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1-10-04 10:10 | 来源:中国公益慈善网 2011-09-14 | 查看:1297次
杨志华今年34岁,1996年,杨志华在湖南省怀化市服役。1997年8月中旬,他到哈尔滨市参加抗洪抢险时不幸颅骨受重伤,左眼失明,构成七级残疾。但充满爱心且不富有的他,靠打工挣钱资助别人,甚至连每年的残疾抚恤金都捐了出来。10年来,他资助了21个贫困学生,资助款达25万元。
爱心涌动
列车上年轻母亲的伤心泪,让他迈出一发不可收的捐款步伐。从此,出差办事,旅游途中,都成了他捐资助学的契机
2001年9月,杨志华回部队办事。在湖南湘潭境内的一列火车上,他注意到对面的一位妇女在不停地流泪。经询问,杨志华得知,这位妇女的丈夫因中毒刚刚去世,剩下她和一双儿女,而儿子因家庭贫困上到初中一年级就辍学了。
杨志华决定帮助这位妇女的儿子上学,他到这位妇女家湖南省靖州县铺口乡寨牙村看了看,见到了她的儿子马伟平,临别时留下2100元钱,嘱咐马伟平一定要复学。马伟平照办了,复学后刻苦学习,初中毕业后考上了怀化师范学校,师范毕业后在当地当了教师。为帮助马伟平上学,杨志华每月都给马伟平寄钱,到马伟平师范毕业共资助27360元。马伟平是杨志华资助的第一个学生。
2004年3月5日,杨志华到哈尔滨市出差办事。他在医院检查身体时遇到因为给父亲看病即将辍学的伊春市少年马迎春,他当场将身上的1万元钱留给了马迎春的父母,一再嘱咐这笔钱是用来帮助马迎春上学的。回到林州后,杨志华又于3月19日向马迎春家汇去8000元钱,用于给马迎春的父亲看病。以后,杨志华每隔一两个月就给马迎春汇一次款,直到马迎春大学毕业,共资助了81300元。
杨志华资助的学子不仅仅是这几名。10年来,他共资助了21个贫困学生,资助款有25万元之多。
爱心延续
受助生第一个月工资汇给助学恩人,汇款退回后,被资助人员也开始资助他人。到目前为止,他帮助过的学生就业后,已经资助了69名学生
“杨叔叔,您8万元的资助使我走到了社会的前沿,您为我不知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累。我会沿着您走过的路走下去。”今年8月31日,曾经受过资助的伊春市的马迎春给杨志华发来这样一条信息。
马迎春大学毕业后在南京一家医疗器材厂就业,领到第一个月的3700元工资后就汇给了杨志华。杨志华又把这笔钱退给了马迎春,他打电话说:“我不求你回报,如果你生活能过得去,你也可以资助其他贫困生。”后来,马迎春资助了云南的4名贫困学生。
北京的刘玉莲在艺术学校就业领到第一个月工资后,哭着给杨志华打电话说:“杨叔叔,我爸妈给了我生命,但是是你给了我阳光和爱心,我也要像您一样去帮助别人。”第2个月,她开始资助怀柔区的一个残疾女孩,每月资助200元。第7个月,她又资助了一个失去了父亲的学生,每月资助200元钱。
河北省涉县八五钢厂的李钢也是杨志华资助过的学生,他大学毕业之初虽然每月只能领到940元的工资,但是仍然每月拿出220元资助了一名贫困学生。
到目前为止,他帮助过的学生就业后,已经资助了69名学生。而且数字仍在增多……
爱的付出
上有老,下有小,靠打工挣钱,资助别人,一件褂子穿7年,连每年的残疾抚恤金7000多元都捐了出去,目前,欠下外债8万元
那么,杨志华慷慨捐助他人,钱又是从哪里来的?昨天,记者来到杨志华家。这是一座掩映绿树丛中的农家院,红瓦红砖,上下各3间。一进门,正碰到杨志华正在院子里种菜。进入客厅后,发现家中几乎没有什么摆设,只有两张床和几把凳子。没有电视机,只有一台立式电风扇。但是屋子收拾得却很整洁。
杨志华家乡的村党支部书记原章生说,杨志华退伍后曾经在姚村镇定角村的企业里做工,后来又给别人打工,先后当过搬运工、车工、钳工等,经济收入一般。
杨志华的父亲65岁,身体不好,患脑溢血,刚做完手术,今年5月份,才开始不去打工了,母亲也是60多岁的人了,还在镇上工地打工干活。妻子在林州市一家保险公司从事保险营销业务,还有一个女儿在上学,一家人的生活并不宽裕。
这样的家庭条件,假如他不去资助别人、不捐钱,按道理,他的父母就不用去打工了,也可以安享晚年了。可为了资助贫困学生,杨志华几乎倾其所有,甚至把自己每年的残疾抚恤金7000多元都捐了出去,为了省钱,他们一家人的生活极其俭朴,一件红褂子杨志华穿了7年,现在还欠战友8万元钱。
爱无终点
先后给汶川一学校捐款5万元,下一步准备开展其他爱心活动
杨志华不仅热心助学,还热心于慈善事业。
2008年汶川发生大地震后,震撼的画面,揪心的日子,让杨志华在电视机前数次落泪。他决定行动起来,用爱心抚慰灾区同胞的伤痛,用爱心鼓励他们前行,尤其是那些正在成长中的孩子。
当年6月17日,他通过林州市邮政局直接向汶川县映秀第二中学汇款14150元。2008年8月初向该校直接寄款3.1万余元。2008年9月4日,他通过邮政局向该学校汇去了4000元钱。责任感驱使,爱心如潮涌,他捐了又捐,先后为地震灾区捐款5万元。
在谈到以后的想法时,杨志华袒露心声:他还准备开展这样一个爱心活动:重阳节前出资7000元,为家乡水河村的65位老人发放大米或食用油,让老人吃一顿肉菜大米饭;在贫困地区确定10名至15名贫困学生进行资助;资助林州市临淇镇淇阳城村一个因受伤需要实施手术的初中学生……
编后语:杨志华省吃俭用,甚至拿出抚恤金来助学,用10年的时间谱就一篇人生善曲,我们在感慨赞叹他的同时,也不由为这位执着的草根助学者存有一丝担忧:如此下去,杨志华的助学之路还能走多长?当一名助人者最终因助人而沦为受助者时,受伤的不仅仅是杨志华和他的受助学子,还有千千万万正在公益慈善路上苦苦追寻的人。一方面,我们呼吁理性行善,另一方面,我们也希望社会将关注的目光投向那些行善的“弱势边缘人”。
(责任编辑:肖悦)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