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2-05-30 22:51 | 来源:广州日报 2012年5月28日 A5版 | 查看:1468次
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心胸外科主任张卫达发起“大爱救心”活动 5年减免贫困家庭医疗费8000多万
张卫达(左一)和他的团队在为患儿检查身体。
5年多来,张卫达和他的团队成功救治4000多名先天性心脏病贫困患儿。
张卫达为患儿义诊。
今年“六·一”前夕,一群来自云南偏远山区的特殊孩子第一次坐上火车来到广州。作为来自贫困家庭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这些孩子显得是那么与众不同:破旧的衣服、发紫的皮肤、瘦弱的四肢,有些孩子甚至没力气下地走路,连喘气都困难。
这些孩子之所以长途跋涉,只是为了来广州见一个人。他们听说,这个人可以救他们的命。只要经过一个手术,他们就可能像其他正常孩子一样生活,甚至实现上学的梦想。这个人,就是在2006年发起“大爱救心”活动的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心胸外科主任张卫达。
5年多来,张卫达同志和他的团队成功救治4000多名贫困先心患儿,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人民军队为人民,建构着和谐医患关系……
文/记者饶贞 通讯员胡庭彩、张青修、银春林 图/通讯员尹春林
记者乔军伟
“大爱救心”
在“爱心帮助一点、医院减免一点、家庭自筹一点、政府报销一点”的救助模式下,先后有17个民族的4000多名贫困患儿成功接受了手术,获减免医疗费达8000多万元。
5年多来,“大爱救心”活动的救助范围从广东扩大至新疆、云南、贵州等7个省(区)220多个县市。接受救助的患儿中,最小的出生仅5天,体重还不到3公斤。
“救活一个先心儿,就是挽救一个家庭”
在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心胸外科,孩子们经常亲切地把张卫达喊做“张爷爷”。这些孩子虽然不谙世事,却知道这个穿着白大褂的爷爷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因为先天性心脏病,这些孩子动不动就感冒发烧、稍稍活动就呼吸困难。如果不能及时手术,很可能在年幼时便夭折。
“我国先心病患儿约占出生人口的千分之八,每年新增先心病患儿十多万人。尽管90%以上的患儿都能经过手术治愈,但由于手术难度大、医疗费用高,很多贫困家庭都无力承担,只能放弃治疗。”2006年,一直关注贫困先心患儿的张卫达向医院党委建议,利用军队医院的技术优势,为贫困患儿提供救助。随后,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联合广东省民政厅、广东省慈善总会,共同发起了以救助贫困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为主题的“大爱救心”活动。
为了提前判断患儿是否适合接受手术,张卫达和他的团队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前往患儿的家乡进行义诊。坐火车、转汽车、徒步进山,对张卫达和他的团队来说都已是家常便饭。
“看到这些先心病患儿的生活环境,给我的心灵带来很大的触动。”54岁的张卫达说,在义诊途中,他看到过80多岁的老人带着全家三代长跪在他的面前,看到过背着先心病孩子的妈妈在农田里干活,“救活一个先心病患儿,就是挽救了整个家庭啊!”
去年7月,“大爱救心”活动获得第六届“中华慈善奖”。去年12月,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心胸外科被评为“全国拥政爱民模范单位”。今年5月,张卫达被推选为“全国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候选人。
带病为患儿手术 让助手电击自己除颤
去年年末的一天,已经连续工作48个小时的张卫达筋疲力尽,觉得心脏很不舒服。半夜睡不着,他给自己吃了安眠药,希望休息几个小时就没事了。第二天早上,仍旧感觉不适的他来到手术室,得知原计划由他进行手术的一位重症患儿已经接受了麻醉,正在等待手术。
身为医生的他知道自己的身体已经出现了快速房颤和心跳紊乱,在这种情况下进行手术显然不行。他走进ICU病房,找了一张空病床躺下,请助手为自己进行电击除颤。助手吓坏了,坚决不同意。最后,张卫达“命令”一位同事为自己进行了电击除颤。接受电击除颤后仅休息几个小时,张卫达便从病床上起来,成功完成了一场高难度的手术。
“我当然知道这么做有风险,我的心脏被电击后有可能真的就停跳了,但如果我不救那个孩子,她也可能就没命了。”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张卫达只是轻描淡写地这样说。
但张卫达的儿子张亦然提起这件事时心里却很不是滋味。张亦然说,当他接到电话飞奔到ICU时,已经泪流满面。“老爸醒过来后我对他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你这样对我和妈妈太不负责任了!”虽然心疼父亲,但张亦然也坦承自己很为父亲感到骄傲:“我从来不追星,爸爸就是我的偶像!”
对话
与其在家睡个懒觉
不如辛苦做个手术
记者:这些年您为了救助先心病患儿,不是下乡义诊,就是忙着手术,几乎没有一个周末休息过,会不会觉得挺辛苦的?
张卫达:谁不愿意睡个好觉,谁不愿意在家吃顿好饭呢?可是对我们医生来说,下了手术台,常常就只能吃个冰凉的盒饭。我有经验,有技术,总是希望它们能发挥作用。我经常想,与其在家睡个懒觉,还不如辛苦点做个手术,说不定就救了一条命。
记者:有人问过您这样做是为了什么吗?
张卫达:其实我的领导、我的老婆都问过我这个问题。我也不知道为了什么,就是觉得只要走进手术室,整个人就很充实。
有一次我偶然经过ICU的门口,正好有一个患儿准备转出ICU。ICU的门一打开,一直等在旁边的孩子妈妈立刻冲到门口,大喊孩子的名字,妈妈的那种心情啊,简直无法形容。孩子也在病床上高兴地喊“妈妈”、“妈妈”。母子俩就像好几年没见,经历了生死离别一样,真的太感人了。每次看到这种情景,我就觉得心里特别踏实,这就是最好的满足。
有时候碰到孩子出院,看到孩子手术前后完全两个样,我也会情不自禁地觉得开心,有一种成就感。
记者:得到您救助的患儿家属,会通过怎样的方式来表达对您的感谢?
张卫达:“大爱救心”项目帮助的都是很穷的人,患儿家属知道我从来不收红包,也不收礼物,有时候就送点自己腌的萝卜咸菜给我。还有的少数民族患儿在接受治疗时,孩子妈妈就在病房里钩鞋子,孩子出院的时候妈妈就把钩好的鞋子送给我。
很多病人的名字我都记不住,不过逢年过节我的手机总会收到好几百条短信,大部分都是病人和病人家属发来的。
记者:这些年您把时间和精力几乎都花在了患儿身上,陪家人的时间不是很少?
张卫达:我17岁离开家乡,当兵、上大学,后来当了医生,这几年回家次数越来越少,去年母亲过世时我也没能陪在她身边。我爱人虽然在广州,但她有时生病,我也没时间陪她去看。对家人,我确实有很多歉意和遗憾。
有时候,我爱人对我说,你干脆搬到病房去住算了,可我要真这么做,她又不干了。(笑)现在家人也不指望我什么了,只要我身体好,回家心情好就行。如果看到我拉长脸回家,他们就知道肯定病房里不顺利了。
记者:“大爱救心”项目下一步有什么样的计划吗?
张卫达:下一步我们希望把特别贫困的患者和老少边区的患者作为优先救治对象。同时,我们还计划把救治范围从先心病儿童扩大到风湿性心脏病等成人患者。
记者:作为一名医生,您对现在的医患关系有什么感受?
张卫达:现在很多医生身体和精神承受的压力都很大。有的患者家属觉得进了医院,病就一定要被治好。但事实上,人体是一个生物体,病人对药物的反应千差万别,即使医生诊断对了,使用的药物也没问题,病人也不一定能被治好。如果一个医生把病人的生命当儿戏,甚至为了个人利益滥用药物,对病人造成伤害,即使是同行也会谴责他。但如果一个医生兢兢业业地工作,认真对待病人,最后还是没有救活病人,希望老百姓能够理解。
(责任编辑:曹子敏)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