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祥瑞:新时代的“蓝领专家”

发布时间:2008-12-08 08:00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06年09月10日 | 查看:1221次

  “我是一名普通的工人。”走到哪,他都喜欢这样介绍自己。

  身为天津港第一代门座起重机司机,在宽度不足45厘米的百级台阶上,他高大的身躯半悬空中攀上爬下30年;身披煤尘,手持对讲机在长6公里的自动化作业线上查巡,寒来暑往,走了千余天。

  “他是一名响当当的港口工人!”熟悉他的人则喜欢这样评价他。

  作为全国劳动模范、2006年度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他主持技术创新项目150余项,累计为企业创造效益8400多万元。

  他的女儿说,爸爸工作时就像一尊被煤染黑的雕像,唯有生气的是炯炯有神的眼睛;工友们说,他是一尊聚集了咱们精、气、神的时代雕像,令人起敬的技能英雄。

  他,就是孔祥瑞,天津港(集团)有限公司煤码头公司操作一队队长兼党支部书记、全国优秀共产党员。

  实践·创新

  “咱是操作工人,但不能只会操作,要敢于和善于革新改造设备缺陷。”

  天津港是我国第二大煤炭下水港,孔祥瑞工作的煤码头公司位于天津港南疆港区。2003年底,他由指挥门座起重机改换到指挥进口的世界先进的系统联动传输设备。

  “孔队长又有一项技术革新项目‘取料机卷筒防出槽机电改造’正申请国家专利……”记者在操作现场听维修班班长王新合娓娓述说。

  今年1月14日,孔祥瑞从对讲机中接到报告:取料机备用电缆“抻”断了,系统停机!原来是煤码头公司电缆表面结冰,导致电缆直径增加,超出卷筒半径溢出来,发生电缆拉断的事故。孔祥瑞快速赶到,问:“以前出过这种事吗?”工人答:“出过3次。”孔祥瑞没有简单处理完故障就了事,而是和工人们当场商量,在滚筒的上方加装挡板,控制电缆盘起时超高,再在滚筒电缆槽的两壁各加装一个限位开关,这样既可以保护电缆,又防出槽。

  煤码头公司现有堆存和取装系统设备11台,装有动力电缆卷筒和控制电缆卷筒22个,安装了防出槽、脱落保护装置后,避免电缆再损坏,仅此一项每年就为企业节约维修成本100万元以上。而这两项开关的研制及安装费用每台设备不足3000元。

  孔祥瑞的创新与发明,都是紧贴生产实践,实用有效。电工王树理随手掀开门机高压电缆苫盖介绍说,这是孔队长2003年主持改造的高压电缆保护装置,原理并不深奥,但巧妙地解决了门机移动保护电缆槽的难题,这在全国沿海港口是首例,“他观察视角独特,能看到别人看不出来的症结,分析方法超前,能想出别人想不来的点子”。

  孔祥瑞另一项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实用新型发明专利的“门座起重机中心集电器”,同样出自操作一线。那是1999年7月1日酷热难当的下午,时任天津港第六港埠公司门机队队长的孔祥瑞得知1号门机的中心集电器突然烧毁了。门机被太阳晒了一天,黑咕隆咚的机房如“桑拿房”般闷热,孔祥瑞第一个钻进去。不一会儿,他和随后的张永建等5名技术骨干的工作服全被汗水湿透了。连续修了10个小时,门机恢复了生产,6个人喝了整整5箱矿泉水。这对孔祥瑞的刺激特别大,“设备出问题,只能出一次,今天的汗水不能白流,累不能白受!”

  转天,孔祥瑞带领技术骨干成立了攻关小组,改造中心集电器。有的技术人员嘀咕,这是美国公司的成熟产品,我们几个人干得了吗?孔祥瑞信心十足,只要有时间就召集攻关小组在一起查图纸、找资料,解决了中心集电器高度、强度、保护等问题,但是在整体联接方式上,却束手无策。一天吃过午饭,孔祥瑞观察一辆汽车进港送货,突然来了灵感,一拍大腿:“有了!”汽车的万向传动轴有比较大的调整范围,正好适合中心集电器的联接使用条件。受此启发,他们着手重新测试、设计,试验一次成功。这项技术革新得到了港口机械专家的充分肯定,孔祥瑞和同事共同发表了论文,获得国家专利,还被生产厂家广泛地应用在新产品中。

  孔祥瑞多年形成现场设备使用“三必改”原则,即:不利于生产的必改;存在安全隐患的必改;不便于维修保养的必改。“维修、抢修固然要紧,不让问题发生,不当救火队,才是真功夫!”他随身带着日志本,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他巡视设备时发现的问题、解决的思路。他对队友们说,“咱是操作工人,但不能只会操作,要敢于和善于革新改造设备缺陷。”

  点评(煤码头公司总经理、高级工程师史文利):孔祥瑞的专利发明和技术改造,虽然没有高深的科技含量,但却可以弥补现代化设备不完善之处;虽然不是惊天动地的科技创新,但是一点一滴从生产实践中来,可以使设备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责任·效益

  “当今,工人有了知识、有了技能,才能有力量!”

  2001年,天津港提出冲击货物吞吐量亿吨大港的目标,第六港埠公司作为全港最大的装卸公司,承担着1/4的任务,比上年增加30%。门机队有18台门机,歇人不歇马,全天候作业。

  孔祥瑞天天站在门机下面看,琢磨还有什么潜力可挖。3月的一天,他站在货船上,近距离观察门机抓斗的动作,发现抓斗放料时,起升动作间有短暂的停滞。用秒表一掐,16秒左右。能不能利用这个空当,提高门机效率呢?

  于是孔祥瑞和队里的技术骨干研究攻关,革新门机抓斗的“中枢”——主令控制器,将手柄移动轨迹由“十”字形增加成“五角星”形,使抓斗起升、闭合控制点合二为一,用一个指令完成,成功地节省了15.8秒。一周之内,孔祥瑞带领工人改造了18台门机,每台门机平均每天多装卸480吨,保证全年完成生产任务2717万吨,增加利润1620万元。

  通过这项创新,孔祥瑞深深体会到,港口工人不仅要用汗水,更要用科学技术和聪明智慧为国家和企业创造效益,这是新的使命和责任,“我最喜欢唱‘咱们工人有力量’,当今,工人有了知识、有了技能,才能有力量!”

  2002年,“门机主令器星形操作法”被天津市总工会以孔祥瑞的名字命名,成为全市职工十大优秀操作法之一。

  1972年,年仅17岁的孔祥瑞进入天津港工作时,仅有初中文化程度。从这起步,一点一点地把当时先进的门机设备的全部零件“啃”得清清楚楚,把十几吨的大家伙变成了自己的“铜肩铁臂”。30年来,他摸索出适合自身的“专学专用”法:“专学”——将所学的对象跟设备需要和实际操作紧密联系起来,弄不懂的找技术人员请教;“专用”——把学到的知识全部用于日常的工作,持之以恒,不仅所学的知识系统了,而且操作中得心应手。孔祥瑞把“专学专用”看作一线工人的岗位优势。今年,他被评为高级工人技师。

  点评(天津港(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恩德):凡经历港口冲刺跨越阶段的人们,都感到孔祥瑞身上体现的高度的主人翁意识、强烈的责任感。坚持一天,可能来源于冲动;坚持一年,可以用热情维系;但坚持30年,除了发自内心的责任感,还能靠什么来支撑呢?

  坚韧·真诚

  “这点小伤不算啥,脚趾差点掉下来咱都没吭声!”

  一提起孔祥瑞身上的伤,他的爱人陈秀慧就忍不住掉眼泪。由于日复一日在舷梯上爬上爬下,孔祥瑞患有严重的滑膜炎,两个膝盖里全都有积液,可他硬是忍着钻心的疼在台阶上上上下下,不吭一声;由于长年累月穿着密不透风的连体工作服,成股成股顺着皮肤流淌的汗水在孔祥瑞的腰间沤出了大大的粉瘤,他愣是咬着牙,在三伏天,带着长3厘米、深2厘米的手术伤口未曾休息一天;由于赶工心切,本需8个人操作的换钢丝绳,他带领3个工友完成,可大功即将告成之际,卸下来粗粗的钢丝绳却狠狠地撞击在他的胸口,几天几夜疼得直不起身,更无法入睡。

  采访中,经不住记者的请求,孔祥瑞脱下袜子,已经变了形的右脚大脚趾留下曾经被重重的铁滚子碾压的印记;还有那变了形的左手食指,指甲已经裂成两半无法愈合,从指甲里面伸展出来的一条深深的疤痕一直延伸到第一指节处,留下曾被钢丝绳“轻轻”扫过的痕迹。

  “这点小伤不算啥,脚趾差点掉下来咱都没吭声!这是咱男子汉的‘勋章’!”孔祥瑞摆摆粗糙的大手,呵呵一笑。

  对工友,孔祥瑞可真是掏心窝子。2004年9月4日,一队36岁的职工李金忠的心脏主动脉出血,孔祥瑞张罗把他送进医院,当得知他家里刚刚买了房子,一时凑不齐住院押金时,孔祥瑞马上打电话联系妻子,取来了自家2.4万元钱。李金忠经抢救无效去世后,家庭有困难,孔祥瑞在全队动员募捐,并第一个捐出500元。短短两天时间,全队职工捐款1.3万元。当孔祥瑞带着同事的心意去慰问时,没在李金忠家吃一口饭、喝一口水。去年春节,他与副队长龚庭刚带着慰问金一天走访了6户困难工友,中午两人喝羊汤、吃烧饼,仅花了6元;今年春节,他与副队长贾铁柱跑了17家,中午两人喝云吞,共花了12元。

  点评(煤码头公司技术部工程师康建桥):孔队长经常跟我们说,对国家要忠,对企业要爱,对同事要诚!跟他打过交道、共过事的人,都能体味到他兄弟相待的情谊。他的这份真诚和关爱,凝聚、造就了和谐的团队。(记者陈杰赵婀娜)

  (责任编辑:曾永红)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