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2-03-06 08:21 | 来源:固原新闻网 2012-02-24 10:27 | 查看:2172次
富有却不张扬,当官不打官腔,能够一次花10余万元助学,自己的一顿正餐仅仅是几口馍馍一杯清茶,这就是固原人王黎君的真实写照。对于他30年坚持做公益慈善事业,有人真心感谢,有人误解挖苦,面对这些他总是说:“做慈善是对社会的感恩。我只是做了我认为对的事情。”求学时期受到别人帮助的王黎君,梦想有一天能回报曾经帮助过他的人,能够挣更多的钱来帮助同样在贫困线挣扎的人们,这一梦想的萌生促成了他奋斗的目标,从一名军人到企业家,再到自治区政协委员、固原市政协常委、原州区彭堡镇闫堡村村主任……多年来,他把慈善当成生活习惯,四处播撒人间真情,生命不息,慈善不断。
王黎君,一名58岁的固原企业家,凭借对社会的责任心,选择了公益慈善,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去帮助和关爱那些特殊的群体。从1982年至今,30年来长期资助困难户,从开办企业到成为村官,在他的帮扶下,许多困难户住进了新居,许多孩子能够继续完成学业,王黎君也被誉为山区群众致富的“领头雁”。
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叫做公益,对慈善,他慷慨解囊,将收入的三分一以上捐赠给了困难人群;对生活,他却略显“吝啬”,极其朴素。
一个梦想:为他人解燃眉之急
1954年,王黎君出生于原州区彭堡镇闫堡村一个贫困家庭。王黎君有关学生时代最深刻的记忆便是饥饿。每次回家他只能拿5斤黄米带到学校作为一周的口粮,平时只能是煮洋芋。尽管家人时时为吃饱肚子发愁,父母还是想尽办法让他读到了高中毕业。高中老师张双义很喜欢这个数理化成绩特别好的学生,知道他的家庭情况,经常叫他到家里吃饭。求学路上的艰辛和受到的帮助让王黎君立下一个梦想,一定要好好学习,依靠知识改变命运,将来依靠自己的能力发家致富,这样才能更多地回报曾经帮助过他的人,他也能接过扶贫助困的接力棒,帮助更多的贫困户。
1980年,王黎君从部队转业回来后到自治区一家国营企业上班,拿到的第一笔工资是60元,到1992年,王黎君的工资才涨到200多元。“如果当时就安于现状,一辈子也能维持家庭生活,衣食无忧,可是那时我还是个热血青年,总在想为社会做贡献,可常常因为没钱无能为力。”或许因为童年挨饿受苦的记忆太深刻,善良的王黎君见不得别人受苦,转业回家的第二年,正在为女儿看病的他看见原州区河川乡胡麻沟村农民张红德的女儿身患肺炎却因交不起住院费躺在医院门口奄奄一息,他忍不住拿出为女儿准备治病的200多元为女孩交了住院费。
两个原则:始终坚持帮扶困难群众
1993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已吹遍全国,深圳特区等地市场经济的活跃掀起了一场“下海潮”。当年6月,怀揣梦想的王黎君不顾家人反对,毅然辞去人人羡慕的“铁饭碗”,创办了固原市通达物资有限公司,做起建材生意,成为固原第一批“下海”的弄潮儿。在当时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发达地区的固原山区,私营企业的发展举步维艰。没有资金,王黎君只好硬着头皮,向亲戚朋友借了5万元,租了两间房和一块地皮,买了5毛钱的鞭炮,开张营业了。
王黎君在注重企业发展的同时,还不忘回报社会,热心致力于各项社会公益事业。当问到做企业最重要的是什么和怎样处理慈善和企业之间的关系时,王黎君对记者说,诚实守信这点很重要。对他来讲,做企业其实就是做人,做慈善也是为了更好地做人。
“我开公司不是为了挣多少钱,而是考虑做多少事,怎样才能体现人生价值,回馈社会。我确定我的慈善行动不是‘一时性起的善心’,而是永恒的、持久的。”王黎君对记者谈道。
采访中记者得知,之所以能始终坚持做慈善,缘于王黎君的两个原则:一个是爱心和永恒。慈善是一种爱心的表现,当然更重要的是要能真的把它捐给真正需要它的人。王黎君对帮助那些符合救助条件的困难群众是义不容辞的,但也有另一个原则,“救急不救穷是我第二个原则,慈善不仅仅是简单的现金捐赠,还可以依靠企业带动就业,或是鼓励一些生活困难的人们转变思想观念,帮助他们自己创造财富。”王黎君说。
三种身份:把慈善当成生活习惯
熟悉王黎君的人都知道,他有三种身份,企业家、慈善家、政协委员。他的头衔很多,自治区政协委员、固原市政协常委、“宁夏十大慈善人物”、固原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连续两届当选原州区彭堡镇闫堡村村主任……提起他当选村主任的事情,他笑着说:“当时我父亲让我回老家一趟,我以为父亲有急事和我商量,没想到刚到村口就遇到敲锣打鼓迎接我的村民,那一刻我才知道自己被大家选举为新一届的村主任。”面对老家人无限的信任和支持,盛情难却的王黎君当起了村官。从此每年他都会带领党员慰问贫困户,自己掏钱为村民修路、建学校、盖戏楼、打井、盖房、送化肥、送种子……村民陈瑞民家生活困难,母子二人生活来源仅靠几亩薄地,眼看许多村民都住上了新房,陈家依然是几间低矮、破旧的土房。王黎明了解到他家的情况后,资助9万元帮助陈瑞民母子盖起了宽敞明亮的6间新砖房。
此外,他还自费带领党员到延安参观,接受革命传统教育,自费培训党员、表彰优秀党员。
作为企业家、慈善家,他从未忘记自己最初的梦想和信念。一天,他在新闻上看到固原回中一名高三学生由于饥饿晕倒在课堂上。这则报道深深地触动了王黎君的心。他冒雨为这名学生送去1000元生活费。1000元对于这名学生来说或许只是杯水车薪,但这雪中送炭的帮扶中透着一种温暖与力量。
面对助学金,有的学生不善言谈,只是一个劲儿地深深鞠躬,有的学生一脸漠然,拿了就走,出资人王黎君说:“我做善事从不图回报,我只是做了我认为对的事情。”从1993年创办企业开始,王黎君就决定将企业年利润的三分之一用于慈善事业,不间断地资助家乡贫困学子,帮他们圆上学梦。至今王黎君已资助援建数十所学校,帮助千余名孩子重返课堂,累计捐资助学近百万元。捐助的次数多了,许多需要帮助的人慕名而来,有送孩子上学学费不够的,有没钱看病的……每次遇到上门求助的人,少则一二百元,多则几千元,王黎君一般不会让他们空手而回。“对于慈善事业,什么时候都不能落下,以前是,现在是,以后还是,这是一种社会责任,一定要坚持下去。”这是王黎君对慈善事业的态度。
30年的慈善活动已经让王黎君深深感受到,慈善已经成为他工作、生活的重要部分。58岁这个年龄,大多数人都愿意守在子女身旁,照顾孙辈,膝下承欢,可王黎君却为了心中这份最初的梦想和信念,放弃了与妻子、女儿北京团聚的欢乐,选择扎根在固原,多年来从未落下慈善,时时关心社会福祉,处处播撒人间真情,这就是王黎君,一个真正拥有纯净心灵的人。
王黎君说:“做公益事业,不能看金额多少,而应有纯洁动机,即使只赠出一分钱也是可敬的。慈善不是企业家或富人的专利,每个人都可以做慈善,慈善应该成为每一个人的自觉行动。就像别人口渴的时候你送上一杯水,失意的时候送上一句安慰的话,这就是一份关怀、一种慈善。”
王黎君说:“慈善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我会一直坚持下去。”几年来,他的企业规模变大了,不变的只有他对成功的追求和前往慈善道路的信念。
(编者注:原文标题为《当慈善成为一种习惯》)
(责任编辑:陈熄亮)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