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更需要道德的约束

发布时间:2015-12-02 19:29 | 来源:凉山日报 2015-9-5 第A02版 | 查看:1359次

  近段时间,凉山的公益慈善组织成为了许多人茶余饭后的热点话题,凉山成为了大众关注的焦点,也引发了一场关于公益和慈善事业的大讨论。

  不可否认的是,任何一名爱心人士如果依法依规、诚心诚意为凉山贫困儿童提供帮助,那么他都值得社会尊敬。然而,慈善的健康生长,却是一个社会的系统工程。首先是依法依规,法律是社会正常运行的刚性底线,任何事与物都不能够凌驾于法律之上,包括慈善事业也是如此。在法律的框架内运行,既是做好慈善事业的基础,也是做好慈善事业的最根本保障。在这一点上,我国的一些慈善组织是有着深刻教训的。

  其次,是要有道德的约束。慈善公益是一项值得所有人尊敬事业,从事慈善公益的志愿者们在从事这一高尚的事业时,同时也需要进行道德的约束。人无完人,当慈善公益光芒照耀着每一个志愿者内心的时候,并不能够代表我们就当然地占据了道德的制高点,而忘记了自身道德的修炼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

  举一个在慈善公益中常见的现象——“消费苦难”。这些年,一些公益慈善新闻中时常出现“炒作”现象,新闻提供者或传播者有意识地介入其中,通过发达的社交媒体首度传播,引发大量的爱心围观转发,吸引传统媒体的二度传播,以达到吸引大众注意、吸引人们捐款的目的。

  通过媒体等方式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慈善公益,了解需要被帮助的人,这本身并没有错。但问题是,当一些慈善组织在媒体上大张旗鼓地展示被帮助者的贫困形象时,有没有考虑过被帮助者的心理感受?有没有设身处地地想想,这样的做法会不会给被帮助者带来心理上的伤害?

  但事实上,的确有一些慈善公益机构,为了募集到更多的善款,没有在这方面对自己进行道德上的约束,甚至是有意无意地放大被帮助者的贫困状况并在媒体等各类社会公共信息平台上展示。这样放任的结果,可能会让一些不明真相、善良的人们拿出更多的善款,但同时,也极有可能伴随着另外一个结果,就是对被帮助者心灵的伤害。

  慈善公益对象,需要的不仅仅是物质的帮助,更需要心灵的呵护。而慈善机构本身更需要道德的约束。记者:熊洋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