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撑腰体”成为时尚

发布时间:2012-04-02 08:28 | 来源:南方电网报 2011年10月29日 A08 | 查看:962次

  互动百科网站近日发布的互联网一周热词榜上,“校长撑腰体”和“小悦悦”赫然在列。

  在“小悦悦事件”以令人唏嘘的结局告一段落之后,“校长撑腰体”风头日盛、爆红网络。它所承载的,是大众对社会道德回归的强烈渴求与热望;更重要的是,它让人看到“社会正在有所作为”。

  《指南》扶不起信任、法律造不出雷锋,“撑腰体”在现实的困境中爆红

  今年9月6日,卫生部公布《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从技术的层面“对预防老人跌倒的人员和部门提供技术支持。”《指南》提出,老人跌倒后,“不要急于扶起,要分情况进行处理”,以防好心反而办坏事。

  尽管卫生部有关人士称《指南》的前提是“所有人跌倒都应该去帮扶”,“《指南》谈的是技术问题,不应变成伦理问题”,但该《指南》一经发布,还是在社会上引发了非技术层面的热议。

  近年来全国各地接连发生的扶起摔倒老人反被诬的事件,尤其是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彭宇案”、“许云鹤案”,让更多的人选择性地忽略了《指南》的纯技术性,转而用道德的眼光来打量和审视。于是,本来并无瓜葛的技术与道德,在“老人摔倒扶不扶”成热门话题的当下,产生了种种无法厘清的关联。有网友认为,一纸《指南》已经很难医治社会的“扶老人恐惧症”;也有人表示,该《指南》“理论上100%正确,实际上添乱。当今社会真正缺失的是公德与诚信,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仅一个‘指南’扶得起来吗?”

  有网友称看到老人跌倒,“最稳妥的救人救己的办法”是“先抬头看看周围有无摄像头,再用手机拍下当前的情况,同时打电话找警察,最后再救人。”与其说是调侃,不如说是无奈——社会缺乏一套保护善良的机制,在未知的、潜在的巨大风险面前,正义的脚步往往踌躇不前。环球网近日发起的一项网络调查显示,超过八成的受访网友认为,中国社会的道德水平较10年前“有很大倒退”。

  10月13日,“小悦悦事件”发生。此前已在网络上风起云涌、如火如荼的关于“社会道德滑坡”、“社会道德底线丧失”的讨论,由此迅速发展成一场全社会对当下普遍社会道德心态“刮骨疗伤”式的大反思、大讨论和深刻审视。

  怒骂、声讨、义愤填膺之后,出现了“立法要求助人为乐”、“立法惩罚见死不救”的声音,再度激起千层浪:支持者期待通过相关法律来拒绝冷漠、惩恶扬善,“既要惩罚见危不救或者怠于救助的人,又要惩罚诬陷、讹诈救助者的人”;而对此持谨慎态度者认为,法律不是“万灵的膏药”,逼不出道德也逼不出善。“见义勇为只能是美德,不能是责任”,雷锋不是用法律制造出来的。

  在现实的困境面前,“校长撑腰体”暗合了众多网友纠结徬徨的内心,“向善”由此变得简单且有了底气。正如作家韩浩月所言,“它代表着一种呼唤人性与良知的强烈愿望,是‘与人为善’、‘好人有好报’等善良观念的一次集体苏醒。”

  “校长撑腰体”不是在“小悦悦事件”之后出现的。

  今年9月21日,北大校友创业联合会秘书长杨勇发了一条微博,说在当天的一个座谈会上,北大副校长吴志攀向所有北大校友提出倡议,鼓励校友讲诚信、做好事,做有道德的公民,如果中间发生风险,“比如扶起摔倒的老人被起诉,北大无偿提供法律支持,如果败诉要赔偿,北大出20万,多出的由校友募集支持。”

  10月18日,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经济学家董藩将这段话加工后转发到自己的微博上:“你是北大人,看到老人摔倒了你就去扶。他要是讹你,北大法律系给你提供法律援助;要是败诉了,北大替你赔偿!”这段话被网友称为“校长撑腰体”,随即成为微博最热句式爆红网络,并衍生出多种版本。

  与此前出现的众多网络流行语体如淘宝体、咆哮体、TVB体等迥然相异的是,“撑腰体”表达的不是一种调侃、娱乐抑或宣泄的心理诉求,而是在“小悦悦事件”发生之后,大众流露出的对社会道德回归的强烈渴求与热望。

  道德滑坡的“刹车片”让人看到社会正在有所作为

  随着“校长撑腰体”的爆红,各种网友造句的“撑腰体”大量涌现:

  科大版:你是科大的人,看到老太太摔倒要去扶。如果她诬告你,科大先用麦克斯韦电磁屏蔽帮你封锁消息,再用吉米多维奇搞晕法官,万一你败诉了,科大把赔偿金缩成微尺度,然后同步辐射每个人帮你付。

  北京电影学院版:你是北电人,见到老人倒了,你就去扶。要是他们讹你,我们今年的毕业作品就是你的故事了,然后我们通过广电封杀的方式让它出名,用舆论堵住他们的嘴。

  ……

  微博女王姚晨也在微博上响应:“你要是微博人,看到老人跌倒你就去扶,他要是讹你,你就发微博,网友替你喊冤!”

  “大家编排的这些话看着好玩,其实是对重新拾起道德的一种诉求。良知未泯,只是还需要背后的力量。”一位网友说。

  “面对惨剧,应该用救助或‘兜底’机制等让‘路人皆知’。”广东省政协特聘委员陈利浩在微博中写道。他认为,给见义勇为者“取义”无需“舍身”的保障是“基本的守则”。

  当彭宇们伸出的援手屡屡被恶狠狠地打回去,正义一次次被邪恶重重地绊倒,受伤的道德于错愕和困惑中披上了冷漠的外衣,“本来温热的心蜷缩在了角落”。而“撑腰体”的出现,正传递出一个信息:良知和爱心其实并不孤独,每一颗蜷缩在角落的心以同样的律动发出的振聋发聩的呼声,已经穿透了冷漠厚厚的外衣。

  有人说,“校长撑腰体”不啻为当前社会道德滑坡的“刹车片”。

  且不论“校长撑腰体”能否兑现,也不论北大学子究竟能撑起多大一方道德的晴空,正如网友“葡萄水晶”所言,“撑腰体”的存在“让人看到社会正在有所作为。”在“基本的守则”缺失的当下,“校长撑腰体”对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者提供了温暖人心的保障。

  让人欣喜的是,“撑腰体”已经有了“现实版”的例子:中国好人网创办人、华南师范大学教授谈方,今年3月5日成立了中国好人网“搀扶老人风险基金”,“不管是谁,见到有老人摔倒你大胆去搀扶,由此引发的官司,我们律师免费给你打,你如果真的是败诉了,我们给你赔偿金额,不管多少。”

  正如用双手接住坠楼儿童的“最美妈妈”吴菊萍所说:我们拒绝袖手旁观。如果有一天,“为道德撑腰”成为时尚,那么无需多虑的公民必将在他人需要帮助时,毫不犹豫地伸出温暖的手。

  心若在,梦就在。

  本报记者万迎春

(责任编辑:曹子敏)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