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8-11-07 08:00 | 来源:中国文明网 | 查看:3301次
陈国望,1969年生于河北沧州,先后任天津有线电视台记者;西藏昌都电视台记者、新闻部主任;天津电视台《都市报道60分》记者组长、栏目制片人。
作为一名新闻记者,陈国望以强烈的使命感深入新闻最前线。从海拔5000米以上的可可西里无人区到接近于原始状态的西藏偏远农牧区,从黑心商贩造假窝点到居民十年拿不到房产证问题的背后,他一直坚信,好的新闻在别人没去过的地方。
他的作品曾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天津市新闻奖一、二、三等奖二十余个,西藏自治区好新闻二、三等奖十余个,荣获"天津市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和第五届"天津青年五四奖章"。
关注生存环境 三赴可可西里
滦河告急,天津紧急从千里之外的黄河调水;黄河告急,从更远的长江调水的南水北调工程开始实施;市民的环保热情空前高涨。一名天津环保志愿者谋求加入"野牦牛队",陈国望把视角转向了长江黄河源头的可可西里无人区
2000年1月,海拔五千多米的荒原,寒冷刺骨,从嘴中呼出的气息瞬间就在胡子上结成了冰。寒夜来临,气温低至零下40度,陈国望同"野牦牛队"成员睡在临时搭建的帐篷里。他搂紧摄像机,用自己的体温来保护他的伙伴,以保证摄像机能在超低温下随时出击。
大年三十夜里两点,"野牦牛队"遭遇7名偷猎分子。当子弹划破夜空袭来时,陈国望扛着摄像机,紧随队员冲向盗猎者。为了拍摄方便,他迅速脱下手套,及时生动地记录下惊心动魄的场面。这是电视记者首次现场拍摄到"野牦牛队"抓获盗猎分子的画面。围剿行动结束了,他的手却和摄像机冻在了一起。
新闻在天津连续播出后,观众被震撼了。他们看到了生与死,看到了正义与邪恶的较量。
当年5月,陈国望在台领导支持下,组织了 "环保西部行"大型采访活动,跨越北京、河北、内蒙古、宁夏、甘肃,终点是青海可可西里。活动历时一个月,行程上万公里,一路进行环保报道和宣传,最终将天津百姓所捐30万钱物交给"野牦牛队"。陈国望是活动的组织策划者和负责人。
再赴可可西里采访,他拍摄记录下草场沙化、冰川消退等大量第一手资料。在随同野牦牛队巡山的20多天时间里,陈国望意外的地发现长江北源楚玛尔河竟然在丰水期出现断流,大量河鱼困死在河床上。陈国望敏锐地意识到它巨大的新闻价值,长江北源断流的背后,是动物遭猎杀,草场沙化,冰川退缩引发的一系列生态危机。他以最快的速度制作出新闻短消息《长江源头楚玛尔河断流》。画面中,一条鱼儿凄惨地干死在河床上,它大张嘴巴,似在问苍天:谁在破坏我们赖以生存的生命之源?
这是新闻记者首次报道长江断流。仅仅一分三十秒的短消息在天津台和中央台播出后引起强烈反响,被北青报等数十家媒体和网站转发,引发了百姓对于长江源区的更多关注,也促进了政府有关部门出台保护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头生态的措施。由于《长江源头楚玛尔河断流》的影响力及蕴涵的新闻价值,这条新闻被评为第十一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援藏三载 拓展昌都电视事业
2001年5月,天津选派第三批援藏干部。刚刚结婚还不到一个月的陈国望主动请缨,被安排到西藏昌都地区电视台任记者。
昌都地处藏东横断山脉腹地,广电事业非常落后,每周只有三次的新闻播出,全地区11个县大都看不到昌都台的节目,新闻节目要在有航班时才能送到拉萨播出。
第一次外出采访,他和一名藏族同事到一个不通电、不通路的牧区采访。不巧,藏族同事胃病发作,陈国望毅然自己扛着二十多公斤的摄像机和三脚架爬了三个多小时,上到了海拔五千多米的山顶。由于缺氧和过度疲劳,他晕倒在拍摄现场。被救醒后,他不顾牧民们的劝阻,坚持完成了一天的采访。藏族同事都说天津来的记者真是好样的。片子被当成了业务观摩片,昌都旅游局原本要去内地花巨资制作当地的旅游片也决定由他完成。昌都广电局专门发函感谢天津电视台派出了好干部。由于他的出色表现,在援藏仅仅4个月后,就被破格提拔为昌都台新闻部主任。
陈国望还手把手地帮助藏族同事提高业务技能。像一粒火种,陈国望用他的工作激情影响感染着身边的同事。2002年,《昌都新闻》由隔日播出改为日播,还陆续开办了两档周播专题栏目,节目制作水平明显提高。
2003年初,进藏一年多的陈国望被任命为昌都电视台台长,连续两次提拔,这在全国第三批数百名援藏干部中是绝无仅有的。
2002至2003年,昌都台在西藏自治区电视新闻综合评比中获得第一名。援藏3年,陈国望到过昌都所有11个县和许多偏远农牧区采访,作品《昌庆街》系列报道和《藏东吉塘镇走上富裕路》等获得西藏自治区好新闻奖,他个人被地区评为先进新闻工作者。
作为一个复合型记者,陈国望善于接受和学习各方面知识。他在2003年底仅用20多万元就实现了《昌都新闻》在11个县的同步播出,随后又实现了昌都台新闻到西藏台的远程传输,结束了靠航班或汽车捎磁带的历史。这两项突破不仅对昌都,而且对于全西藏的电视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自治区党委宣传部长苟天林给予高度评价,把它称为西藏广电历史的一个重要突破并在全自治区推广。
援藏三年,陈国望硕果累累,被西藏和天津两地评为优秀援藏干部。
牢记社会责任 再创品牌栏目
援藏归来,组织上安排他到局机关任处级干部,但他深爱记者职业,主动要求到采访一线工作。
他先后担任编辑组长和记者组长,在新的岗位上,他和同事打造出了一档每天直播一小时的新闻栏目《都市报道60分》。
作为新闻一线的带头人,陈国望坚决反对电视领域出现的浮躁现象和新闻节目的娱乐化、低俗化倾向。他认为,最打动人的新闻一定出在百姓中间。他采制的大型系列报道"百姓纪事"推出了许多令人动容的普通百姓。如舍肝救子的慈母唐丁香;靠卖盒饭为生收养被遗弃残疾婴儿的王慧芳大姐;边卖羊肉串边在舞台说相声的刘春慧;二十年来用蹬三轮车挣来的钱义务支教的"支教老人"白芳礼("感动中国"候选人)等等。针对以烧纸等落后风俗祭奠亲人的现象,他策划发起了"都市文明、集体共祭"活动,倡导以鲜花蜡烛和共同聆听追思词的方式替代烧纸放鞭炮,而不是简单的批评,活动受到市民认可,参与市民逐年增多,2008年参与人数超过万人。
"民生新闻"常常被批评者称为"鸡零狗碎新闻"或者"灾难事故新闻"。为此,陈国望和同事们以发放观众调查问卷、请教专家进行专门研讨等多种形式开药方、找对策。《都市报道60分》形成了批评性报道重在推动问题解决,事故报道重在揭示原因引以为戒,纠纷报道必须让双方说话等处理原则,新闻质量不断提升。
例如,经过连续多日蹲点拍摄的揭露性报道《果冻虾》揭示了黑心商贩将普通对虾进行"美容""增肥"的全过程,提供了鉴别方法,使这种手段在天津市场绝迹。另外,《工程土洒漏相关部门治理不力》、《小区物业撤出之后》等报道都引起强烈社会反响,职能部门积极跟进解决。
2007年以来,陈国望和同事们又创新新闻表现手法,开辟了明星参与、倡导公益的"都市爱心行";以市民亲身体验代替成就报道的"市民工业游";记者体验各行各业艰辛的"今日我当班"等,这几个品牌子栏目都受到了观众的欢迎。
现在,《都市报道60分》栏目在天津家喻户晓,栏目收视率高达15%,在天津地区能看到的电视新闻类节目中排名第一,成为国内知名的电视新闻栏目。
作为一名记者,陈国望始终怀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以范长江的名言作为座右铭,"一个记者,如果能为一个伟大的理想而工作,那是很值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
(责任编辑:曾永红)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