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8-12-19 08:00 | 来源:荆楚网 2008-01-04 04:31 | 查看:2384次
图为:闪电定位仪能准确测出闪电的位置。记者邹斌摄
图为:武汉中心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龙利民正在研究气象云图。记者于丽娟摄
图为:去年7月27日,武汉下起冰雹,荷叶被打落一池。记者邹斌摄
提要
有这么一批人,他们天天与“老天爷”打交道,为的是能够摸清它的脾气,告诉人们如何穿衣、何时洗晒;特别是当风婆雨神、雷公电母发脾气的时候,及时了解它们会把“气”出在哪儿,从而提前找出对策,甚至尝试着改变。他们,就是跟老天爷打交道的“气象人”。
误差不超过2℃才算报准了
每天的预报都像考试
李才媛、徐双柱、龙利民,武汉中心气象台现任的三名首席预报员。市民每天了解到的天气预报,就是由他们主持发布。
不过,首席的称谓,既是对他们多年气象工作能力的认可,更是一种巨大的挑战。用龙利民的话来说,首席预报员并不好当,每天的预报都是一场考试。对了,开心;错了,等于考砸。每当这个时候,市民就会打来电话质问,甚至出言不逊。
“这说明市民对天气预报的关注度高了。”龙利民很能理解市民的心情。虽然在全国来看,我省气象预报工作算做得比较好的。可一旦少数不准确的预报出现,市民势必印象深刻,天气预报“经常不准”的印象也由此产生。
除了接受市民的考核,首席还要接受气象部门的考核。预报准确率高低,是衡量他们工作质量相当重要的标准之一。就气温预报,与实况上下2℃浮动范围的预报,才叫报准了。
龙利民说,大气看不见摸不着,特别是天气变换快的时候,温度下降幅度大,如果把握不好就容易报错。尽管每天早晚要放气球测量大气各项指标,但那只能代表那一刻的情况;突发性的灾害天气,来得快,局地性强,只能靠雷达捕捉到……遇到天气突变,更是不能马虎,要一直守在台里关注天气变化,凌晨出门,披星戴月回家后还要熬夜是常事。
1996年,龙利民还在宜昌气象站工作。有一次雨下得很大,如果两个小时后雨不停,宜昌的沮漳河水库就很可能要泄洪,当时,水库下面都准备好了炸药。关键时刻,龙利民与气象局的其他专家一起会商,大胆预报,大雨将在两个小时内停。果然,一个小时过去后,雨停了,水库保住了。
预报一旦不准,预报员也会记忆深刻,反复“回放”预报的过程,以吸取教训。1994年7月12日,受台风影响,长江中下游普降暴雨。因为台风进入中国内陆地区的情况很少见,对这方面的经验不够,当时负责做预报的徐双柱当天只报了“武汉有小到中雨”。结果第二天大雨倾盆,全市积水。徐双柱告诉记者,这件事他一辈子都会记得。
电脑和人脑也有冲突的时候
一场大雪考验预报员智慧
气象预报是一项很繁琐的工作,不像人们想象中那样看看云、读读云图就可以了。如今的天气预报不仅需要掌握武汉、湖北的气象要素变化,而且需要搜集来自全球的气象信息,然后运用数理方程式来模拟天气运动,再经过计算机处理,从中进行分析,找出天气的变化规律。这个方程式可不是一般的数学方程式,它包含20多万个数据,其答案也只能是近似值。“如果要寻找世界上最先进的计算机,那一定是在气象部门。”徐双柱打趣说。
不过,他告诉记者,目前运用的数值天气预报系统虽然较为先进,但也有“失算”的时候,加上各地地形不同,影响天气变化的程度也不尽相同,只有参考数值天气预报的结果,根据我省的实际天气形势,并结合经验做出的预报,才能比较准确。特别是当数值天气预报的结果与实际天气形势有冲突的时候,经验就显得非常重要。去年年初的那场大雪的预报,就是经验积累的结果。
那天是首席徐双柱值班,跟往常的程序一样,他照例翻看着云图。突然,他从气象云图上观察到,陕西一带有一股冷空气正朝武汉袭来,与此同时,西南暖湿气流非常活跃,12小时之内就会到达武汉。根据他的经验判断,一场风雪即将来临。
但根据国外和国内两套数值天气预报的结果,都显示当天的气温会在5℃以上,窗外更是风和日丽,连一丝冷风都没有。
难道是自己的判断出错?不会。凭自己多年的经验,那么强的一股冷空气到来,将与暖湿气流江城“会师”,加上晚上气温本来就会下降,武汉一定会下雪。
到底是相信电脑还是根据经验来?经台长、几名专家仔细讨论后,大家决定采用他的判断,并向外发布消息。
晚上8时,武汉的夜还是那么平静,早该是下班的时间,徐双柱他们还死守在电脑前,两眼一眨不眨地紧盯着云图。
凌晨2时,窗外飘下一小片白白的东西,紧接着,越来越多,后来,大雪如鹅毛般飘落,大家这才松了一口气,纷纷趴在桌上睡着了。“早上一推开门,看到眼前银白色的一片,那种高兴只有自己才能体会。”说这话的时候,徐双柱满脸的得意。
捕捉暴雨、冰雹、雷雨大风行踪
“尖板眼”与灾害天气“赛跑”
神话故事里,总会有这样的情节:高人异士掐指一算,就能准确说出龙王爷几时、几刻下雨。这是过去人们在对天气不可预知的情况下,虚构出来的,但今天,由武汉暴雨研究所万玉发研究员主持研究的临近预报系统将这个神话变成了现实。
万玉发研究员来暴雨所工作之前,长期从事雷达探测和短时天气预报等一线业务工作,深知暴雨、冰雹、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带来的灾难性后果,早一分捕捉到它的行踪,它带来的损失就会减少许多。而前些年,我国在强对流天气临近预报系统研究几乎是空白,更别提预报要精确到发生的时间、地点、强度了。
基于多年的实际业务经验,万玉发开始牵头着手研究长江中游短时天气预警报业务系统(MYNOS),欲和灾难性天气“赛跑”。任何天气变化都会通过云雨信息反映出来,天气雷达可以获得云雨变化的第一手资料。那么,通过研究雷达在强对流天气即将来临前对云雨的监测信息,总结相应规律,是否可突破强对流天气临近预报的难关?
有了正确的思路,经过三年多的不懈努力,MYNOS系统终于研发成功,可以提前1到3小时预报到某个区域可能发生强对流天气,范围可精确到1公里,并且能够预测出强对流天气性质和雨量大小,这改变了以往灾害性天气预报主观定性的落后局面。经过国家级专家论证,该系统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去年4月15日,湖北大悟、红安、麻城等地遭遇自1959年以来最强冰雹天气。当地有关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当天的狂风高达7级以上,十余乡镇受冰雹袭扰。但与以往不同的是,灾害面前,人心不慌。MYNOS预警系统提前预测出这一天象,并准确判断属冰雹和雷雨大风天气。该系统成功投入使用,为当地将损失减小到最低程度赢得了宝贵时间。
去年7月27日,武汉发生罕见的雷暴以及冰雹天气,MYNOS系统再次显威力。武汉中心气象台的专家通过该系统,提前两个小时将预警信息通过手机短信发送给市民。如果是以往,提前半个小时预报出来就不错了。
经国家专家组鉴定,MYNOS是我国自主研究建立的一个先进实用的现代化天气临近预报系统,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闪电定位仪“身手敏捷”
雷击现场查出雷电“真面目”
去年6月26日下午,江城电闪雷鸣,一阵霹雳之后,武汉邮科院内,一棵有50多年树龄的雪松被炸得“皮开肉绽”,枝叶散落一地不说,树干正中被炸开一个大洞,树皮像笋片一样剥落。附近建筑物内的计算机等电子产品也有受损,好在无人员受伤。
雷灾发生后,我省防雷专家迅速赶到现场去调查取证。随即发布消息称,击中这棵雪松的是电流幅值为26.3千安的雷击,发生时间为下午2时31分54秒。
雷电“身手敏捷”,是什么办法查到这棵树什么时候遭到雷击,“力度”有多大呢?记者在省防雷中心找到了答案,原来是闪电定位仪的功劳。“雷暴以前都是人工观察,听到声音、看到的闪电范围只能是15到20公里。”省防雷中心高级工程师黄克俭告诉记者,现在,在全省建有含13个闪电探测子站的闪电监测定位系统,替代人工监测。而这套系统可以实时监测全省的雷电情况,能够探测闪电的极性,电流强度、位置和发生时间等参数。将给雷灾调查与鉴定、雷电的预警预报提供帮助。
“不过,我们对雷的了解还远远不够。”黄克俭称,雷电的形成原因很多,目前只能是被动地根据雷灾发生后的蛛丝马迹来分析发生雷灾的原因,但仍有许多雷电都是不解之谜。有一次,某单位系统遭到雷电破坏,但实地探访的时候,发现该系统的防雷措施非常到位,这个雷怎么跑进去的,让人捉摸不透。
而在农村等地雷灾探访的经历,让黄克俭感到防雷任重而道远。去年夏天,阳新有一户农家,下雨天到房顶上去收玉米,结果遭到雷击,伤亡4人。“下雨的时候,千万不能站在建筑物的制高点上,这是雷电最容易击中的地方。”黄克俭说,我省的雷灾伤亡大部分发生在农村,特别是随着极端天气的增多,雷电也有增加的趋势。黄克俭的心愿是,让更多的人了解雷电安全防护知识,掌握有效的救护方法和防范措施,减少雷击伤亡事件的发生。
我省人工影响天气显神通
抢在六城会前催落雨水
“修公路、盖新房、娶新娘、置高档,大钱来自烟叶上。”这是多年来保康县山区流传的一句顺口溜。地处大山腹地的保康县,气候复杂多变,烤烟种植一直是当地农民脱贫奔小康的重要途径。而烟叶生长旺季,也是冰雹灾害最频繁的季节。近十年来,每年的5月至9月,当地气象部门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昼夜值班,开展人工防雹作业。仅前年,该县各人工增雨防雹站点共作业56次,发射增雨防雹炮弹3400多发,累计保护烟叶面积4万多亩。
“人工降雨,人工防雹,从1958年我省就开始作业了。”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高级工程师叶建元告诉记者,与当初相比,现在的技术进步了许多。
那时的人工降雨,经常靠肉眼观察“打炮”,有时放空炮不说,甚至还伤过人。上个世纪80年代,人工降雨如果用飞机,还把人绑在飞机上往下面人工撒盐粉。现在则是通过雷达卫星监测,利用计算机控制撒多种催化剂。
去年秋季,我省出现50年来罕见的大旱。10月24日上午11时30分,一架飞机从武汉腾空而起,前往恩施、宜昌、荆州、荆门、天门规定区域进行人工降雨。这场提前增降在鄂西和江汉平原的雨水,既缓解了上述地区的旱情,又有利于保证25日武汉天气晴好,使得全国第六届城运会开幕式得以顺利进行,一举两得。
对全国六城会开幕式气象保障服务,这是我省气象部门第一次对全国性的大型活动提供气象保障,也是对气象部门的一种挑战。
六城会前夕,在驻汉空军某部的大力支持下,气象保障服务部筑起了由2架飞机、11架火箭组成的人工消雨三道防线。此外,气象部门派出了最优秀的专业人员,抽调出最精良的仪器设备,实时关注天气形势,并作出决策。
25日18时,观看开幕式的观众开始陆续进场,车内,已连续两天两夜奋战在这里的气象工作人员则紧张有序地调取卫星、雷达资料,采集现场每分钟的气象数据。
18时起,气象保障部现场工作人员一小时向指挥中心报告一次未来逐小时天气预报和天气实况,并以最快速度传递至体育中心二楼指挥中心,以便对开幕式进场、演出及清场作出合理决策。
20时,随着主持人宣布“全国第六届城市运动会开幕式圆满结束”,六城会气象保障部现场工作人员不禁互击手掌,庆贺气象保障服务成功。
叶建元说,随着武汉举办各类大型活动的增多,这种气象保障服务今后将会越来越多。(记者于丽娟 彭鹏 通讯员王章敏 杨夏 胡芳玉)
(责任编辑:周仙姿)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