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8-11-25 08:00 | 来源:腾讯网 2008年10月27日09:14 | 查看:1712次
荆楚网消息:55岁的杨绍汉,是赤壁市车埠镇梅湖村节堤教学点唯一的教师。他出生仅7个月时,因患小儿麻痹症导致双腿膝盖以下肌肉、左手肌肉萎缩。靠着剩下的这只右手,他以自学走上教师岗位;在35年的教育生涯中,他更凭借着这只右手,在讲台上艰难挪动木椅进行教学,给山区孩子们带来知识与希望。
艰难的“特技”摇着椅子讲课
10月12日,记者来到赤壁市车埠镇梅湖村节堤教学点时,杨绍汉正坐在木椅上,教6名小朋友认字。
教学点位于杨绍汉的家中——一排四间瓦房中最大的一间是教室。黑板下半部的漆有点脱落了,但上半部却还是新的。显然,这是因为杨老师的右手够不上去,板书多年集中在黑板下侧而成。教室中,很少见到陌生人的孩子们,一边跟着杨老师朗读,一边向记者投来好奇的目光。
杨老师的肢体只有四分之一是好的,1953年出生的他,7个月时不幸患上了小儿麻痹症,双脚和左手肌肉萎缩瘫痪,日常生活、教学只能靠仅有的右手。
只见,坐在木椅上的杨老师为了写完板书,右手撑着椅面缓缓转身后,再利用背部和臀部的力量移动重心,一点点挪动木椅。通过艰难的“特技”,杨老师终于完成板书,长舒一口气……
杨老师事后解释,之所以要用“摇”木椅这种艰难的方式在讲台上移动,是因为自己只有右手能用力,用普通轮椅根本无法在狭窄的讲台完成转身。“教室内,横向能挪17下,纵向能挪26下。”杨绍汉用自己的椅子早将教室“丈量”得清清楚楚。
“这些年来,我也记不清摇坏了多少把椅子,已经习惯了。”
背诵字典自学成材
残疾“秀才”走上学校讲台
讲起自己的教师生涯,杨老师充满感慨,因为每一步都不轻松。
由于身体的残疾,杨绍汉的童年是在床上和父母肩上度过。7岁时,同龄的小伙伴都上学去了,他也吵着要去。没办法的母亲流着眼泪望着他说:“妈妈对不起你!你就在屋里读书吧!”打那以后,家里便是他的学校,读书的哥哥成了他的启蒙教师。母亲看到哥哥不可能长期教他,便为他借来一本《新华字典》,让他自己边玩边学,碰到不认识的字也好自己找。他按字典把字囫囵抄写,将字形、词形、注音、释义,一项不漏全背了下来。16岁那年,他自学完了小学到初中的所有教材,并坚持朗读、背诵报刊上的好文章。
虽然,他没进过校门,但他能说能写能算,能写一手漂亮的毛笔字,乡亲们都喊他“杨秀才”。
1973年,县里招民办教师,这位残疾“秀才”从十几名竞争者中脱颖而出,被录用为民办教师。
教学以后,杨绍汉一如既往坚持自学,他已自学完了高中语文、教育学、心理学课程和有关医学知识。他还在自学武大中文系教材。
自创椅上教学法
“摇”出两名博士
只能靠椅子挪动的杨绍汉特别喜欢孩子。“一看到孩子,我就觉得全身散发着青春和活力。这也是我能坚持下来的重要原因。”
1973年,经当时县教育局的帮助,在杨绍汉家办起了“节堤教学点”,收教当地低年级(一到三年级)的学生。1973年9月,当时第一期就来了38名学生,开学那天,杨绍汉激动得5点钟就起了床。“那天的情景,我现在都记得很清楚。”
35年来,杨绍汉一直教孩子们语文、数学、美术、音乐。学生人数最多的时候,多达40多人,分三个年级上课。
他不能站立,转身缓慢,多年的经验,让他自创了一套“椅上教学法”:用更多的时间备好课,利用上课前的休息时间,将需要板书的地方在黑板先写好。尽量用不同的颜色的粉笔将教学内容在黑板显示出来,增强孩子们的感观认识;他还多让孩子到他面前写字,提高孩子的注意力……“想把孩子教好,首先要自己学好。教学生不能拘泥于书本,孩子的眼光、知识面应该是面向世界的,老师应该传授他们所能懂的、应懂的尽可能多的知识。这些就要求自己多学习。”因身体不便很少出门,为了开拓孩子们的视野,他喜读报纸,对报上好文章能背诵如流。他曾与湖北日报原总编宋汉炎和本报已故前总编杨卫平有多次笔谈。他教出的学生很多成为别的学校的尖子生,不少学生受杨老师影响,学习不拘于课本,知识面较宽。
35年,杨绍汉用单手将600多名山区孩子带进知识的海洋,其中有许多人考进大学和中专,还有两名在读的博士生。
认真劲赢得村民敬重
换谁不能换“犟”秀才
本月15日下午,刚放完学,孩子家长来接小孩了。村委会主任杨爱民和另一小伙子来到教室,把杨老师轻轻地抱到轮椅上,他们要带杨老师到室外去“换换新鲜空气”,多年来,杨绍汉的努力感动着这里的乡亲,他们经常以此种方式来回报这位站不起来的“犟”秀才。
杨爱民说,村里孩子要到学校上课就要走上10多里山路,家长们很不放心。上世纪70年代以前,这里的孩子辍学情况很严重,自杨老师负责起这个教学点后,他的认真劲让大家感动。这里入学率逐年升高,很快到了100%。杨爱民的孙女也是在杨老师那读完小学一年级,再到市里去读书的,由于基础打得好,现在在他们班成绩不错。
目前,因不少孩子随外出打工的父母流向外地,杨老师教学点的学生量减少。乡亲们开始担心教学点会被撤掉。每当有“上面”的人来看杨老师,就有村民上前:“杨老师教学点不能撤,如果撤了,咱家的孩子咋办?我们哪里去找这样的好老师?换谁也不能换杨老师啊!”听到来人解释不是为撤教学点来的,他们才放心离去。
车埠镇负责人称,杨绍汉的教学点解决了梅湖一带低年级小孩的就近入学问题。杨老师教学认真、效果好,他们希望杨老师能坚持下去。
“琅琅书声,让我感受自己生命的意义”
杨绍汉:只有一个学生,我也会认真教下去
由于生源逐渐减少,镇政府担心杨老师不愿教下去,几次派人去看他。杨绍汉表示,“即使只有一个孩子上课,我也要认真地教下去!”
他教过的学生都是从懵懂中走向启蒙,从歪歪扭扭的“一”字到第一篇短文。在他那读过3年级的孩子都写过一篇作文“我的老师”。杨绍汉都收藏起来,经常拿出来翻翻,这是他心里最宝贵的东西。
杨老师介绍,自己的残疾虽然使教学更艰难,但也获得各方更多扶助与关心。上世纪80年代,县委帮他吃上了“皇粮”(落实了民办老师工资)。自己每年也被政府评为先进个人。1996年,他由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1999年被评为赤壁市“五星级教师”(当地最高的教师荣誉称号)。2003年,被评为省级自强模范。今年他再度被评为赤壁市自强模范……
这些年来,他的教学点也受到各界的关爱,墙体陈旧了,镇里马上派人来修;生活有困难,赤壁市教委专题为他解决;宋汉炎、杨卫平等报人与他多次笔谈鼓励,还曾专门为他寄去1000元现金和7包衣物……
他说,社会的关心,孩子的读书声,让他感受到了自己生命的意义。“我虽然站不起来,虽然只有一只手能用,但只要需要,我会坐着一直讲下去!”
(责任编辑:灯)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