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壮:为仁经商也无敌

发布时间:2008-11-11 08:00 | 来源:2006年11月01日07:37   北京商报 | 查看:1888次

  

北漂心语

“热爱学习,不断进取,就像一颗颗种子不断地从大地母亲那里吸取营养。”

“珍惜分、秒,点滴积累,才能成就大业,成就辉煌。”

“天道酬勤,财富掌握在那些勤勤恳恳工作的人手中。”

人物介绍

李国壮,河北任丘人,生于1966年,1985年来到北京成为第一批北漂“个体户”,经过20年的打拼,终于在北京商圈中拥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创建了国壮食品有限公司,完成了从“个体户”到公司决策者的成功蜕变。

在李国壮的办公室里,到处摆满了书和报纸,就连装修也透露着浓浓的儒者气息,这样的环境里,不难想象,主人一定是一位有学者风范的商者。而在后来的聊天中,记者才知道这位学者虽然满腹经纶,但却没正式受过高等教育,而他之所以有今天的成绩,全部源于他的勤奋好学和特殊的商业敏感。

从个体户到大老板

1985年夏天,李国壮怀着创业的梦想从任丘骑车11个小时来到北京,开始了他们的个体户生涯,马路、桥墩成了他们的宿舍。最初他和几个同伴每天凌晨2、3点起床到北太平庄、西郊机场等地批发蔬菜,然后到自由市场去卖,一天下来能卖10多块钱,在当时已经算不错的收入。短短两年,他就挣到了他的“第一桶金”两万元。成了当时了不起的“万元户”的他却“激流勇退”,看准了北京的地理缺点和吃鱼难的现状,转而做起了水产生意。夜里1点,他便到了北京附近的鱼塘进货,早晨回到早市去卖,一露面就被抢光。随后,他在平谷包下了一个鱼塘,干起了水产批发,一年的利润达两万多元。在1988年,这个数目可谓巨资,然而,这时的李国壮却又有了新的想法:吃水产的人10个人中大约只有3个,可是吃肉的人却会占十之八九,于是,善于捕捉商机的他又投向了“肉”生意,在计划经济的年代,他想方设法从肉联厂进肉,并且不收“肉票”卖给群众,从后来的连锁店再到现在的食品公司,并在1998年首推了健康的排酸肉,树立了公司品牌。现在,他的公司为北京市70多家超市和200多家机关团体供货,而他也成功地完成了从“个体户”到成功商人的转变。

思想决定出路

初谈李国壮的经历,总觉得他的生意太顺了,做什么生意都赚钱,然而,当记者问及赚钱的窍门时,他的回答却很意外:不以赚钱为目的。

李国壮最初卖菜的时候,他会细心地将豆角边上的丝提前择好,且不再附加任何费用。在进黄瓜时他会多花本钱进菜园里最好的黄瓜然后却以市场价卖出,按他的说法,他买的是人心,人心有了,生意自然也就好起来。他爱好思考,也善于思考。卖菜的时候瞄到水产,再转行到肉制品。这些都是他思考的结果。

而现在,他又将目光瞄准了快餐业,现在正在选址,包子、饺子等馅类食品是他计划中的主打快餐,有了他的“肉产业”做后盾,快餐店原材料供应充足,他显得很有信心。

用良心做食品

在李国壮的生意经里,“仁”是核心,也正是为仁的心态和做法使他的生意越来越红火。

最初卖菜的细心使他拥有不少的常客,后来做水产他不惜力气,每天到鱼塘帮师傅拉网捕鱼,于是他的鱼都是个大鲜活。

他现在时常告诫下属,食字拆开是一个人字加良字,只有有良心的人才能把食品做好,只有发自内心地热爱顾客,才能把生意做到最好,如果只把赚钱作为目的,生意是做不下去的,“金杯银杯比不上顾客的口碑。”

现在,他事业有成,却仍旧没有忘记为社会付出爱心。在记者采访的时候,任丘的某个学校为他送来了锦旗,表扬他的公司为助教的先进单位,原来他每年冬天都要为故乡的学校捐助一笔款项。他的公司也获得了先进私营企业、守信企业等多种荣誉,而他个人也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在荣誉的背后支撑的是公司的信誉。作为北京头一批个体户,他的生意在诚信、仁义的支持下相信会越来越“壮”,而他的北漂经历似乎在告诉新一代的北漂生意人:“人无信不立”。


(责任编辑:贺慧)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