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12-07 19:21 | 来源:北京青年报 2015-12-06 第A02版 | 查看:755次
夏文辉(国际问题学者)
土豪的心思穷人永远不懂,当脸书掌门人扎克伯格喜得千金并宣布捐出99%股份时,世人感慨有钱人为慈善一掷千金,也有人忍不住揣摩议论他们大手笔善捐究竟是什么样的心术和动机。
没人认为扎克伯格夫妇此举是有意显摆,此人从来低调不炫富,他一直开辆不到两万美元的旧车,对家庭婚姻相当低调,除了时而忍不住秀一下爱妻、爱狗的照片。
但是,富人再任性也不会无缘由地捐出巨款,他们的动机到底是什么?我们先看一些例子。
先说比尔·盖茨,曾经的“铁公鸡”富豪,也曾经有钱后就买买买,试图拥有世界最豪的名车、名画、名宅。1994年是盖茨生命中悲喜交加的一年,他迎来美好的婚姻,但癌症夺去他深爱的母亲。人生重大得与失震撼盖茨的精神和感情,反思之后他的慈善事业由此开始。多年后,盖茨夫妇的一位朋友回忆说,盖茨的母亲玛丽·盖茨当年在儿子的婚礼上对新婚夫妇大声宣读了一封信,“信中说,‘所得很多的人也应该给别人很多的回报’。”后来对于慈善,盖茨这样说:“我只希望能树立一个榜样,告诉人们:‘嗨,这样做很有意思, 我做的善事越多,我的感觉就越好。’我努力造成一种积极的影响,让人们知道钱用的是地方。”
股神沃伦·巴菲特是盖茨的慈善老伙伴,在遗嘱中,他将个人财产的99%捐赠给了慈善事业。“我希望我的3个孩子有足够的钱去干他们想干的事情,而不是有太多的钱却什么都不做。”巴菲特这样解释自己的决定。
沃尔特·休伯特·安嫩伯格,美国三角出版公司的创办人,2002年去世,他将自己投资的一半,最珍贵的艺术收藏品以及位于加州的一座100公顷的庄园都捐赠给了慈善机构,用于大学研究以及儿童教育。安嫩伯格在遗嘱中说:“家人已经生活得很好了,而财富不应该集中在少数人手里。”
通观富人的慈善捐赠,成功、有钱是他们的人生标志,并因此对人生有很高的实现感、满足感和报答感。年轻的扎克伯格夫妇在多次流产后喜获女儿,巨大的满足感也是引发捐赠重要动因。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中国春秋时期管仲之言,道明的常识是,自我实现和满足是对外奉献施爱的重要心理条件。
慈善捐赠还需要文化、风俗以及制度条件。在美国,慈善的社会传承有历史原因,当17世纪“五月花”号带着拓荒者来到这里,人们普遍穷寡、无助,必须相互支持扶助才能共度时艰,在以后较长的一段历史时期,美国人没有任何社会保障,人们仍沿袭互助互济的经济模式。慈善成为维持社会运转的重要资源。
当然税收、遗产、赠予等制度也是慈善捐赠的政策和制度推手,财富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是很多欧美国家的社会公义,有效的法规、机制令个人“多余的财富”回流社会,慈善捐赠就是重要渠道之一。不过这同富人捐赠是为避税的流行说法不同,最起码,任何捐赠总比税收的数额价值大得多。
榜样的作用也不可忽视,慈善也有“巴菲特效应”,当捐赠的富人成为人所称颂的社会楷模,施善的风习会令更多人加入慈善事业,当然其重要前提是捐赠制度的公开、公正、透明、有效。
文化与宗教氛围对慈善捐赠也很重要,当“利他”“济世”“博爱”这样的理念成为社会主流,对弱势族群的关爱,对社会分享的情愿就自然而然,慈善就不是负担、不是义务,而是自发的责任和奉献。
扎克伯格们的捐赠每每成为话题,人们仰慕于富人的慈心善意,不过慈善本无门槛、无高下,“不以善小而不为”才是慈善的本义。扩而展之,捐赠并不局限钱与财,善意的释放,锦上添花是,雪中送炭是,路不拾遗也是。所谓捐赠无大小,善心无贵贱。
所以,慈善究竟为什么?于他,慈善,能让世界变得更美好。于己,有一种快乐叫慈善。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