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感动中国——2002年度人物”评选揭晓

发布时间:2008-12-19 08:00 | 来源:搜狐网 2004年11月16日16:38 | 查看:5377次

  今晚不仅属于有情人,今晚更多的中国人将感受到一场感人至深的心灵冲击。

  由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举办的“感动中国——2002年度人物”评选活动今晚将揭晓,这10位“感动公众、感动中国”的人物是:湖南省委原副书记郑培民、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黄昆、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篮球运动员姚明、中央财经大学研究员刘姝威、乌鲁木齐市小西门派出所教导员赵新民、中国受害者诉讼原告团团长王选、著名演员濮存昕、河南省辉县市上八里镇回龙村的村支部书记张荣锁、重庆市万盛区东林三矿职工张前东。

  这台感人至深的节目,将于今晚9时在CCTV-1节目中播出。不过,在节目中,人们将再也无法看到郑培民和赵新民了,2002年的春天,他们先后倒在了自己的岗位上。

  郑培民:发病路上告诫司机别闯红灯

  “官因廉而生威”,新华社新闻研究所所长陆小华这样评价湖南省委原副书记郑培民。

  郑培民生前身居高位,是湖南省委副书记,然而,他的妻子杨力求一直是新华书店的一名普通职员。他以“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为自己的行为标准,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在北京突发心脏病赶往医院的路上,嘴里还在嘱咐司机,“别闯红灯”。

  1998年7月24日,湖南省常德市安乡县安造垸发生溃堤,就在人心惶惶的时刻,前来指挥抢险的郑培民逆着撤退的人流奔到了一线,他在大堤上,一呆就是60多天,就着堤外的滚滚洪水,吃着盒饭,静静地度过了自己的55岁生日。

  2002年3月11日,年仅59岁的郑培民在赴北京工作期间,突发心脏病去世。

  当他的骨灰运回长沙时,长期蕴藏在群众心中的感情山洪一样地爆发了,上千人涌到机场去迎接,来自各行各业的人们自发地列起了哀悼的长队,数不清的群众围在省委大院的郑书记的家门外,失声痛哭!人们流着眼泪问:天若无情,为何让郑培民这样的好人来到我们中间?天若有情,为何又令他早早离开我们?

  王选:领完奖继续去取证

  2002年,日本东京裁判所裁定,承认侵华日军细菌战诉讼原告团的起诉事实。在此之前,原告代表团团长王选7年里,27次走上法庭,起诉侵华日军在华的细菌战罪行。由于是在日本起诉侵华日军细菌战的罪行,王选深知寻求日方证人的难度。为此,她放弃了在日本的高薪工作,奔波于日本各地寻找证人,为了赢得诉讼,王选耗尽百万家产,走访了数百人,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和证据堆放在家中的各个房间。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中心主任王晓晖说,十三亿中国人中有此心的不在少数,但敢于舍弃,并具大智大勇,真正推历史一把的代表人物非王选莫属。王选绝不能算是一个民族主义者,她不仅是为那些中国受害者讨公道,还是为整个人类赖以生存的大规则寻求支撑的力量:该如何面对伤害,面对耻辱,面对谎言,面对罪恶。她不仅感动中国,更感动人类。

  在“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的颁奖现场,王选赢得的掌声尤显热烈。然而,她却在颁奖的间隙,疲倦地瞌睡了。下午3点钟刚刚赶到颁奖现场的她,晚上还要乘坐7点钟的航班到杭州,从那里,再辗转至下一个取证地点。

  黄昆:令诺贝尔奖得主心悦诚服

  2002年2月,国家最高科技奖授予了一位物理学家——黄昆。在这一刻,许多人的第一反应惊人地相似:黄昆是谁?这是一个远离大众视线,沉静而低调的名字,然而,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知道黄昆。杨振宁在获得诺贝尔奖后说:自己的研究方法就是与黄昆同住一室时争论出来的。另一位诺贝尔奖得主波恩也知道黄昆,在与黄昆合著的《晶格动力学理论》出版后,他写给爱因斯坦一封信,说:书稿的内容完全超越了我的理论,我能懂得年轻的黄昆以我们两人的名义所写的东西就很满足了。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科学家,在大半个世纪的人生中,却始终以一种沉默的姿态,孜孜不倦地追寻科学的真谛。

  2002年,黄昆在获得500万之巨的奖金后坦言,得奖对自己生活的唯一影响是换了一辆新汽车。“高兴的是司机,对我来说,就是有个车把我从家里运到研究所,再从研究所运回家。”老人依旧淡然。今晚,在颁奖现场人们将看不到他沉默的背影。

  《读者》主编彭长城由衷地感慨:默默耕耘,不问收获。似乎已很久不再被大家宣扬的一种态度,一种精神,在新时期的今天,依然能让我们长久感动。

  张瑞敏:为中国企业赢得世界尊重

  作为一个企业家,张瑞敏这个名字,更多地和开拓者、先行者、成功者联系在一起,换句话说,钱、利润、产品,容易让人高兴、振奋。这些东西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能令人感动呢?在“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现场,张瑞敏接过这个问题时略略沉默了一会儿说,在他眼里,感动两个字,都是人们在不同的本职岗位上创造出来的,海尔之所以能够把品牌做到现在的水平,就是每个员工都遵循了“创造感动”四个字。

  2002年,对张瑞敏来说是收获的一年。3月4日,美国纽约百老汇的一幢有77年历史古罗马风格的大厦有了一个新名字:海尔大厦。自1996年首次在印尼设立分公司进行海外扩张,6年里,海外市场销售额从零发展到近10亿美元;在世界白色家电业排名第六。这些数字只是成就的一部分,正如张瑞敏所言,另外一部分就是海尔在国际上赢得了尊重。“我们中华民族也是最优秀的民族,能生产世界上最好的产品。”

  然而在收获的2002年,张瑞敏却比以前承受了更多的压力,国内经济学界对于海尔国际化模式的质疑之声也日渐强烈。但无论在种种赞誉和表彰中,或是在种种质疑和非议中,他都一如既往。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中心主任王晓晖评价张瑞敏说,他把海尔越做越平静,越做越稳定,他的贡献,已不再仅仅局限于经济领域。

  张前东:用人格光辉照亮黑暗的巷道

  著名传媒研究学者喻国明说,生与死的选择最能考验一个人的人生境界。他做得越自然,就越令人深深地感动。

  2002年6月13日,重庆市万盛区东林三矿突然塌陷,河水倾泻而下,造成特大穿水事故。正准备离井下班的103队队长张前东获悉后,放弃了撤出的机会,义无反顾地深入800多米深的工作面,通知正在作业的13位矿工安全撤出。之后,洪水越涨越高,他发现还有50位兄弟没有跟随出来时,又单身一人向更深的井下走去,虽然他自己可以远离死亡的阴影,但他却又一次奔向了死神,为的是把生命的阳光同样带给在死神面前挣扎的同伴。凭他17年井下工作经验,经过4个多小时的艰难跋涉,他又救出50名矿工。

  险情发生时,当时正在工作的矿工还毫无知觉,当救完最后一批人的张前东最后从井下走出来,三十几条汉子齐刷刷地跪在了地上。

  木讷憨厚的张前东在颁奖现场话不多,但承认自己在走向黑暗时的确想到了自己11岁的女儿,“但我必须去救他们,我不能只想到自己。”当主持人一再追问他是否后怕过时,张前东憨憨地笑了“不怕。”再问,还是“不怕”,引来观众一片善意的笑声和掌声。

  张荣锁:胸牌上写着“共产党员”

  他是颁奖现场唯一的一名农民——河南省辉县市上八里镇回龙村的村支部书记张荣锁,他就是那个被金庸先生称为“牺牲自己而为群众服务的模范”的人。引人瞩目的是,他深蓝色西服的胸前别着一枚小小的胸牌,上面写着“共产党员”四个字。

  他是一位村支书,他已经拥有了财富,但他心里装着还在贫困生活中的乡亲,他已经走出了大山,但他想让所有的乡亲都能够走出与世隔绝的山崖,为此,他关掉了自己的工厂,而且拿出百万元的存款,带领乡亲们沿着悬崖峭壁修出了一条路,2001年底,当祖祖辈辈望而却步的一线天变成了大马路的时候,他的家里几乎一文不名了。村民们用民间最为隆重的礼仪给他立了一个碑,但是,他却把碑推倒了。

  说到“共产党员”这块牌子,张荣锁说,在他所在的回龙村,每个共产党员带着这样一个牌子,用这个牌子来约束自己,不管是在村里,还是出来的时候,都要戴着。因为在所有的荣誉里面,他最为珍视的就是“共产党员”四个字。

  赵新民:走向危险是他的职业习惯

  在颁奖现场,观众把最多的掌声给了王选,把最多的泪水献给了赵新民。当人们追忆赵新民的事迹时,记者注意到,不少观众在低声抽泣,而刚刚从领奖台上走下来的王选流泪了,张瑞敏流泪了,刘姝威、濮存昕流泪了。

  2002年2月1日,那是乌鲁木齐春节烟花爆竹开禁销售第一天,一名歹徒身绑炸药在销售烟花爆竹的百货大楼附近向行人勒索钱财,当时歹徒将乌鲁木齐市西门派出所教导员赵新民扣为人质,他几次阻止了歹徒进入百货大楼的企图,因为他知道,一旦烟花爆竹爆炸等于一个小型炸弹;他又几次挡住了歹徒乘坐出租车离开的企图,因为他担心驾驶员的安全。对峙半个小时后,歹徒引爆了手中的炸药,赵新民永远地离开了,他的战友崔忠全、欧军也在爆炸中身负重伤,而群众无一伤亡。

  乌鲁木齐市公安局宣传干事侯朴的摄像机忠实地记录了他牺牲前后的每一个细节,现场观众依稀能从爆炸瞬间的画面,看到赵新民在最后一个瞬间嘴角上挂着一丝微笑。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中心主任王晓晖评价说,他出于人民警察的天职,无畏地走向危险。因为在选择做警察的时候,他已经准备好了这一刻。

  刘姝威:中国揉不进沙子的眼睛

  中央财经大学的研究员刘姝威是个传奇女性,她以一篇600字的短文粉碎了蓝田神话。

  著名作家冯骥才对刘姝威的评价是,她是“中国那只揉不进沙子的眼睛之一”。金庸先生则把她那种坚持公道,勇于揭弊的精神当做中国走上经济正规化道路的必要精神。2002年,她让中国人看到了大智和大勇的完美结合。

  正是这篇短文,使国家有关银行相继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新的贷款,但也给刘姝威引来一个意想不到的死亡恐吓。面对死亡的威胁,她以自己个人的力量坚持着这场强弱悬殊的战争,坚守着正义和良心的壁垒。正是这种中国知识分子的风骨,推动了中国股市早日走上正轨。

  濮存昕:他和艾滋病人同吃一锅饭

  2002年,濮存昕勇敢地担当了艾滋病宣传员,就像杂文家陈小川所言,他是我们熟悉的形象,却正在做着我们不熟悉但感动我们的事情。他和艾滋病人吃一个锅里捞出的饭。他把人们对他的喜爱和信任再度回报给社会,投入到社会公益事业中,以公众人物的号召力,承担起社会责任。

  姚明:随时听从祖国的召唤

  2002年10月16日,姚明在协议书上郑重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承诺随时听从国家的召唤。

  就像新华社新闻研究所所长陆小华所言,他用高超的体育技能,在一个强手如林的NBA中占有了一席之地,成就了很多人的梦想,更成为中国人的骄傲。他出色的表现和随时听从祖国召唤的爱国精神,使他带给人们的思考已经远远超过了体育本身。对祖国的情感,对现在的把握和对未来的期待,都将使他成为中国体育的象征人物。

(责任编辑:孙海卫)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