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岁的儿科医生张金哲(10图)

发布时间:2015-03-28 11:53 |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4年11月05日 08 版 | 查看:14407次

  10月13日,北京儿童医院特需门诊,94岁的张金哲院士在病历本上记录检查结果。近些年,张金哲院士一直坚持着周一、周四出诊,他还会到病房查房,和年轻大夫讨论业务。

94岁的儿科专家张金哲。

在白大褂上写上自己的名字。

随身携带为患儿家属准备的“小纸条”。

为一位小患者做腹部检查。

患儿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来了,围着张老了解诊断结果。

张金哲与肿瘤科的年轻大夫们一起讨论课题。

张金哲院士和患儿。

张金哲在肿瘤科查房。

北京儿童医院住院楼楼道,大夫们护送94岁的张金哲回到办公室。

    94岁的儿科专家张金哲对儿童患者有着自己的理解:“把孩子当人,把家长当服务对象!” 

    10月29日,北京又是一个雾霾天。一大早儿,北京儿童医院就诊楼里挤满了带着口罩的患儿和家长。张金哲院士换好白大褂,在同事的搀扶下来到肿瘤病房查房。病床前,他前倾着身体,以便助听器更清晰地接收到科室主任介绍病情的声音。几位观摩学习的年轻医生,悄悄地掏出了手机,给张老拍照。

    张金哲,著名小儿外科专家,我国小儿外科重要创始人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从医近70年,为万余名儿童操刀手术。几十年来,他一直坚持着周一、周四出诊,随着年龄越来越大,半天诊疗的患儿从20多位逐渐减少到现在的1位。

    推开诊室的门,便会看到满头白发却一丝不乱的张老。他虽有些驼背,但腰杆尽可能挺直。他微微起身,满面笑容地缓缓摆手,邀请患儿和家长就坐。这天,一对夫妻带着两岁多的孩子专程从河北唐山赶来,孩子排便困难,从河北到北京已经看了大大小小很多家医院,检查的材料装了几袋子,但一直没有确诊。

    了解病情并征得孩子同意后,张老开始给患儿做检查,同时请家长顺着他的手势也来摸一摸。这是他多年来的习惯——检查前征询孩子的意见,检查中详细向家长解释,请家长亲自摸一摸。

    张老根据检查判断,孩子身体没有问题,问题出在习惯上。他从胸前的口袋里掏出一摞小纸条,小纸条用订书器订好,他撕下其中一张,告诉孩子的母亲,这是他和医生还有患儿家长们总结的“三段排便”训练方法。

    张老随身带着几十种小纸条,都是对不同常见病症的病理和护理总结。他说,普通门诊,短短的几分钟里,让患儿家长理解医学书上几个章节的原理是不可能的。他利用业余时间对常见病总结、提炼、简化列出几条,写在纸条上,便于家长尽快理解。

    张金哲和肿瘤科医生们讨论课题时,年轻大夫问:“治疗如果最终医学上无计可施的时候,怎么和家长谈呢?”张金哲半扭过身体皱起眉说:“我们医生永远不能说放弃治疗、放弃病人,当医学上已经没有办法的时候,我们还是用力所能及的方式,帮助病人一起抵抗病魔。放弃是孩子家长绝对接受不了的。”

    据张老介绍,一直以来,医学院毕业生大多不会将儿科作为首选,儿科大夫不好当,孩子不会说,妈妈要求高,而且工作强度也很大。如今很多普通医院取消了儿科,像儿童医院这类的专科医院患者数量极大,仅门诊每天就要接待上万名患者。近年来,儿科医生出去留学的不少,回来的却不多,还有曾经出国留学的儿科医生回来在医院里卖奶粉,他们觉得这样挣钱多,难度小。

    据《中国卫生年鉴》2012年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儿科医生缺口逾20万人,儿科医院仅占医院总数的0.52%。今天,儿科医生短缺的问题变得更为突出。

    据了解,供不应求的儿科医生现在还面临着后继乏人的问题,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儿科专业从医学院学科中被取消,而被统一划入临床专业。从1999年起,大多数医学院校已停止专门的儿科专业招生。中国每千名儿童拥有医生数仅为0.26名,而美国每千名儿童拥有医生数为1.6名。    

    说到自己做了一辈子儿科大夫,张金哲说:“我的经历让我有坚实的信念和思想基础。”1941年,张金哲考入协和医学院。不久,太平洋战争爆发,协和医学院全体学生被编入当时日本人控制的北大。张金哲拒绝进入日本人的学校上学, 1942年他只身连夜逃往上海,经过几年碾转才进入上海医学院。

    当时他借住在一位远方亲戚家,医院里没有儿科,亲戚同事们的孩子有了病,就请张金哲帮忙治疗。从那时起,年轻的张金哲就深深感到孩子得了病,父母们比自己生病还要难过, “特别是妈妈,孩子一生病简直活不了。”但那时候无论是处在战乱中的中国,还是像日本相对发达的国家,都没有儿科,很多孩子得了病无法治疗。

    1945年日本投降,张金哲回到北平,在中和医院(北大人民医院前身)任外科实习医师。一天,他的中学老师抱着患了白喉的孩子前来就诊,那时成人治疗白喉只要切开气管进行手术即可。张金哲希望能为孩子手术,主任制止了他,并告诉他从没有人给孩子做过这样的手术,风险太大。最终他只能眼睁睁看着孩子在老师的怀中痛苦地离开。这件事深深触动了年轻的张金哲。

    1949年8月,张金哲的女儿出生。当时北京及全国很多城市产科病房正流行一种恶性皮下化脓性传染病。婴儿多在出生后三天发病,无一幸存。他的女儿也患上了此病,张金哲知道,如果按常规治疗,孩子必死无疑,于是他大胆为孩子作切开引流术。孩子奇迹般活了下来,成为当时得此病存活的首例。

    这样的经验让他意识到,婴儿手术死亡率之所以居高不下,与医生惧怕困难、无人负责钻研有关。于是他坚定了开创小儿外科的信念。1950年7月,年仅30岁的张金哲在北大医院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小儿外科专业。

    尽管张金哲院士的门诊费高于普通门诊,但仍有不少患者家属慕名而来,在他们看来,张老“平易近人还很幽默”、“这位老同志太好了,他对每位病人都有一个详细的记录……讲得详细,听得清楚,不蒙人……”

    如今,张金哲年事已高,院方曾多次劝他休息,但张老希望能帮助更多的患者。除门诊外,他还会到病房查房,和年轻大夫讨论业务。他说,很多病人看了很久、转了那么多医院,看到我这一头白发的老头,总还能比较信任。我不想闲下来,工作让我长寿。杨姣摄影报道

(责任编辑:曹子敏)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