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劳为“家”几十年 91岁自梳女保姆卢丽嫦成亲人

发布时间:2008-11-15 08:00 | 来源:2008-07-23 17:44 广州日报 | 查看:1156次

  要说“人物”,总离不开“故事”。故事中见精神,始终都是《都市·人物》这个版面的主旨:成功人士辉煌的创业史是“故事”,市井小民的辛酸史是“故事”,而今天我们要讲的这个“自梳女享天伦乐”也是一种“故事”。事情虽然小,但足见广州普通屋檐下一段延续数十年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缘分,玩味其中更有一段患难与共、彼此珍惜、不离不弃的情分。

  故事未必有很宏大的背景,也不见得有什么惊天动地曲折离奇的情节。但听当事人娓娓道来后,这个浓缩了广州一个小人物大半生的故事却令人感叹“细水长流”的力量无穷,惊觉时光对人们情感的“提纯”能力如此巨大。珍惜身边人,我们都做到了吗?

  她,本是一个自梳女,虽终身未嫁却享上了子孙满堂的清福和快乐;她,原是这个家的保姆,为这个家辛劳几十年之后,如今已入户成家中长辈。她就是今年91岁的顺德自梳女赵英婆婆,与她结上大半生不解之缘的就是家住广州市越秀区广卫街的卢丽嫦女士,人称“嫦姨”。在患难相扶的近半个世纪里,两位老人“不是母女,亲似母女”。在2005年的最后一天,在广卫街首届邻居节闭幕式上,卢丽嫦一家凭借“半个世纪患难相扶”的感人故事被该街道评为“十佳文明家庭”。

  你叫我“英姐”我叫你“同志”

  卢丽嫦,人称“嫦姨”,今年70岁,有50年党龄,原广州电池厂高级技工。1958年,嫦姨的小女儿才1岁多,即被确诊为小儿麻痹症。当时正赶上祖国大建设时期,嫦姨工作忙碌无暇顾及孩子。经人介绍后,顺德自梳女赵英走进了嫦姨的家中。此前的赵英在广州光复路附近一家做香烛的小作坊里打临工。当时赵英被嫦姨称为“英姐”,而赵英则选择了当时一个最流行、最不容易犯错误的称谓———“同志”来称呼嫦姨。英姐十分勤劳,每天起早贪黑,对嫦姨的女儿照顾得无微不至,嫦姨最后给英姐定了工资标准———每月12元人民币。

  可是好景不长,转眼到了上世纪60年代初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食品短缺,为了让嫦姨的两个女儿吃饱饭好长身体,英姐常常把自己的口粮留下给孩子们吃,用嫦姨的话说就是“亲生母亲也只能做到这个分上了”。当孩子年岁稍长,英姐每隔一个月就带两个孩子回到自己顺德老家去。不为什么,但求能给孩子补充点营养。原来英姐有个侄子水性很好,可在河沟和池塘里捞到一点小鱼、小虾。这在当时却是十分难得的“高级营养品”。

  甚至拿出私房钱补贴家用

  1966年,嫦姨家里出现重大变故,当年6月,她的小儿子才出世,但嫦姨的爱人却在9月因肝癌离开人世。嫦姨几乎一下子被打垮了:家庭收入少了一大半,还添了一个小孩,家里根本没有经济能力雇请一个保姆。

  当嫦姨含着眼泪将辞退英姐的意思说出来的时候,英姐说:“这个家需要我,我也离不开这个家。我不要工钱,我们有粥吃粥,有饭吃饭,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就这样,在嫦姨家最困难的时候,英姐留了下来。更难得的是,英姐还把自己的多年的“私房钱”拿出来补贴了嫦姨的家用。

  1984年,嫦姨退休在家,小儿子顶职成了电池厂的员工。1985年,已经年过古稀的英姐希望回老家居住两个月,但是两个月后,她让侄子打电话说她不想回广州了。

  熟悉英姐的嫦姨想到,可能老人觉得自己老了没用了,就想独自离开。因此,她决意跑到顺德要接回老人,但是老人执意不肯回广州。

  无奈中,嫦姨打电话发动小女儿和儿子来“增援”。当从广州赶到顺德的小女儿和儿子抓住老人的手说:“您不是说过我们要有粥吃粥,有饭吃饭的嘛,你怎么反悔了呢?”在自己最疼爱的孩子面前,英姐“屈服”了,再次回到广州嫦姨的家中。

  27年时光把外人变成了家人

  这次回来,嫦姨的两个孩子就帮英姐办理了过户手续,以“亲戚关系”拴住了英姐的心。从此,英姐正式成为了嫦姨家中户籍上的家庭成员。这距离“英姐”第一次迈进这个家门,已经整整过了27年。由于嫦姨的孙子叫英姐做“婆婆”,于是全家人都改称老人为“婆婆”,而英姐仍旧称嫦姨“同志”。

  1992年,“英姐”上厕所摔折了大腿骨,卧床休息4个多月,嫦姨的3个孩子围在床边轮流照顾了4个多月,直把老人感动得老泪纵横,而嫦姨心里感到十分欣慰。旁人或者不能理解,但她心里明白,还有什么比患难相扶的几十年时光更能制造这份亲情的呢?

  盒中小甲片成彼此亲情见证

  昨天,在嫦姨家中,记者见到了已经升级为“婆婆”的英姐,目前老人身体基本健康头脑清醒,不过已长期卧床不起,头发稀疏斑白。但老人后脑勺上还梳着的一条一尺多长的小辫,这条小辫明显黑于旁边的头发。

  嫦姨说,“这条辫子是自梳女的标志,象征着她要一辈子不嫁人当‘姑娘’。所以自梳女都十分爱惜自己的辫子,婆婆也不例外,没事的时候经常梳理它,这也是这条辫子十分乌黑的原因。现在婆婆年纪大了,有时情绪不大好。但说来也很奇怪,只要我们帮她梳辫子,她的情绪很快就能缓和下来。”

  当记者提出要看英姐的梳妆盒时,老人十分高兴地拿出了一个自己随身携带了半个世纪的“迷你型梳妆盒”。这个梳妆盒用黑铁皮制成,据说原本是解放前有钱人家的盛进口饼干的盒子。经过几十年的摩挲,盒子乌黑发亮。

  打开梳妆盒,记者发现里面竟然有3把梳子,一把木梳子,一把竹梳子,一把塑料梳子,还有一把清理梳子用的半截牙刷。另外,梳妆盒里还有一块乌棕色的甲片引起了记者的注意。

  据嫦姨讲,这是一块穿山甲的甲片,是20多年前嫦姨托人找到送给英姐的。原来,英姐的皮肤常发痒,而用手搔痒的时候因为指甲不干净,抓破的皮肤会受感染,越抓越痒。当时嫦姨听人家说,用穿山甲甲片刮痒有解痒奇效就四处托人寻找。终于找到这片又大又合用的穿山甲甲片,英姐就一直用它来对付皮肤瘙痒,功效奇佳。

  嫦姨十分动情地告诉记者说,这么多年来,除了添置一些普通衣物,在她记忆中,她送给英姐的礼物主要就是这块穿山甲甲片和一枚玉制戒指了,老人一直都珍藏在自己身边。如今,这块被珍藏20多年、用来刮痒的穿山甲甲片,成了两位老人“不是母女,亲似母女”的至真感情的见证。(文/记者 焦向阳 通讯员 亚明、海靖)

  (责任编辑:周仙姿)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