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8-12-16 08:00 | 来源:青海新闻网 2007-08-09 12:02 | 查看:2215次
刘汉洪虽然离开人们两个月了,但他的名字如今已响彻青海和湖北。
8月11日,那是个沉闷而潮湿的下午,在汉江边的天门市彭市镇中刘村,1000多名村民正举行一个特殊的葬礼。在低沉的哀乐声中,送葬的人流足有1公里长。
这么多人送别的是中刘村一个普通打工的青年农民,他的名字叫刘汉洪。
一
青海省西宁市城北区朝阳寺村位于西宁市北郊。在这个不太大的村子里,不少来自全国各地的打工者在此租住。天门市33岁的打工青年刘汉洪、王东先夫妇和100多名天门籍打工者一起,也租住在这里。
这里属城乡结合部,建筑物和道路相互交错,一条从西宁开往格尔木的铁路也从村中经过。当地村民为进出方便,将封闭的铁丝网剪开一条几米长的口子,在此横穿铁路。
8月8日下午6时20分左右,居住在朝阳寺村的3岁小女孩梦茹,跟着父母一前一后地走回家。小梦茹刚走到铁道中间时,一列开往格尔木的列车呼啸而来。小女孩的生命危在旦夕!她的父母则分别离铁路十几米远。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离女孩较近的刘汉洪直扑过来,一把将小梦茹抱起,并迅速将她推到路边。小女孩得救了!可刘汉洪的衣服被奔驰的火车挂住了,一瞬间被火车带出50余米远。当小梦茹的父母赶过来寻找女儿的救命恩人时,刘汉洪已是血肉模糊,停止了呼吸。
这一天,离刘汉洪33岁生日还差20天。
二
1971年8月,刘汉洪出生在天门市彭市镇中刘村一个农家。由于家里穷,刘汉洪刚读到小学四年级就提出不再上学,自己挣钱养家。父母反复劝说无果,1985年,14岁的小汉洪就跟人学做泥瓦工,赚取微薄的收入贴补家用。
刘汉洪从小不怕苦,不怕脏,也不怕累。不管谁家的房子需要修补,只要找到他,他就会一口答应,马上帮忙,常常不要报酬。有一次,为给自己的湾里修一条通村公路,刘汉洪不仅天天出工,还从自己打工的收入中捐出1000元。
天门市地处江汉平原,160多万人口仅有120多万亩耕地。为解决人多地少的矛盾,近些年,市委、市政府组织青年农民到外地打工。2000年初,响应市里的号召,刘汉洪也与全村100多名青年一道,加入到打工者的队伍,来到了西宁市。
在随后的近4年时间里,刘汉洪以朴实厚道、乐于助人的做人之本,赢得了雇主和周围许多工友的赞扬。到后来,刘汉洪不用出门揽生意,不少顾主都会主动点名要刘汉洪做工。
2002年端午节前,刘汉洪与3名工友给交通巷一户人家铺地砖,房主是一对老人。完工后,刘汉洪主动帮老人修坐便器、水池等,不仅没多要一分钱,还不让老人知道,事后老人才发现。刘汉洪可能最终也不会知道,这家屋里的老汉是一位厅级干部;刘汉洪救人牺牲后,就是这位老人主动到当地媒体宣传他的事迹的。
三
刘汉洪救人献身的事迹震撼了从高原到江汉平原的人们,感动了青海省委书记、天门市委书记以及成千上万的干部群众。
8月9日,刘汉洪牺牲的第二天,在西宁市一家殡仪馆,几百名知情的当地群众自发赶来为刘汉洪送行。居住在朝阳寺村一带的人,包括开小卖部的、踩三轮车的、卖菜的、搞装修的,都参加了送行队伍。在他们的眼里,刘汉洪是真正的平民英雄。
8月11日,从媒体了解到刘汉洪事迹的青海省委书记批示:“一个外来打工者,为救他人,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这种品质相当高尚,事迹十分感人,我们要号召全社会向刘汉洪学习。”
随后,青海省政法委、省综治委、省见义勇为基金会追授刘汉洪“见义勇为英雄”称号;共青团青海省委、省青联追授刘汉洪“青年五四奖章”;共青团西宁市委和天门市委分别授予刘汉洪“舍己救人好青年”称号。中共西宁市委和天门市委分别作出向刘汉洪学习的决定。一时间,刘汉洪的事迹传遍青海高原和江汉平原。
连日来,经过两地媒体的宣传和党政部门的号召,两地的许多企事业单位、机关、学校、个体劳动者等纷纷为刘汉洪家人捐款。至9月24日,全国各地为刘汉洪捐款已近20万元。人的生命是宝贵的,为延续他人的生命牺牲自己的精神则更加宝贵。正如青海省文明委主任王致义所说的那样,“刘汉洪的高尚情操,体现出改革开放以来当代青年农民的精神风貌,他的存在,对人们心灵的净化、对当前社会风气转化,都有重要意义!”
让我们记住这位打工青年的名字——刘汉洪。
(记者:董淑健 通讯员:刘千军 李晓明 沈松峰)
(责任编辑:祁建梅)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