核实;负责财务和出纳的志愿者既非专业也不稳定,从2004年至2011年先后换过15名志愿者,均为非财务专业人士。实际上,这种情况是不少民间公益组织财务能力的常态。
社会对于民间慈善的监督意愿不太强
抛去“慈善”二字而论,任何与大笔款项打交道、甚至主要就是与钱打交道的组织,缺少财务专业人士都是难以想象的。但为何这种情形在慈善组织尤其是民间慈善组织上会经常出现呢?
很大程度上,这是因为慈善是一种爱心行业,有很多人一直在等待着爱心,不会有人因为爱心可能会打折扣而拒绝让爱心献出,这就导致很难因为慈善行业鱼龙混杂而停业整顿。
除此之外,虽然有一部分捐款者很在乎自己的款项最终是否足数落到实处,但更多的捐款者对此并没有充分的警觉,他们在乎的只是自己献出了这么一份爱心,并认为自己“应该是帮到了他人”。据一位学者在长春进行的调查,面对“您是否愿意监督民间慈善组织及其行为”这一题目,61. 54%的被调查者称“不太愿意”,21. 79%的被调查者表示“不愿意”。换言之,民众对“用脚投票”剔除不合格的民间慈善组织,意愿并不强烈。
在这种情况下,“公信力是慈善组织的生命线”这一说法并不成立,很多慈善组织仅靠项目宣传得好就能收获善款,根本不需要展示自己财务有多透明。
所以,从慈善组织的现状来说,既缺少政府监管,也缺少社会监督,财务不透明是可想而知的。
民间慈善组织一般被认为更具公信力
民间慈善组织不能"没有门槛",政府监管不能缺失
对于民间慈善组织,有些门槛不需要,但有些门槛非常需要
经常可以听到一种呼声,说对于民间慈善组织应该“降低门槛”。这句话没有错,因为过去我国对社会组织的成立条件要求非常严苛,大量社会组织找不到业务主管单位,陷入无法登记的窘境,很多民间慈善组织就曾有过惨痛的经历,现在公益类社会团体可以直接登记注册,无疑是一种进步,而且未来这类团体的登记注册条件还可能进一步降低。
但如果就此认为慈善组织什么门槛都不需要,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因为慈善发展到今天,早已不仅仅是“帮助献爱心”就够了,是需要有效率、有公信力地去进行运营的。在这方面,专业人士的参与必不可少。
对民间慈善组织的监督不能缺失
在这方面,新加坡的一些经验很值得借鉴。新加坡对民间慈善采取“轻触(light-touch)即低干涉的方式进行监管,使他们更容易通过注册,并鼓励自我调节,防止因过多干涉而挫伤志愿服务和慈善事业的积极性。
但这不意味着新加坡对公益慈善组织不监管。新加坡对公益慈善组织监管主要依据《慈善法令》进行,考虑到公益慈善组织的多样性,新加坡实行分级指导的原则,即:按照“慈善团体”和“公益机构”的年收入规模,将其划分为基本级、强化级和高级三个级别,分别实行不同的监管标准。其中,对于最高级别的要求不亚于对上市公司的要求。这样做,一方面可以避免“表面化”的问题,即:监管流于形式;另一方面可以避免“一刀切”的问题,即:不考虑公益慈善组织的实际情况,简单化地采用统一标准,从而加重小型公益慈善组织的负担,扼制其创新性。
同时,新加坡成立了慈善理事会网站和“慈善团体”入门网站两个门户网站,为公益慈善组织提供一站式电子化服务,把与公益慈善相关的信息集中在一个数据库里,以提高处理申请的速度及提高公益慈善组织的透明度。这两个网站同时也是信息中心,有助于公众了解捐赠情况以及反馈信息。为 确保公众对“慈善机构”的信心,慈善总监还推出全新的手机简讯服务。公众只要发送短信,即可获知所捐助的“慈善机构”是否获得筹款许可。这样一来,公益慈善组织不仅面临政府监管和媒体监管,还要随时面对公众的监管,因此不得不提高透明度及治理水平。
慈善回归民间是大势所趋,但如果没有好的生存环境,没有法律的严格监督,民间慈善也难以成为中国慈善的救命稻草。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