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0-05-23 11:37 | 来源:公益时报 2009-5-12 | 查看:10986次
参与嘉宾纵论中国民间公益力量的现状与未来
5·12地震是中国的企业公民意识集体觉醒的历史拐点,同时,也促成了很多民间公益机构的诞生。一股新生的力量正在成长为推动和谐社会成形的催化剂。民间的公益力量如何和政府、官方、公益机构共同成长,他们的诉求与挑战是什么。我们的国家应该用什么样的制度来保障、引导和固化这股除了政府市场之外的第三股力量,成为我国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支柱,5月11日,在搜狐财经频道、搜狐公益频道主办的论坛中,中国几位公益组织的负责人,关注公益事业的媒体人齐聚一堂,试图理清中国公益事业的思路。
关于抗震捐款
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秘书长王海京:汶川地震的每一分善款都应公布用途
“作为公益组织自身,要提高自己的公信力,要公开透明的使用好每一笔善款。以前我们做的不是太好,包括我们自身也不是做得很好。我们虽然每年有财务报告,但是还是不够透明。这一次我们也在尽最大的路线,我们希望汶川地震所有每一分钱我们都要公告,上大家知道怎么花的,让大家放心。我们也希望所有的公益组织都尽可能的做到公开透明,让大家放心。”
《公益时报》社社长刘京:中国捐款首次突破一千亿
2008年我们的捐款历史上突破了一千亿,2006年捐款第一次突破100亿,2007年第一次突破300亿,2008年因为有地震,首次突破一千亿。说明2008年是中国爱心大迸发的一年。在一千亿里面,其中给四川的捐赠有600多亿,将近70%。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秦国英:资金使用效率存在较大差距
“资金的使用效率是一个巨大挑战,我们了解的情况,在四川同样一个学校,规模相差并不大,但是在资金标准上的差距非常大。”
“另外,是重复的建设,在规划方面并不是很到位,运作的成本等等的使用效率问题。”
关于民间公益组织
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秘书长王海京:政府当好裁判,多购买民间组织服务
“希望政府能够逐步的转变政府的职能,看到公益组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能够向公益组织购买服务,政府充当好裁判的角色。哪些公益组织做得好,你就可以把项目交给他做;做得不好,你可以把他收回来交给其他更好的公益组织。”
公益组织垄断没有前途
“所有的公益组织之间需要有竞争,绝对不能存在垄断,你要是垄断了也就没有质量、没有效率了,你也就没有前途了。我觉得一定要有竞争,同时我觉得也需要有一些合作。但是两千万的组织中,真正称其为草根组织的也不多,这就是中国的现实问题。他只是一种探索,我们认为这种探索是非常有意义的。”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秦国英:慈善信息依然不通畅
“感觉信息不畅通,到底灾区需求是什么,用什么样的渠道来帮助他们。这些方面我觉得还是有问题,从慈善的领域来说没有形成一个有序运转的大盘子,自成一体,成本高,效率低。”
慈善组织应急机制尚不完整
“慈善组织本身的应急机制的建立还是非常不够的。反应还不够灵敏,一些草根组织,没有完全的加入进来,只是一些比较大的基金会筹到一些钱开展救助的活动。”
苹果基金会秘书长周行康:媒体应注重公益项目的可持续性
“中国的公益慈善事业刚刚开始,很多公益机构在做的时候,就喜欢做活动。但是项目很枯燥,也许项目第一年有人关注,第二年就没有人关注了,作为媒体,也应该更多的关注有持续性的、长期目标的公益项目,而不仅仅是关注比较热闹的、短期的公益活动。”
关于企业做公益
南都公益基金会秘书长徐永光:企业捐款应更加理性
“中国的企业本来是很精明的,买卖的时候那都是讨价还价精打细算的,捐款的时候倒是很随便。但是,捐完了以后再问我的捐款用在哪里?没有说清楚,因为你没有约定清楚。”
“中国的企业在捐款的时候应该更加理性,一定要行使企业的权利,对捐款使用的要求,对捐款使用结果的反馈,企业要享受免税政策,这些权利一定要重视,不能很忽视。企业的捐款应该关注这些公益服务机构,有可能的话,也把一些捐款直接交给这些公益服务机构来做。”
北京万通公益基金会秘书长李劲:把草根组织当伙伴,企业公益才更长远
“企业看民间组织的时候,企业多半是出资源,他到底把民间组织当做是服务商、供应商还是当做合作伙伴。企业做事情他的基本的概念可能是要盈利,这个盈利是基于合同、基于契约关系的。就是甲方乙方的关系,我出了钱你要付出服务。”
“从万通公益基金会的角度来说,是应该把草根组织当做合作伙伴来培养,是一个相互加强的过程,而不是一方压迫一方的过程。这样的话,企业公益才可能走得长、走得远、走得稳。因为没有合作伙伴帮你实施项目,企业的资源很难长期有效的真正用到需要的地方。”
关于人力成本
《中国经济时报》社社长包月阳:媒体和社会对公益成本存在误解
大众包括媒体对公益事业的成本问题,尤其是人力成本提出了非常多的看法。长期以来,媒体的报道和社会舆论都存在误解。比如一些企业家不愿意把钱捐给公益机构,自己直接建希望小学,因为他们认为公益机构花钱可能花得太浪费,这是一个很严重的误解。公众媒体对这个问题确实缺乏专业的认识。很多记者也是缺乏专业的认识。
《公益时报》社社长刘京:中国民间公益成本难降低
刘京说,公益组织的人员成本问题,一些公益的基金会和国办的大的组织,他们的成本还是比较低的。但是民间公益组织请专业人士来做,成本是比较高的,原因有两点:
第一个是经费的开支,国家给他钱,所以在管理费上他拿的很低。还有很多协会,是部里很多老领导退休以后到协会工作,他本身退休有工资,到协会里面一个月拿五百、八百,好了拿一千块钱,他已经很满意了。反倒是我们讲的专业人士来做这块事情的时候,成本是比较高的。
第二,关于人才这一块,讲社工,现在很多高等院校有社工专业的毕业生,但是没有相应的岗位,他出来以后找不到工作,这也是相对矛盾的问题。但是在这个领域里面,宏观的引导,如果按照市场这样一个方法去做,才能有可能让更多人来就业。没有这样的政策吸引,恐怕是比较难,即使拿的工资很低,相对于拿到的捐赠的成本,已经20%甚至30%了,还是得不到大家的理解。(文字整理:宋 扬)
(责任编辑:周仙姿)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