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丹心写芳华——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山丹

发布时间:2008-11-07 08:00 | 来源:中国文明网 | 查看:1740次

一片丹心写芳华

——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山丹

  "山丹"是蒙语,汉语意为"檀香树",每当山风吹来,总有暗香拂面。在夏季的草原上,远远望去,也会见一蓬蓬、一簇簇火红的花朵绽放在原野上,牧人们把它叫做"山丹花"。不论是树是花,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的蒙古族女记者山丹在18年的新闻生涯中,都以对事业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装点着美丽的草原,灿烂着的永恒的荧屏与电波。

  18年中,山丹采写了两万多篇各种体裁的新闻作品。足迹遍布内蒙古11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东起大兴安岭林海,西至阿拉善驼乡,她走遍了内蒙古101个旗县市区。她用手中的笔和话筒记录了内蒙古大地的发展变化,也记录着自己成长的历程。

  全国两会、西部开发万里行、探访"神舟号"飞船的摇篮"东风航天城";参与策划《为了共同的家园》、《世纪之约》等几十个大型直播并撰写解说词。除夕春节值夜班、倒白班,夜深人静的时候编稿子,发排节目。在非典肆虐的日子里第一个勇敢地走进非典病房,并代表全自治区两万多名新闻工作者参加全国巡回报告团。一大批国家和自治区的重点典型报道,都使她的思想日臻成熟,使她的业务逐渐提高。一次次的砺练和亲历事件也让她一次次地感动,被采访的人和事感动。

  最难忘记的是--2003年春天,在内蒙古非典疫情最严重的那段时间里,山丹先后四次进入非典隔离病房采访一线的医护人员和非典患者及家属,与刚刚走出非典病房的护士一起过生日。她哭着采访,含泪完成系列报道《天使行动-在抗击非典的日子里》。

  为了赶写制作这组报道,山丹连续好几个晚上睡在办公室的沙发上。五·一国际劳动节这一天,内蒙古自治区首例SARS患者病愈出院,山丹中午1:00从附属医院采访回来,下午5:30赶制出录音报道,晚上7:30又赶到芳汀花园小区了解呼和浩特市第一位非典病愈患者回家受阻挠的事情。晚上9:30回到台里,以一名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连夜写出内参《有关工作不到位,非典病愈患者回家受阻挠》,及时送呈自治区主要领导。自治区领导非常重视,立即派人解决,并且出台了不准歧视非典患者的规定。一天水米未进的山丹凌晨一点走出电台的大门时,四周寂静,可她心中却充满了激情和干劲,那是一名战士在战场上的激动和兴奋。

  这样的感动还有很多--

  1990年,刚刚毕业的山丹首次撰写《博爱·奉献》专题片的解说词,就获得了在匈牙利举办的红十字会记录片展映优秀奖。当白发苍苍的老会长给她戴上红十字会徽章时,山丹第一次感受到了职责的神圣。

  1992年,国储粮库失火。出现在镜头和话筒前的山丹满脸污垢,头发蓬乱,脚上穿的一只鞋子在救火时不知去向。第一个赶到现场的"记者山丹"的报道获得了当年的新闻一等奖。"不雅"的形象也让大家记住了这个年轻的"拼命三郎"。

  1993年,霍林河凌汛,在飘摇欲坠的小船上坚持做完现场报道。当地群众手牵手站成人桥,让"不怕死"的"小记者"从一个个黑红的肩膀上走过;

  1995年,大雪封山。一丈多高的"雪墙"挡住去路,记录下军民抗击雪暴的故事,采访车已经冻"死"在暴风雪中了,是武警战士用浓烈的酒把"雪人"山丹唤醒,脸上的眼镜冻成了两坨冰疙瘩。

  2000年11月8日,是山丹的生日,也是新中国第一个记者节。那一天,她正奔波在浑善达克沙地腹地。山丹是四十多名男性中唯一的女记者。在寒风和狂沙中,两天行程两千公里。在西拉木沦河的源头,她与克旗旗委书记巴特尔站在一起,巴书记豪迈地用手一指脚下的沙地,充满信心地说:"这片地好啊,二、三年之内就能治好!"山丹在狂风中竟湿润了双眼。在报道《不信绿色换不回》中,她写进了这份豪迈与感动。

  2001年,她到位于额济纳旗境内的巴丹吉林沙漠深处采访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航天将士。白发老将军发出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感慨让她泪流满面。长篇通讯《刺破青天锷未残》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后,基地官兵们给她寄来了亲笔签名的邮票纪念册和神舟飞船模型。从此,山丹有了浓浓的航天情结……

  2002年,她深入内蒙古东部,在与俄罗斯隔河相望的额尔古纳俄罗斯族民族乡采访80高龄的第一代俄罗斯人;在大兴安岭林区采访当年的伐木模范,今天的造林英雄;倾听着《额尔古纳河的诉说》,感悟着《兴安岭的歌唱》,五十多天的采访成就了百集系列报道《在党的阳光下》。

  2003年,山丹采访用生命守护苏尼特草原的全国优秀共产党员额尔敦陶格陶烈士的事迹。系列报道《用生命守护草原》播出时,很多牧民给当地宣传部打电话称赞记者写出了"额旗长"的风范。烈士的妻子专程赶到呼和浩特,把洁白的哈达献给山丹,并复制下作品寄给了远在日本留学的一双儿女留做永远的纪念。

  2004年,山丹与同事采写了长篇通讯《草原孺子牛》。近3200分钟的音响素材、近10万字的文字素材浓缩成长篇录音通讯,详尽展现了牛玉儒的先进事迹。这篇播出后反响强烈的通讯让山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能自拔,仿佛牛玉儒就活在她的心灵里……

  2005年,抗战胜利60周年。山丹带领五名记者穿林海、过草原、跋山涉水,一个月行程一万公里,采访了近百名年逾八旬的抗战老英雄,采写了60多篇报道。采访归来,她把拍摄的500多张珍贵照片和1200多分钟的录音资料都捐给了党史部门。她说,采访的抗战英雄都已年逾古稀,这可是弥足珍贵的史料啊!

  十几年间,山丹还承担着几十场大型直播活动的策划和撰稿。《敬礼!光荣的军旗》、《千里草原唱和谐》、《重走和亲路·昭君故里行》、《走进东部》、《为春天歌唱》、《半个世纪的辉煌》、《激情的乐章》等大型直播、异地直播活动和特别节目都彰显了山丹扎实的文字功底和组织策划大型活动的能力,而这一切都源自她对新闻事业的热爱和十几年深入基层采访积累的经验。

  18年来,山丹获得了近80项各类奖项,仅从1997年到现在,就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30多项。她先后获得自治区"三八红旗手"、第六届"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等称号,因在抗击非典战役中表现突出,山丹被中宣部、中国记协授予"全国抗击非典先进记者"称号,被中组部授予"全国抗击非典优秀共产党员"称号,成为内蒙古两万多名新闻工作者中唯一受表彰的记者。2005年被自治区广电局评为"优秀人才",2006年,被自治区直属机关工委评为"先进工作者"。她的作品连续八年获得自治区特等奖、一等奖和国家级一等奖、三等奖。

  (责任编辑:曾永红)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