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09-10 13:55 |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5年09月08日 10 版 | 查看:803次
实习生 程盟超2006年年初,还是一名摩托骑士的韩靖在看望京郊农民工子弟时第一次接触了公益。“公益应该饱含捐助与受赠双方的快乐、尊重和沟通”,这是他的“路人甲”,一个带有答谢机制的公众小额捐赠平台成立的初衷。用户每次定额捐助10元,都能收到项目的定期反馈和企业赞助的优惠券,韩靖认为这样可以使捐助者在公益中得到快乐,同时和公益产生更多良性连接,而不是仅因悲伤煽情给予施舍。
从“help960”到2008年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时绵竹救灾协调平台,韩靖用5年时间做了多次互联网公益尝试,结果却不尽如人意:一旦话题冷却,热情过后,公益网站的访问量就越来越低。与此同时,另一组数据让他震惊:在美国,70%的公益资金来自个人捐款,其中35%以上是零散小额捐款;但在中国,仅占捐款总额30%的个人捐款里,小额捐款的数额竟还不到10%。
韩靖开始思索,为什么草根最多的中国却缺乏小额捐助?在中国培育起全民公益的土壤,他最终的办法是贴近生活、更多沟通。
韩靖最早想到的是“买捐”——买一个100元的电水壶,15元捐助给基金会。但质疑随之而来:过长的价值链把公益属性带来的低成本消耗了,商品质量和服务都难以把关。“公益要明确核心目标,要让大众愿为捐款而不是买东西打开APP。”被这句话点醒的韩靖开始重新思索:最终确定了和企业优惠券挂钩的“惠捐”模式。一方面,质量和服务不再需要“路人甲”操心,明确公益属性也更容易争取到企业合作和大众青睐;同时,企业提供的额度不小于10元的优惠券,又使捐助得到了可以立刻兑现的回报,实现了公益和愉悦的日常生活挂钩。“路人甲”自身运维的费用则来自企业赞助,不需要从民众捐助的善款中抽取,有了完整的商业闭环。
沟通方面,每一个在“路人甲”上捐款10元的用户都会定期受到具体的反馈。韩靖特别注意这分反馈的“温情”,内容往往是具体的帮助和受助者的直接感受,而不是在他看来“冷冰冰”的预算表和发票单。同样的精神也体现在“路人甲”为合作基金会撰写的文案上:不同于那些强调悲惨、急切的风格,“路人甲”往往想突出受助者的尊严和捐助带来的希望。韩靖认为,让每一个人感到快乐才是公益的出发点。
从2月试运营,在没有任何推广的情况下,“路人甲”30天内累积装机用户达7600人,注册用户3044人,捐赠1890笔。目前“路人甲”已和数百家公益机构、30余家企业确认合作意向。截至7月的累计下载后注册用户率超过85%,复捐率超过23%,优惠券领取后使用率达70%。在韩靖看来,9月底即将上线的2.0版本,才是真正颠覆公益圈的“杀手级产品”。新版本将是一个公益参与互动平台,即不看重筹钱而是筹人,为公益组织和项目培养“粉丝”。
此外,更加具有吸引力的将是大量新增的“活动参与”功能。韩靖介绍,2.0版“路人甲”会全力鼓励捐助者同时参与线下的公益活动。为此,除了开辟基金会和用户的双向沟通渠道,新应用还添加了报名、抽奖、现场募捐等诸多新功能,方便慈善组织线下活动、将捐助者直接转换为义工。
韩靖希望“路人甲”可以越来越轻,实现工具化、平台化。据悉,新版本上线之初就将彻底开放公益端,审核过的基金会可以随时更新项目进展;同时“路人甲”还在积极推进企业端平台化,韩靖希望未来企业方也可以随时自主上传各种优惠券,与各种公益项目直接对接。
虽然对不远的未来十分期待,目前的韩靖却依旧坦然:面对越来越多的大平台开始采取“惠捐”模式,他却觉得十分开心,因为“这代表‘路人甲’开辟了新的道路,号召起了更多人做正确的事”。现在的韩靖心怀更多的是对众多基金会的感谢,在他看来公益机构能对尚在萌芽的“路人甲”如此支持也印证了公益事业的规律,“今日我助人,他日必有人助我”。
(责任编辑:曹子敏)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