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姑姑黎秀芳——一位美籍华人眼中的中国护理专家(图)

发布时间:2008-11-19 08:00 | 来源:网易 2007-09-29 10:45:04 | 查看:3987次

  黎秀芳

  黎秀芳是中国现代科学护理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中国军队首位南丁格尔奖获得者。黎秀芳早年毕业于南京国立中央高级护士学校,1941年来到兰州后,先后担任过兰州中央医院护理部副主任、兰州中央医院附属高级护士学校教员、西北医院高级护校校长和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军区第一陆军医院高级护士学校校长、兰州军区总医院附设护士学校校长、兰州军区军医学校副校长等职,培养学生5000余人,其中不少人成为在中国军队乃至全国享有盛誉的护理专家。2007年7月9日,91岁的黎秀芳在兰州去世。 

  新华网兰州9月29日电(人民日报记者郭嘉 新华社记者李清华、黄明)在采访黎秀芳生前学生、同事的时候,我们意外地见到了黎烈芬——黎秀芳的侄女、美籍华人,一位从小在台湾长大、后来又在美国生活的知识女性。

  两种文化背景、两种价值体系,作为侄女的黎烈芬,是如何看待姑姑黎秀芳——一位中国大陆著名护理专家的奉献一生?

  9月21日晚,在解放军兰州军区总医院,我们采访了现年52岁的黎烈芬女士。

  以下是我们对这次采访的原味记录:

  我叫黎烈芬。因为爷爷思念他的女儿、我的姑姑心切,取“芬芳”之意。小时候,从长辈无尽的思念中,我就知道海峡这边还有一个姑姑。

  经过这些年的几次短暂相聚,我了解了姑姑了不起的一生。

  (一)

  姑姑一生远离家人,从19岁离开家算起,70多年的岁月里,与家人团聚的时间,加起来还不到一年。

  姑姑是有机会留在父母身边的,我爷爷也替她作过安排,但姑姑总是坚持自己的选择。

  1941年底,为了投身建设抗战大后方的工作,在“流亡护校”——南京国立中央高级护士学校毕业留校的姑姑,与同学一起决定奔赴大西北的兰州。

  当她们绕道重庆时,姑姑被我爷爷暂时留了下来。但是她没有听爷爷的话,软磨硬缠下,搭乘一架便道飞机飞到了兰州。

  在兰州,姑姑以自己的辛勤工作,创造了中国西北护理事业上的4个第一:编写了西北第一部护理教育正规教材;申请成为了西北第一位国际护士会永久会员;培养出了西北第一批正规护理人才;用自己在美国杂志发表论文的稿费,建立了西北第一个营养实验室……

  正当姑姑干劲十足的时候,国内局势动荡起来。1948年,家中的爷爷牵挂姑姑,连着发了几封信,催她回家,好与家人一起去台湾,可是左等右盼,不见姑姑音信。爷爷急了,就派人拿着买好的机票,直接来兰州接人,但姑姑还是没有回来。没办法,爷爷就亲自到兰州接她。

  经过3天的劝说,也没能把她带走。

  姑姑的这个抉择是正确的,因为中国共产党不仅接纳了她,还重用了她,任命她为解放军西北野战军第一医院附设高级护士学校校长。她还多次受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领导人的接见。

  回忆往事,唯一让姑姑感到无法弥补的是,她怎么也没有想到,与父亲兰州分手,竟成了永别。

  1954年,爷爷得过一次重病。重病中的爷爷害怕再也见不到姑姑,曾写过一首题为《念韫儿兰州》的诗:

  陇云遮断关山月;

  五载相违念已深。

  料得小西湖畔客;

  终朝踯躅发愁吟。

  1969年,爷爷去世时,对家人讲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要找到模韫(记者注:黎秀芳的原名),接她回家。”

  但一直到1992年,奶奶(记者注:黎秀芳的继母)过世时,姑姑到台湾送别奶奶,才有机会去祭扫爷爷的墓。

  姑姑跪在爷爷墓前,说:“阿爹,我来了。”

  这是她们父女分别近半个世纪后,说的唯一一句话,是姑姑对爷爷的思念和内疚,可爷爷听不见了。

  2000年9月,我第一次踏上祖国的土地。在与姑姑相处的短短4天时间里,姑姑总是高兴得像个小女孩,不时替我倒水、帮我揉肩。夜深了,我们的话还说不完。

  恋家是每个人最朴素的情感,姑姑也不例外。她依恋父母亲人,深爱自己的家。今年7月9日,姑姑在弥留之际,一遍遍地喊着:“阿爹、阿妈,我要回家,我要回家!”这是姑姑对爱的深情呼唤。

  我认为,一切大爱都源于对家、对父母、对亲人的爱,都是这一朴素情感的升华。

  姑姑是家中长女,她小的时候,我们家境不很好,她就像个小大人,主动干家务,照顾弟弟妹妹。由于家里的拖累,姑姑直到11岁才上学。每当我爸爸讲起这些往事,总有讲不完的温馨话、道不尽的姐弟情。每次讲到姑姑与爷爷的父女情深时,总止不住老泪纵横。

  姑姑去世后,按照她生前遗愿,我和爸爸用一个精制的小瓶儿,带着姑姑的部分骨灰,安放在爷爷墓旁。

  我们想让姑姑在天之灵享受一些父母的疼爱。

  (二)

  护理事业是姑姑融入生命的追求。

  姑姑爱上护理事业,源于我们家早年那段令家人刻骨铭心的岁月。短短5年中,3位亲人因缺乏科学的医护相继去世。眼睁睁地看着亲人经受病痛折磨,看着病魔无情地夺走一个个亲人的生命,幼小的秀芳姑姑,一次次哭干了眼泪、喊哑了嗓子。

  每当追忆起那段岁月,姑姑总在念叨,要是当时有好的医护,他们就不会那样痛苦地死去。所以,姑姑后来没有接受爷爷让她学法律的想法,而是执意报考了南京高级护士学校。

  听我爸爸讲,上护校时,姑姑学习很刻苦,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有一次上动物解剖课,她不小心将小青蛙的输尿管割破了,老师只给了她70分。她很难过。此后,她常常一个人钻进解剖室,反复练习。她从护校毕业时,获得优秀成绩奖,并留校任教。

  姑姑对护理事业的热爱,几乎到了痴迷的程度。

  1981年,姑姑到美国探亲,这是她与家人离别30多年后的第一次团聚。知道姑姑要来美国,家里人都很兴奋。

  接她那天,能去的人都去了。大家准备了一肚子的话要跟她说,预定了观光日程要陪她玩儿。谁知姑姑无心观光旅游,而是把更多的时间用于考察美国各地的护理事业。

  那段时间,她白天到医院、学校参观学习,晚上整理笔记。记得她先后参观了美国的6所医院、3所护士大学、两所普通大学和小学。姑姑回国前,我80多岁的奶奶,再三劝她留在美国共度晚年,但姑姑决意要走……

  我们年轻小辈,看得出姑姑的一生志向,也只能放下心中的不舍,敬佩并祝福她踏上回国的路。送她那天,在机场的天桥上,姑姑停步回首,同我们挥手告别,尽管相距很远,仍可感觉她眼中泪光闪烁!此番景象,几十年来,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

  姑姑对护理事业孜孜以求的精神,影响了我们家族每个成员。我二姑姑上护士学校,是受了她的带动;我爸爸娶了学护理的妈妈,也是秀芳姑姑的影响。

  姑姑毕生从事临床护理和护理教学工作,长期养成的职业习惯,已深深地溶入血液、渗入骨髓,话不出三句必然讲到护理。

  因为秀芳姑姑,家里人也养成了一个习惯,不管是不是从事护理工作,大家都对护理方面的事特别留意。每次与姑姑通话,她都要询问这方面的情况,只要谈话涉及到护理,姑姑就特别高兴。

  记得2004年,姑姑病得很重,我回国看望她。病情好转后,她便在家里与我闲话家常,没谈几句,她又讲开了护理。言谈中,她说我这也讲得不对、那也讲错了,我明知这是她的职业习惯,但却故意向她使小性子,不高兴地说“以后我不到您这里来了”。

  没想到,她记住了这句话。送我走时,她吃力地下了楼,我不让她送我去机场。她对我说:“对不起,不要不来!”我哽咽了,抱住她说:“我会来的!”

  姑姑把她的一生都献给了护理事业。她常说,护理领域不仅在病房,也在社会;护理对象不仅是病人,也是常人。

  细细品味姑姑的话,我感到这是对护理理念的升华,是人道主义精神在护理领域的表现,是博大爱心的生动体现。

  (三)

  姑姑曾对我说,没有家庭的束缚、分神,比较好做事。

  可能是因为这个原因,她一辈子不曾结婚。

  姑姑的晚年生活,是我们家人最大的牵挂。姑姑无儿无女,作为她的晚辈,我们有责任和义务,赡养可亲可敬的姑姑。

  每次与姑姑通电话,我们都很关心她的生活和健康。可她不爱谈论自己的健康状况。即使生病了,也从不告诉我们,除非躺下了,被人看出来了。后来,亲历了姑姑几次重病过程,全家人对姑姑的晚年很放心。

  因为,姑姑有一个最温馨的家,这就是祖国;

  姑姑有一个最坚实的依靠,这就是中国共产党组织;

  姑姑有一群胜似儿女的亲人,这就是像她那样热爱护理事业的人们。

  2004年9月,姑姑告诉我,她差点没了,多亏医院全力抢救。

  姑姑一生播撒爱心,用全部生命推动护理事业,护理也维系了她最后几年的生命,给了她最幸福的晚年。

  人们常说,三分治疗、七分护理。在姑姑生命的尽头,医护人员全力以赴地照顾她、呵护她。特别是给予了她特级护理,尽可能地减轻了她的病痛。在这里,要对这些像我姑姑一样尽职尽责的医护人员表示特别的感谢。

  今年7月13日,我们送走姑姑后,我本能地又来到她生前居所,总觉得姑姑还活着,她在家里等着我。

  居所里,看着姑姑生前喜爱的花草,抚摸着姑姑生前用过的家具,感受着姑姑生前留下的气息,我才真切地感到姑姑走了,永远地走了。

  我久久站在姑姑受到江泽民先生接见的那幅照片前,请陪同的人替我拍了张合影,因为这照片是姑姑受领南丁格尔奖时照下的,里面凝聚着姑姑的精神和荣耀。

  经医院许可,我还取走了姑姑书架上《白求恩精神永放光芒》一书,我要把姑姑的精神带回家,作为传家之宝,一代一代传下去。

  姑姑一生中曾被评为“全国模范护士”、被有关方面授予“模范护理专家”“甲等工作模范”等荣誉称号,并成为解放军首位获得“南丁格尔奖”的医护人员。

  这不仅是姑姑的光荣,也是我们全家的骄傲。

  (责任编辑:曾永红)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