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3-02-15 10:05 | 来源:环渤海新闻网 2011-08-26 8:24 | 查看:1865次
环渤海新闻网消息 8月20日,艳阳高照。滦南县司各庄镇洼里村的一所农家院儿里,传出阵阵欢快的歌声——“我爱我的家,我们同一个妈妈,随着一声声呼唤,我们渐渐长大;我爱我的家,快乐你我他,有了自己的学校,告别孤单繁杂;我爱我的家,我们努力奋发,建设我们的家园,让爱永驻我家……”
小院儿里生活着一个特殊的大家庭:38个残疾孩子在这里免费读书、免费吃住,在他们心中,这所农家院儿是带给他们温暖、快乐和希望的“家”。
普通农妇义务办学13载
这个大家庭的“妈妈”名叫高淑珍,是滦南县洼里村的一位普通农妇。
十几年前,高淑珍的儿子因患类风湿落下残疾,到了该上学的年龄却不能像正常孩子一样进学校读书。多少次,看着年幼的儿子趴在门口,眼巴巴地等着同村孩子放学,追问他们都学了什么,高淑珍难过得吃不下饭。她了解到,周边十里八村,也有像儿子一样因为残疾而失学的孩子。“这些孩子干不了重活计,要是再不学点儿知识更没有出路。”为了儿子,也为了和儿子一样渴望读书的残疾孩子,高淑珍决定办个免费的“家庭学习班”。
腾出一间屋子,买来黑板、桌凳,借来旧课本,1998年,高淑珍的“学习班”开课了,5个“学生”都是附近村庄的残疾儿童,唯一的“老师”王国光是高淑珍的女儿,为了弟弟、为了像弟弟一样的孩子能学到知识,刚刚中学毕业的她放弃了继续升学的想法,留在家里当了不拿工资的“老师”。
渐渐地,高淑珍为残疾孩子免费办学的事儿传了出去,一些农村贫困家庭纷纷把残疾孩子送来念书,“学生”从最初的5个逐渐增加到了30多个,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生活不能自理。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安心读书,高淑珍索性让他们全部吃住在家,却坚持分文不取。“我也是个残疾孩子家长,知道这样的家庭不易啊!有的家长为给孩子治病欠下不少外债,我怎么能向他们收钱?”
尽管一日三餐粗茶淡饭,但要供养30多个孩子,仍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家里承包了二十来亩水稻,丈夫平时种地,农闲时打短工,我也做点小买卖,供着这群孩子。”高淑珍每天天不亮就起身,用自行车驮着批发来的生活用品四处赶大集,为了多挣点儿钱,散集后她还要挨家挨户地上门推销。每天晚上,她都要搂着最小的孩子睡觉,对于肢残比较严重的,还要把孩子抱起来把屎把尿。这样的生活方式十几年如一日,高淑珍却从不抱怨,“有这群孩子在,我干起活儿来都精神,看到他们在教室里念书,我心里就踏实。”
无私付出唤起爱心帮助
13年来,高淑珍的无私付出感动了很多人,更多的爱心汇集到这些残疾孩子身上。
8月20日,得知孩子们需要艺术指导,飞凤公益艺术团的爱心志愿者来到高淑珍家,为孩子们表演,教孩子们唱歌;丰润小记者和乐驰车友会的爱心人士也来了,带着100多本书籍和学习用具;市儿童福利院的孩子委托老师带来一张写满温馨祝福的贺卡……
“这十几张双层床,是今年夏天中央电视台的记者们捐赠的;这台电脑,是唐山的一对年轻夫妻送来的,去年冬天他们还找来工人为孩子们安装了炉子,但说什么也不肯留下姓名;去年冬天,北京一家律师事务所出钱买来好几车煤,解决了我们一冬的做饭取暖问题……”高淑珍流着泪对记者说,“没有这么多好心人的帮助,我也许撑不到今天。”
高淑珍告诉记者,支撑着这个大家庭走到今天的,还有那些来这里爱心支教的年轻人。13年来,先后有几十人来此当义务“老师”,有在校大学生,也有已经参加工作的年轻人,短则数周,长则数年,他们不领薪水,却把爱无私地交付给了这些残疾孩子。
2007年8月,毕业于秦皇岛教育学院的任丽华走进高淑珍的家。“我在电视上看到高姨的事迹,刚开始还不太相信,过来看看是真是假,没想到一来就被孩子们深深吸引,再也不愿意离开了。”任丽华在这里一教就是4年,家人屡次催她回乡工作,任丽华却一再拒绝,因为这些孩子已经成了她最大的牵挂。
百余残疾儿童感受“家庭”温暖
《感恩的心》是14岁的小双最喜欢唱的一首歌,她已经在这个大家庭里生活了8年。“因为类风湿,我的手指关节变形,来的时候握不住铅笔,老师就手把手地教我练,现在我能写字了。”小双说,只要看见高妈妈,只要和同学们在一起,就觉得温暖、快乐。
13年来,先后来高淑珍这里学习过的残疾孩子已经超过百人。孩子们的变化令人欣慰:原来不会走路的孩子,经过锻炼和按摩,能够拄着拐杖行走;原来不敢跟别人接触的孩子,现在和同学有说有笑;原来不识字的孩子,现在可以阅读报纸……
这个大家庭不仅给了孩子们愉快的生活,给了他们各种知识,还给了他们自尊和自信。“虽然这些孩子在身体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残疾,但是他们非常聪明,对知识有着强烈的渴望,而且特别懂得礼貌和关爱。”利用暑假来这里支教的唐山学院经管系大学生刘振涛说。
由于孩子越来越多,原来的房子不够用了。2004年秋天,高淑珍从亲戚处借来十几万元,在村委会的帮助下,用好心人捐助的砖石,在亲戚的宅基地上建起一个院落,院子里有教室、男女生宿舍、厨房、厕所。搬进新房子,孩子们可高兴了。
如今,这座农家小院儿已经成为残疾孩子的快乐之家。看着孩子们一天天进步、一天天长大,高淑珍想得更远了:残疾孩子不仅要学到文化,更要掌握一技之长。“我希望他们都学到本事,将来能够自食其力。”高淑珍说,这就是自己最大的幸福。胡杨
(编者注:原文标题为《唐山:38个残疾孩子一个“家”(图) 》)
(责任编辑:曹子敏)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