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1-05-11 07:06 | 来源:光明网 2011-04-19 05:00:03 | 查看:3888次
范显良心怀广阔的世界。本报记者 赵洪波摄
4月的阳光从玻璃窗照射进来,给黑色的键盘,也给键盘上的那双手镀上一层金色:已经萎缩的十指向内紧抠,唯一有感觉的左手无名指关节抖动着找到键位,还需要右手助力压紧,才能在屏幕上有所显示。而这些动作,是靠一只小椅子支撑脊背,才能直起身子完成的。
已经高位截瘫21年的范显良,就是在这样的木板床上,一天接一天地寻找自己需要的资讯、数据和编程,满怀信心设计他的“全国中小学免费答疑网”。
“你们过来时看到油菜花了吧,山里没有污染,花特别香,再过一段,槐花也开了,那种花还能吃呢。”
他用这样的话打招呼时,脸上的笑意和阳光一样自然。
我们的担心顿时释然。
在爱与被爱中生活
他是村里人的骄傲。
1987年,19岁的他成为河南信阳罗山县高店乡范湾村的第一位大学生,考取了郑州大学计算机系。即便在今天看来,那也是一段可以想象的大好前程。
但是,四年后,当拿到郑州大学的毕业证时,他已经坐到了轮椅上,心境早已不是刚接到通知书时那般。
只是一个偶然,生活就这样猝不及防地被撕成两半——轰然坠地,从一个活蹦乱跳的人变成一个无法走动、处处需要帮助的人。
高位截瘫,一个从未想过的词语突然抛给了他。那一幕,是母亲陈提珍难以平复的心痛。
大三那年的腊月二十八,本是欢欢喜喜的日子。邻居罗有珍大娘家房子上的瓦片松动了,出现漏洞滴水。范显良热心,顺着自家的猪圈爬上房顶,把瓦片排放整齐。当探身要把刮到房顶的树枝折断时,他从房顶上摔了下来。
隔着厨房的门,母亲看着他的头朝向地面。她可以立马跑过去,伸出手接住他。但没能,院墙挡住了,她无法迈过去,亲眼看着爱子重重地掉在地上,不能动弹。
“只是举手之劳,就像有人拉车上坡,你顺便推了一把。”他淡淡地说着,好似不记得曾经发生过什么。
但全村的乡亲迄今都在念叨这个孩子的“好”,小学时,他把自己仅有的一双棉袜送给更小的同学,自己冻肿了双脚;高考复习关键时期,他每天跑五六里路,帮一位同学补习功课;村里几位五保户老人,他隔三差五去看望……(下转4版)
得知他摔伤的消息,乡亲们一次次来到范家,大家自发捐赠230元钱、800斤大米。
消息传到郑州大学,一封“献爱心、救同学”的倡议书让广大师生流泪。郑州大学领导携捐款和专款到医院探望。信阳地委、行署罗山县委的领导,也多次到医院去看望,还为他指派了得力的医务人员。河南省教委领导闻讯后,立即指派一名副主任率领由省教委、河南医学院有关专家组成的医疗小组赶赴信阳,为他会诊、提出最佳治疗方案。病情稍微稳定,又立即将他送往北京301医院。
“优秀共青团员”、“无私奉献,舍己为民的优秀大学生”、“郑州十佳青年”……他被人们当作“英雄”,并按本科毕业生派遣到信阳地区,安排到民政福利单位--罗山县残疾人联合会工作。
“1600元固定工资,还有400元护理费,这么多年来每月都按时汇给孩儿,过年还送来米面食油,政府让我们这个家啥时候都有指望啊!”他的65岁母亲一脸感激。
“干妞。”母亲这样称呼他的女友同学,那是一种难以说得清的滋味。
是女友?以今天来看,大概还称不上。高中毕业之后,通信维持着联系,相见也仅有可数的两次。
“你的父母咱俩一起照顾。”想来,他这句话让善良的女同学感动一辈子,结果反倒是她和他母亲一道照顾起残疾的自己。
没有约定,女同学陪护了将近一年。他没忍心再让女同学这样。到北京看病的时候,他躲了起来。
青春早已成为过往。女同学成家了,有了自己的孩子,但她还会时常来看他,打电话给他,会给他母亲带来一包包药,甚至一家3口骑着摩托来到这个小院。
日渐苍老的母亲,已不再像四五十岁那样一下子就可以抱起他,但母亲依然是有力的,可以背着他,慢慢挪到轮椅上。掸去鞋子上的灰尘后帮他穿好,放在踏板上,推他来到院子里。
她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他愿意干啥就干啥,只要高兴。”
寻常的农家院子。老母鸡咯咯哒地欢叫不停。燕子、鸽子兀自飞过。两只小猫跃然跳起。水牛吭吭吃着干草。小黑狗貌似凶狠地发威。两岁的侄子小志浩哼哼叽叽地说着,邻居无拘无束地走进敞开的院门……
范显良就静静地坐在太阳下,让阳光洒遍全身。
他与母亲、继父生活在一起。
继父徐银来来到这个家已经快30年了,照顾着他兄弟姊妹5个一个个长大成人,其中3个还上了大学。
在记者采访的时间里,70岁的继父还在不停地劳作。打扫庭院、到田里干活、在家里闷秧——先把草铺在下平,再从池塘里挖出一些淤泥盖在草上。“把水稻种闷上,发芽了再栽到田里,成秧了再插到水田,长大了就是水稻。”
所有的家当,最值钱的大概就是老水牛了。继父说,“买牛花了5000多元,其实都可以买个拖拉机了。但是我老了,骑不动了,牛还帮着可以耕田,以后生了小牛还能卖钱。就可以给显良买个空调了。”
家庭的温情,同学的情谊,社会的关注,这么多年,他一直生活在爱和被爱之中。
清新的油漆味,雪白的墙壁,在他家采访,看到屋内显然刚刚整修过。
“是信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张春香送来的慰问金让改善环境的。”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段发广说。这些年,人们一直惦记着这位英雄。
21年前,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董广安教授曾参与报道他的事迹。今年4月份,董教授把自己被评上“河南省优秀专家”所获得的1万元奖金留给了他。
静坐、沉思是另一种状态。他说,春天是属于他的季节。
在网络世界里生活
时间可以抚平一切。没有无谓的遥想,没有慨叹的回忆,过好每一天就好。
积极治疗,积极生活。“我现在的状态,恢复得很不错。”他可以翻身,可以自己支撑着稍稍起身,这又何尝不是一种自由。
生活,就是一种精神气。重度残疾的他选择了一个新的生活方式:在网络上生活。
早在郑州大学读书的时候,他曾到学校对面的商店里看过电脑的价格。“标价两万多!”这是一个让他咋舌的数字,他也就想想,算了吧。
因此,当郑州大学送来一台梦寐以求的电脑时,自然是意想不到的惊喜,尽管那台电脑已有些落伍。
从此,生活有了方向,电脑成了他离不开的“伙伴”,网络成了他的新家园。
他将自己大学里学习的计算机专业重新拾了起来,从dos1.0到dos6.2,从windows95到windows7,从试着练习打字到程序设计,从网页制作到网站建设。
建网站的初衷是为了帮助陕西渭南一个网友。“他在QQ群里说,一直想建一个免费答疑网,动员老师在网上免费为全国的中学生和小学生解答学习上的各种疑问。我看挺好,就答应了。”
在他看来,尽管全国这种答疑类网站不少,却大多需要收费,且价格不菲。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在聊天小组里,我们经常给小朋友讲解题目,但是很多数学符号难以直观地写出来,用网站比较方便。”
一次聊天的允诺,成了他生活的重心。
没有团队的合作,没有网络美工的功底,他就先利用自己的技术尝试着为网站做一个框架。能利用的时间都花在了这件事上,相关的网页和论坛被浏览了个遍。四个月的时间,网站终于初具雏形。
生活好像一直在同他开玩笑。今年4月初,电脑突然出了故障,彻底“崩盘”!所有的努力都白费了!“没办法言说的挫败感。”他说,“许多重要的内容丢掉了,就像是自己养了多年的孩子突然丢了一样的心情。”
平静了一段,他从并不宽裕的生活费中挤出钱来买了一个配置不高的电脑,又开始学习最新的电脑知识和编程技术,继续制作这个网站。
“人活着要干活,干了才可以活。”他说,这是母亲常说的话。一点点地去做些事,一点点激发活下去的兴致和幸福感。
“哗啦”一声,一麻袋的旧书、旧相册、电脑报、荣誉证书全倒在地上。乘着空隙,范显良的母亲在整理旧书报,在一堆旧书里,记者发现了一本聘书—— “兹聘任范显良为罗山城西镇小学校外辅导员”。
“你喜欢孩子吗?在孩子中有好朋友吗?你会给他们上课吗?”
“我有不少小朋友,他们经常到我这里来。很多小孩开始是为了玩游戏,成了朋友后,我就开始‘劝学’。”说到这里,他很满足。作为罗山城西镇小学校外辅导员,他总是鼓励小朋友们有自信,也要知道天外有天,强中还有强中手。
就这样,他“每天都好像挺紧张的,时间不够用”。
“人总要做点有意义的事。” 他说,身体怎样,工作怎样,生活怎样,似乎并不是最重要的。有目标,才有意义。
而现在,最重要的目标,最有意义的事就是建成“全国中小学免费答疑网”。
令他感动的是,郑州市一家电脑公司派了一名高工来做志愿者,帮他修复“崩盘”的电脑。“他们的技术好,网站建设会越来越快。”
县委宣传部长也带来一个好消息:“全国中小学免费答疑网”终于有了自己的域名(www.fxl.org)。
他掏出手机,艰难地记录着自己的域名,脸上露出一丝笑意:“现在还没有分配流量,相信会很快,有了域名,就能和学生见面了。”
他望了望窗外,春日里的阳光越发温润和煦。
本报记者 刘先琴 靳晓燕 姚晓丹
(责任编辑:吴雄)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