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社会治理 加强基层建设(图)

发布时间:2015-12-09 16:56 | 来源:解放日报 2015年08月20日 04版 | 查看:1201次

——全市城乡基层党建工作推进会经验交流撷英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专家走进社区课堂

  近年来,全市各级基层党组织贯彻中央和市委要求,扎实推进各领域基层党的建设,尤其是把加强城乡基层党的建设作为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的一根红线,坚持党建引领,推动社会自治共治,夯实基层基础,取得了丰硕成果。8月19日,全市城乡基层党建工作推进会召开,对近年来全市城乡基层党建工作进行了回顾总结,对下一阶段的工作任务作出了部署安排。这里刊出一组会议经验交流稿件,以飨读者。希望全市各级基层党组织继续以改革创新精神抓好新形势下的城乡基层党建工作,为上海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和创新发展先行者、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发挥行业优势 构建工作机制

  推动基层党建协同发展

  市教育卫生工作党委

  近年来,市教卫工作党委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市委有关部署,引领系统各级党组织积极融入全市区域化党建工作大局,努力推动基层党建协同发展。

  统筹规划、服务大局,推动行业党建与区域化党建的有机融合,构建基层党建的“面上互联”机制

  一是注重面上统筹。世博期间,部署138个基层党组织与全市154个街道(社区)和乡镇党组织开展党建联建;创先争优活动中,引导广大党员积极参与社区各类公益性、社会性、群众性工作;十八大以来,指导各级党组织以区域化党建为重点,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二是落实重点要求。严格落实“双报到”制度,系统90%以上的在职党员完成了到社区报到,50%以上的基层党组织与所在区域各级党组织建立了党建联建、结对共建关系。三是建立联动机制。积极参与各区县区域化党建联盟建设,复旦大学等6家高校与杨浦区委共同发起成立了本市第一个区域化党建联盟,东华大学等高校积极参与长宁区“凝聚力工程”建设。

  发挥优势、服务民生,促进系统资源与区域发展有效对接,构建基层党建的“内外互补”机制

  一是发挥智力优势,助力区域经济发展。指导系统各单位加强与驻地党委政府的联系,同济大学与杨浦区共同打造的“环同济知识经济圈”、上海交通大学与闵行区共同建设的紫竹科技园区,开创了“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的校地合作典范。二是发挥专业优势,服务区域社会民生。引导高校、医院积极参与服务区域社会民生的具体实践,上海体育学院在杨浦区43个居民区建立了“社区体育实践基地”。上海第六人民医院专家远程为社区医院患者读片,方便居民就诊。三是发挥资源优势,惠利区域居民生活。强化系统单位的社会责任意识,目前,80%以上的高校体育场馆资源均向社会开放,部分高校还将校内食堂对外开放。许多高校和医院还推出了科普、艺术、健康等“市民课堂”。

  深化共建、服务发展,实现行业领域与社会基层合作共赢,构建基层党建的“协同互动”机制

  一是共促解决难题。倡导系统单位和驻地党组织携手解决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与徐汇区枫林街道长期坚持实施双向志愿服务,医务人员深入社区开展健康教育,街道党员则成立服务队医院进行志愿服务。二是共筑社区和谐。引领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弘扬主人翁精神,立足所在区域组建服务团队、认领公益项目、参与志愿活动,形成了华东政法大学“法援”等一大批志愿服务品牌。三是共推事业发展。鼓励各单位党组织与驻地党组织在人才共育、社区共治等方面加强交流合作,华东师范大学与闵行区江川街道、上海理工大学与杨浦区长白街道等建立了党建联建长效机制,有力推进了校地双方事业发展。

  加强党的领导 突出分类指导

  着力深化快速城市化地区的基层党建工作

  宝山区顾村镇党委

  面对大居开发建设后快速城市化的新形势,顾村镇党委坚持把贯彻市委“1+6”文件精神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结合起来,把回应群众诉求与转变党员干部工作作风结合起来,着力疏通党的神经末梢,努力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

  突出镇党委主体责任,强化领导核心功能

  明确抓手、分步推进,确保层层有担当、人人有责任。以村居党组织书记和片区工作例会等为抓手,坚持年初开展基层党建课题专题调研,年中开展阶段性督促检查,年末开展述职报告和考核问效,确保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找准穴位、精准发力,确保基层党建均衡发展。在老旧小区,试点租赁改造小区房屋作为辐射周边综合性公共党建活动阵地;在农村地区,通过开展来沪人员集聚地党建,组成农村社区工作委员会,制定农村社区公约引导来沪人员参与农村社区管理。创新方法、破解问题,把群众满意作为衡量工作的第一标准。大力推行“四三五融六必访”群众工作法,要求每名党员干部至少定点联系3人,至少每2个月开展一次走访活动,并建立起“三下三上”的问题收集处理机制确保群众诉求“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突出党组织凝聚责任,强化战斗堡垒功能

  面对大居人口集中导入的新情况,积极完善“镇管社区”模式,按照“1+1+农村地区+X”的基本思路,在镇层面建立“一委一办一平台”和“6+1”中心体制。以服务融合带动居民“自治”。以社区党建服务中心建设为契机,积极落实“双报到”、“双报告”制度,深入开展“党员到社区、人人做公益”活动,全面推行居民区党组织兼职委员制度引领社区各类组织“拧成一股绳”。以共建联建推动多元“共治”。依托“心连心”茶室等平台,深化社区“大党建、大统战、大联合、大平台”,把医疗服务、电力保障等驻区单位党组织的服务资源直接送到居民家门口,着力打造“党建搭台、区域唱戏、群众受惠”的党建民心工程。

  突出“带头人”选推责任,强化队伍引领功

  实施“三个一批”,不拘一格选贤任能。通过“选派引”工程和“一班子一方案”,着力从优秀村干部中选拔一批、从优秀机关事业干部中下派一批、从优秀民营企业家等体制外群体中引回一批,切实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探索“三个挂钩”,严肃纪律转变作风。在全市率先探索开展“勤廉指数”测评,将测评结果与村干部的“面子”挂钩,在全镇通报测评得分排名和问题反馈情况;与村干部的“票子”挂钩,将测评结果作为年终考核分配的重要依据;与村干部的“位子”挂钩,对测评结果排名靠后、群众评价差的村党组织书记,加大问责力度,必要时进行组织调整,对干部队伍起到了良好的警示教育效果。

  依托党建促进会平台

  做深做实徐汇区域化党建工作

  徐汇区委

  徐汇区委立足徐汇社会主体多元、隶属关系多样、主体资源丰富的区情特点,把区域单位纳入发展全局,在全区范围内统筹党建资源,推动党建工作由区属向区域转化,形成以区域化党建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良好局面,不断夯实党执政的基层基础。

  组织创新,构建三级联动、纵横结合工作体系

  徐汇区在2012年成立了区域党建促进会,将区域化党建从街镇向上延伸到区、向下拓展到居民区,形成了区、街镇、居民区“三级联动”,条与块“纵横结合”的组织架构。建立了区级党建促进会,更好地发挥了区委“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优势;成立了经济发展、文化建设等8个专业委员会,进一步盘活了行业单位党建资源。设立的促进会街镇分会、居民区支会,扩大会员单位规模,并探索实行轮值会长、“双会长”制,提高了区域单位的参与度和覆盖面;设置了居民区党组织兼职委员,搭建居民区党组织与区域单位党组织之间互联互通的工作平台。

  机制创新,推进区域资源开放、整合、共享

  徐汇区委以“共商区域发展、共抓基层党建、共育先进文化、共促人才成长、共建文明城区、共同服务群众”为目标引领,探索建立资源开放整合机制,放大党建效应。通过建立统筹开放的议事机制,推选区域单位党组织负责人轮流担任促进会年度执行副会长,让促进会在运作、决策等方面能进一步发挥主体作用;通过建立项目合作推进机制,让区、街镇与区域单位联手,为居民提供更便捷的医疗、为老等民生服务;通过建立服务群众的协作机制,统筹实施双向服务项目,挖掘社会资源,为单位群众提供更贴心的服务。

  工作创新,探索党建引领、多方参与治理格局

  徐汇区在街道体制改革后,52名区域单位党组织负责人担任了街道党工委兼职副书记或兼职委员,进一步完善了街镇区域化党建领导格局;依托街道内设的自治办公室,创设了“虹梅庭公益服务中心”、徐家汇“三联盟”等载体,完善了区域单位参与社区共治的平台;聚焦市政管理恶顽症,设定了合作共治项目,区域、区属单位联手,协同开展医院、地铁等重点区域周边环境综合整治,共同承担起了服务社会的职责。

  构建区域化党建工作格局,是徐汇区委新时期基层党的组织形式和工作方式的实践探索。徐汇区各级党组织都肩负着共同的责任使命,就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党建工作就是群众工作,服务群众是根本,必须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让群众有获得感,区域化党建才有生命力。区域单位拥有智力和专业优势,区属单位拥有管理和服务优势,依托区域化党建平台,强化优势、促进互补,才能更好的实现共同进步。

  坚持“两楼联动、两头延伸”

  构建“金色纽带”区域化党建新模式

  浦东新区陆家嘴街道党工委

  陆家嘴街道地处上海自贸试验区陆家嘴金融片区和陆家嘴金融城的核心区,区域内集聚着80多幢商务楼宇、1万多家企业、20多万从业人员。今年以来,陆家嘴街道党工委围绕“服务金融中心,建设共同家园”的目标,认真贯彻落实市委“1+6”文件精神,探索形成了“两楼联动、两头延伸”“金色纽带”党建新模式。

  推动党的组织体系创新,打造“金色纽带”有形连结点

  一是推进组织延伸“布成点”。居民区延伸开展楼组党建,坚持管理型和活动型相结合,“两新”领域延伸强化楼宇党建,以一幢楼宇或相邻楼宇为单位,以楼宇党组织和楼宇内其他党组织为主体,建立楼宇联合党总支(党委)。二是强化体系融合“划成片”。以楼宇综合服务站为枢纽,建立以“楼-居”“楼-楼”为单位的新型区域党组织共同体——片区区域党建促进会。目前,“建工片区”区域党建促进会覆盖成员单位34个、党组织34个、党员1098名。三是依托区域载体“联成网”。内联上,将片区党建促进会作为区域党建联席会的分会,建立7个专业委员会,探索轮值会长制。外联上,参与“1+5+X”的陆家嘴金融城区域化党建新格局。

  推动党建运行机制创新,打造“金色纽带”核心关键点

  一是建立自下而上的需求提取机制。通过“群众议事厅”、党建APP等线上线下了解各类单位和人群的多样化诉求,分类提取了包括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文化共享等7大类需求菜单。二是建立互联互通的项目运行机制。从菜单式需求入手,由促进会提议,理事会决议,社区党委审批,确定区域化党建项目,并通过“陆家嘴公益城”、“联建认认门”等载体联动实施。例如,以“陆家嘴公益城”为平台推出了“慈善跑”、“午间公益一小时”等12个项目,35家单位、1500多名党员参与,逾5000名居民和白领受益。三是建立面向群众的成效评估机制。建立指标体系,把评价权交给居民和白领,分类开展满意度测评。

  推动党建服务模式创新,打造“金色纽带”最终落脚点

  一是积极搭建多样化的党建服务平台。完善党建服务中心及4个商务楼宇综合服务站的功能。打造陆家嘴阳光驿站公益服务社成为党建枢纽型社会组织。依托智慧社区,打造在线互动平台。二是积极培育多元化的服务主体力量。通过亮身份、亮特长、亮意愿的“三亮”活动,突出党员主体作用。引导“屋里厢”等近20家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三是积极完善多角度的服务保障体系。探索完善“两新”党建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提高活动经费和书记津贴水平,形成明确的激励导向。加大服务群众经费投入力度,以119个自治金服务项目为主体,今年已投入870多万元,为提升区域化党建服务功能提供了有力支撑。

  夯实基础 创新实践

  努力探索区域化党建引领下的社区共治

  静安区静安寺街道美丽园居民区党总支

  静安寺街道美丽园居民区地处市中心,居民2200余人,辖区内有上海市文联、美丽园大酒店等40余家社区单位。按照市委、区委推进区域化党建工作的部署要求,居民区党总支在街道党工委的领导下,扎实推进区域化党建,在整合社区资源、激发社区共治活力等方面努力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

  强化组织基础,构筑党建大格局

  党总支除吸收居民党员、居委会党员和群众活动团队中的党员带头人任党总支委员外,还将专职党群工作者、民警、社区单位党支部书记等4人吸收为兼职委员,创立共商、共解居民区事务的“5+4党总支构架”。建立由居民区党总支书记任站长,专职党群工作者具体开展的党建工作站,设有党员谈心室、“两代表一委员”接待室、志愿者工作室、电化教育室等“四室”。党建工作站里,每周以“排片”的形式安排各类内容,中午的黄金时段时间留给“两新”组织、驻区单位党员过组织生活或举行活动,晚上时间留给社区离退休党员。同时,以楼组为单位,创建同心自治楼组,成立同心楼组党支部,积极引导在职党员向社区报到、参与社区建设。

  搭建实体平台,统筹协调促共治

  作为静安寺街道区域化党建品牌“同心家园”的发源地,美丽园居民区党总支成立了12家社区单位党组织组成的“同心家园”共建理事会分会,包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等市属单位、街道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所等区属单位,以及众恒信息产业公司、国际招标等较有影响力的两新企业党组织,按照《理事会章程》规范运作,实行“轮值制”。每年召开两次成员单位联席会议,集体研究居民区内社会性、群众性、公益性等事项。每年确定教育、文化、医疗、科普、便民服务、帮困等方面的同心惠民项目,近五年来完成50项。如2011年建立了爱心食堂,缓解社区白领、老年居民就餐难问题,目前每日供应堂吃达800客,供应乐龄助餐点近300客。

  支持社会组织,社区成员齐参与

  2009年成立了全市首家由社区单位发起成立、服务社区的公益性社会组织——美丽园社区共建联合会,目前已吸纳38家社区单位加入并通过3A级社会组织认证。

  联合会在收缴会员会费和接受捐款的基础上,创立了三项基金——社区发展基金、帮困扶助基金和企业援助基金,为居民、社区、企业提供解决问题的财力支撑。如华怡园小区在全区第一家成功实现老式公房加装电梯; 联合会联系协调会员单位为社区团队提供经费和场地支持等。在联合会的组织推动下,社区企业也越来越愿意走进社区,履行社会责任。如上海国际招标有限公司组织员工积极参与华山医院“班前一小时”导医志愿者服务,美丽园大酒店物业坚持为社区老人维护清理空调,并带动其他物业公司成立为老志愿者服务队等。

  围绕总目标 实现全覆盖

  党建引领发展建设新家园

  嘉定区马陆镇大裕村党总支

  嘉定区马陆镇大裕村面积8.39平方公里,户籍人口6119人,来沪人员6729人。村党总支下设9个党支部,共有党员378名。近年来,村党总支围绕建设“绿色大裕、和谐大裕、人文大裕”总目标,推进全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2014年全村实现产值3.7亿元,可支配收入2100万元。村党总支先后获得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和市“五好”村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优化组织设置,实现党的工作全覆盖

  针对农村党员日益增多、党员流动性增强、从业结构多样化等现状,村党总支不断完善党组织设置,切实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一是把支部建在合作社上,把全村18个合作社、241户葡萄种植户中的党员骨干、技术领军人才、群众等有效地组织起来,做大做强“马陆葡萄”特色产业,走出了一条“以强带弱、共同富裕”的惠民之路。二是把支部建在村组上,在44个村民小组中采用分片的方式建立党支部,并划分村“两委”干部的“责任片”、党支部的“责任区”和党员的“责任田”,确保“走村不漏组,户户见干部”。三是把支部建在新村民中,推选新村民党员代表参加村级管理联席会议,组织新村民参与才艺展示、文明家庭评选等活动,不断增强新村民的归属感和荣誉感。

  完善村级治理体系,共建新型农村社区

  根据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的要求,村党总支扎实推进农村社区的精细化管理。一是做实三级联勤网格,村级层面,完善“小联勤”工作体系,建立集信访、联勤、人口服务等“八位一体”功能的综合管理服务站。村民组层面,配置“小联勤”队伍,完善联勤巡防机制。农户层面,引导群众遵守村规民约,参与村务管理。二是完善村民自治机制,2007年开始在全市率先建立“党员议事监督点”,让党员群众参与到“议事”、“办事”、“督事”中。修订《村民自治章程》,推出自管事项清单和“好人银行”志愿服务项目。三是推进联建共建,引导驻村单位、合作社、葡萄种植户等履行社会责任,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完善公共设施,加强环境整治,开展扶贫帮困。

  提升美丽乡村内涵,塑造“大裕精神”

  村党总支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之江新语》后认为,大裕村不仅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不仅要帮助村民富“口袋”,更要富“脑袋”,着力培育“勤劳、文明、自强、创新”的“大裕精神”。一是优化人居环境,量身打造村宅改造方案,分批次进行综合性的生态改造,形成了村绿、水净、岸清、宅美的乡村原生态风貌,使村民“美”在大裕。二是增强服务功能,建设了集党建服务站、百姓学校、标准化卫生室、文化活动室等10余项设施于一体的社区服务中心,创设了集垃圾清扫、河道保洁、道路管护、林木整理“四位一体”的村宅环境管理模式,使村民“爱”在大裕。三是培育乡风文明,加强与村域内的嘉源海艺术中心、商用车模型展示厅等单位合作,定期开展邻里节、民俗体验日等系列群文活动,使村民“乐”在大裕。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