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12-15 12:45 | 来源:新华网 2014年05月03日 15:34:30 | 查看:1187次
新华网太原5月3日电(记者孙亮全 刘怀丕 王井怀)劳动节小长假,也是志愿服务事业的“黄金档”。多地志愿者纷纷走出家门,将爱心播撒至社会各处。
这些近年不断壮大的志愿者队伍为社会带来正能量的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游击式”“运动式”、浮躁化以及冷热不均等都制约了服务效果。如何让志愿者活动这种“好事”起到应有的好效果,专家建议,告别浮躁,志愿服务事业需要更加规范有序。
队伍壮大,能量增强
自然之友的总干事张伯驹和他的志愿者朋友们在这个五一假期组织了一个徒步登山的活动,同时清理山上的垃圾。近年来,我国志愿者事业蓬勃发展,像这种志愿者的身影越来越多地活跃在全国各地、各个领域。
团中央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11月底,全国所有的省区市和市地州盟、2763个县市区旗,以及2000多所高校建立了青年志愿者协会,并建立了13万个志愿服务阵地,经过规范注册的青年志愿者达到了4043万,到2018年,这一数字有望超过8000万。
我国志愿服务事业正处于转型期,张伯驹说,志愿者从以前的“被动员”“被组织”逐渐变为“自我动员”“自我组织”,“以前更多的是‘要我做什么’,现在则多是‘我要做什么’”。
逐渐壮大的志愿者队伍群体,产生了强大的正能量。据不完全统计,注册志愿者在过去一年,向社会提供了6.9亿小时的志愿服务。山西团省委志愿者服务中心的许迎春告诉记者,仅2012年起山西开展的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一项,期间就捐赠食品、药品、生活学习用品等价值40余万元,开展慰问演出400余场,受益群众达2万余人,有20000余人通过手机短信、qq群、微博等平台发布学雷锋信息,传递正能量。
太原市环保志愿者协会负责人王庆向记者表示,这两年在他们协会注册的成员超过了3000人,“而两年前,才几百人,今年我们协会志愿者仅植树就有十余次,上千棵”。
“浮躁”难言效果好
不断壮大的志愿者队伍、色彩斑斓的志愿者活动,为社会带来正能量的同时,也暴露出志愿活动短期化、运动化,浮躁化和供需冷热不均等问题,制约了志愿者服务质量的提高。
目前组织开展的志愿活动,多以节点性的大型集体活动和各种特定活动为主,如助残日、预防艾滋病日、学雷锋活动日、国际志愿者日等。“这些志愿服务是短期化、运动化式的,缺乏延续性,也容易导致志愿服务人员的短视行为与心理。”许迎春说。
张伯驹表示,目前社会上的志愿服务事业也出现了浮躁化倾向。“有少数志愿行为的目的是为了获得荣誉、名声回报,缺乏踏实、认真的精神,这是必须直面的一个问题”。
“‘空有意愿难找到服务对象’的情况也很普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志愿服务资源的浪费与重复问题严重。太原市某福利院的老师告诉记者,每隔一段时间,来自爱心企业和慈善组织捐赠的衣物就会塞满一个办公室。“其实,孩子们的吃穿并不是主要问题,他们最缺乏的是精神文化素养方面的培养。”
“志愿者一批批地来,没谈几句就走了。”这样的关爱让残疾人李师傅有点不高兴。对于本就敏感的弱势群体来说,“符号化”地被志愿服务,容易使其产生心理创伤。
与此相对,一些孤残人士照料机构的负责人则表示,由于知名度低,很难获得相关的志愿服务或者捐赠。
“重使用、轻支持,重付出、轻资助的现象,也使得志愿组织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许迎春说,经费等自身条件制约也导致一些志愿组织的服务项目缺乏预见性、计划性。
“好心”须得“办好事”
受访人士表示,志愿服务事业健康持续发展必须告别浮躁,更加规范有序,将志愿服务的“好心”办成“好事”。
山西省的志愿者以青年学生(大多数为在校大学生)和退休人员居多,专职志愿者相对较少,一定程度上导致志愿服务者职业精神的缺乏和专业能力的不足,进而影响服务的效果和质量。“这要求我们扩大宣传和组织,发挥更多社会力量的同时,提高志愿者的专业精神和能力。”许迎春说。
许迎春还表示,必须完备志愿服务网络,健全资源共享机制。“建立统一的网络协调与管理机制,提高跨系统、跨区域、跨行业的资源流动和整合效率,减少志愿服务的重复和志愿资源的浪费。”
“志愿服务是一种生活态度”,张伯驹说,做活动的志愿者们需要时常停一停、静下来思考一下为什么要坚持。“不忘初心是最重要的,比技术和策略更重要,弄明白为什么要做才会做得更好”。
王庆也表示,志愿服务更多地代表一种精神和理念,志愿活动的形式和意识需要逐步完善提高,“要让志愿服务的精神延续到生活中,将活动式志愿服务变成常态化的社会力量”。
(责任编辑:曹子敏)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