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点”品质——杜涌涛

发布时间:2008-11-07 08:00 | 来源:中国文明网 | 查看:2003次

  2004年6月,业界享有盛誉的中国青年报"冰点"栏目,由原先一个版扩为4个版,更名《冰点周刊》。这个创办近10年的老品牌由此焕发了新颜。然而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甫一问世,报社的每月读者调查显示,在《冰点周刊》4个版中,无论是最受读者喜欢还是阅读率最高的版面,并非赫赫有名的冰点特稿版,而是新生的冰点人物版。两个月后,冰点人物版一路上扬,阅读率不仅稳居冰点周刊之首,同时也跃居至报纸各个版面之首。而主持冰点人物版的,正是时任《冰点周刊》副主编的杜涌涛。

  这一纪录,一直保持至2006年1月《冰点周刊》停刊为止。

  而同年3月,承担《冰点周刊》复刊重任,支撑和延续冰点品牌的,也正是杜涌涛。

  无论从停刊前主持人物版,还是到复刊后统领整个周刊,杜涌涛都表现出一名优秀编辑应有的水准、情怀、操守和品格。

  身为一个团队的负责人和特稿版编辑,杜涌涛的心血虽不见诸每篇报道的署名,但版面就是他的作品。杜涌涛将他的编辑理念和思路一以贯之。

  如果用一个词汇概括杜涌涛的职业特质,"美文编辑"或可概括一二。他一直试图打破"新闻只有一天的生命"的定律,孜孜以求的是,即使当新闻变成旧闻,其认识价值和文本价值历久依然弥新。

  他追求新闻的文本价值,注重文本的美感和精致,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不重视新闻的认识价值。他对宏观富有洞察力,紧扣时代脉搏。在他主持下,《冰点周刊》自始至终在寻找我们这个时代一个又一个经典意象,一经找到,便即放大,为读者提供形象的解读。他注重新闻的思想性,但不断强调这种思想性应该是理性的、温和的和建设性的。

  事实上,早在1986~1996年,杜涌涛任中国青年报社驻内蒙古记者时,便在这一方面多有探索。他于1988年发表的深度系列报道《卓资现象》(7篇),曾在国内引起巨大反响,引来国家有关部委及全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6000多人到卓资县取经。1989年他与人合作的《私营经济在中国》(9篇),被称为国内新闻媒体首次系统探索私营经济复兴、发展、困扰的研究性报道,引起国内理论界的高度重视。

  1996~1998年初,杜涌涛在人民日报社驻河北记者站工作期间,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加强。

  然而他与众多新闻工作者不同的是,他早早摒弃了宏大叙事的新闻模式。在他的职业追求中,他尊重思想,但只钟情于"有表情的思想";他喜欢重大新闻题材,但格外强调重大新闻也要从细处入手;他坚持严肃,但严肃要与讲求趣味结合起来。他的口头禅是故事、故事、故事,细节、细节、细节。

  因而在文本上,他早早做出了自己的探索和创新。1989年,他采写的4篇青年科学家人物报道,便以不同的叙事模式,极大地改变了中国青年报人物报道的风格和走向。其中,《牛立文:年纪轻轻,头衔不轻》一篇,荣获中国科学院首届科星新闻一等奖。

  1998年,杜涌涛重返中国青年报,由他组织、策划、编辑的《两会特刊》、《触摸50年》(21篇),以及党的十六大召开前夕的深度系列报道《巨变无声》(14篇),同样将这种探索和创新贯穿其中。他指导记者从具体可感的点滴、捕捉能照见太阳光辉的那"一滴水",以举重若轻的报道技法,深刻地展示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和改革开放后的巨大变化。后两组报道至今被业内引为成就性报道的典范。

  这些职业积累,使杜涌涛在加盟《冰点周刊》后,业务得到突然释放和升华。也使他有足够的准备和自信,担当起了《冰点周刊》的复刊重任。

  复刊后的《冰点周刊》,在不越雷池的前提下,继续拓宽了报道面和报道样式。由他策划编辑的《火车惊魂记》,尝试以细节还原现场的方式制作出一部"新闻大片",一度为兄弟媒体竞相借鉴与仿效。

  同时,在特稿写作领域,"冰点"也做出了备受业界关注的探索和尝试。2006年,由杜涌涛策划编辑的《那些变成石头的肺》获得首都青年编辑记者协会颁发的"青年新闻奖"年度最佳特稿;由他策划编辑的《火车惊魂记》获得该奖最佳特稿提名,并荣获中国青年报社长总编辑奖;他策划编辑的《无声的世界杯》被《南方周末》评为年度致敬最佳特稿。

  然而要使每篇报道都能秉承他的新闻理念,使这种报道样式和叙事风格固化下来,却并非易事。为此,从当初主持冰点人物版到今天主持冰点特稿版,杜涌涛时常耐下心来帮记者改稿。许多时候改稿甚至比他亲自写作同样篇幅的稿子更费时。曾有一位老记者,见到她的见报稿时,不由"吓出一身冷汗",原来那篇稿子完全由杜涌涛重写了一遍。这种事他经常做,他是真正肯为他人做嫁衣裳的编辑。他常常挂于嘴边告诫年轻编辑时说的话是:"教记者稿子怎么写,说了不一定管用,只有帮他们改写,让他们从中体会。"

  之所以如此,除去他患有"文字洁癖"外,还因为他一心一意希望守住"冰点"的品质。他说:"做新闻的人每一点用心,读者都能看的出来。"身为一名编辑,对他而言,没有什么比看到一篇好稿子更赏心悦目的事了。

  而坚守品质,对于复刊后的"冰点"意义尤其重大。为此,他时常夜不成寐,真正做到了"殚精竭虑,全力以赴"。

  杜涌涛以其优秀的职业水准、令人敬佩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在复刊后的最短时间内,迅速凝聚起一支富有朝气的"冰点"新团队,从而将"冰点"的价值与理想、探索与责任,一以贯之地延续了下来。

  相对于网络年代日益"工业化"和"流水线"式的新闻制作,杜涌涛带领冰点团队,依旧兢兢业业,致力于打造一个置身于喧嚣浮躁之外的"新闻手工作坊",对新闻作品精打细磨,追求独特与精致,始终坚守品质。不敢倦怠,不敢敷衍,对新闻始终怀有最初的那份敬意。

  有鉴于此,2006年底,杜涌涛被评为中国青年报社首届最佳编辑奖(1名)。授奖词称他为"中国青年报职业新闻人新一代的代表人物之一"。2007年底,由他主持的冰点特稿版荣获年度最有影响力版面奖。近日,他被确定为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

  (责任编辑:曾永红)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