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能战斗"的痴心报人——记科技日报高级记者刘亚东

发布时间:2008-11-07 08:00 | 来源:中国文明网 | 查看:5514次

"特别能战斗"的痴心报人

——记科技日报高级记者刘亚东

  他是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的高才生,但他8年苦读并以优异成绩拿到工学学士和硕士学位后,没有去当工程师;

  他又是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的佼佼者,但他3年求索并以开创性的研究成果通过法学博士论文答辩后,也没有涉足国际政治;

  他最终选择的是科技新闻。清华和北大,这两所中国最具知名度的高等学府,分别给予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优质养份,加之5年常驻美国练就的娴熟自如的英语,构成他从事科技新闻工作的综合优势。

  1992年,刘亚东来到科技日报。16年辛勤耕作,16年风雨兼程。在记者岗位上,他是冲锋陷阵的突击战士;在编辑岗位上,他是匠心独具的幕后英雄。

  他采写的作品两次荣获中国国际新闻奖二等奖,两次荣获科技好新闻奖。他编辑的作品最近5年里拿到了4项中国新闻奖。他策划和组织了一系列重大事件和活动的新闻报道,显著提升了科技日报的影响力。

  2007年,刘亚东被新闻出版总署评为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

  在国外当记者,他心系故土

  到科技日报国际部从事新闻工作伊始,刘亚东的热情和能力便爆发式地释放出来。他在科技日报发表的第一篇文章,也是他平生首件新闻作品--《政治家科技化--1992年美国总统大选新动向》,就被评为报社季度好新闻。第一个月,他的发稿量便居报社之首;第二个月更以9倍于定额的发稿量创报社最高纪录。

  1993年9月,刘亚东随北京申办城市代表团赴摩纳哥蒙特卡洛,报道2000年奥运会的申办活动。在蒙特卡洛短短9天里,他总共发稿并见报27篇,共45000字,平均每天5000字,并且多篇获奖。科技日报社特别给予他通报表扬,将其工作表现誉为"特别能战斗精神"。不久,刘亚东被破格评为主任记者。

  1994年,刘亚东被派往美国,任科技日报驻联合国暨纽约首席记者。在美国工作5年里,他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去捕捉新闻,总共发表100余万字的作品。在刘亚东看来,报道国外新闻的着眼点应该是为中国的建设和发展服务。

  《杨振宁纵论科技精英下海》是一篇人物专访。长期以来,知识分子经商在国内是一个颇有争议的话题。刘亚东驱车3个多小时前往纽约大学石溪分校,采访了对此问题有独到见解的杨振宁博士。精心设计的采访以及条理清晰的论述,使这篇报道荣获1996年中国国际新闻奖二等奖。

  美国南卡罗来纳州的查尔斯顿海军基地关闭之后,当地经济和社会很快摆脱负面影响,走上健康发展轨道。刘亚东感到,这对中国国企改革、下岗工人再就业等很有借鉴意义。于是,他飞抵查尔斯顿,对当地政府官员、企业界人士以及普通工人进行了深入采访。通讯《查尔斯顿海军基地关闭之后》刊出后,读者反应热烈。辽宁和贵州的两家国企还多次打越洋电话,向他索取相关资料。

  考察美国犹他州科技与经济发展时,刘亚东紧盯那些可资中国学习和利用的素材。通讯《就是这个地方--犹他州高科技工业重镇纪行》见报后,国内某单位对文中报道的一位化学工业专家产生浓厚兴趣,并通过刘亚东邀请他来中国进行了内容充实的学术交流,大大促进了国内相关领域的技术进步。

  美国IBM超级计算机"深蓝"战胜俄罗斯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罗夫,是1997年具有重大影响的科技新闻事件。历时9天的纽约"人机大战"期间,刘亚东查阅资料,深入现场,跟踪采访,撰写了大量报道,及时、充分地把这一重大事件的发展报道给国内读者。其中,题为《为人类智慧喝彩》的评论荣获1998年中国国际新闻奖二等奖。

  刘亚东是科技记者,但他的报道不囿于科技。5年里,其足迹遍及美国48个州,对当地经济、教育、社会以及风土人情进行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大量报道。《安理会拾趣》、《明尼苏达农家采风》、《<飘>之故乡亚特兰大见闻》、《美国人的友善观》、《打赢洋官司》、《美国高速公路上的超速驾驶趣话》、《纽约地铁漫笔》、《公共厕所话文明》、《伟哥风靡美国》、《时报广场除夕之夜》……这些广受读者欢迎与好评的作品,记录了刘亚东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在异国他乡的成长历程。

  2000年,38岁的刘亚东被评为高级记者。

  在国内跑新闻,他志存高远

  1999年,刘亚东刚刚结束驻外记者生活,便一头扎进中国西部地区进行采访。工作和生活条件的强烈反差丝毫没有衰减他的激情和效率。他赶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召开前夕,于8月3日发表了长篇通讯《西部龙珠--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新纪实》,全面、深刻地揭示了西安高新区依靠体制和机制创新迅速崛起的实质和内涵。西安市委副书记崔林涛特将此文呈报朱镕基总理。不久,朱总理视察了西安高新区并肯定其成绩。

  242家开发型科研院所1999年7月1日转制后,人们开始更加关注这样的问题:社会公益性科研院所怎么办? 8月初,刘亚东在银川采访时,意外发现了宁夏水利科学研究所这个典型。他在《大漠深处有绿洲--公益性科研院所体制改革调查之一》的报道中明确提出:"宁夏水科所的实践具有这样的启示意义:公益性科研机构应该而且能够经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洗礼。"该文8月19日在科技日报发表后,引起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的高度重视。李岚清随即指示人民日报和中央电视台予以充分报道。

  多年来,科技日报那些最光荣往往也是最艰巨的采访活动中,几乎都有刘亚东的身影。《走向新时代--国庆阅兵群众游行大写真》,《牵你的手,澳门你好--喜迎澳门回归天安门广场即景》,《总书记的科技情结--江泽民同志关怀汉字激光照排纪实》,《海纳百川 播种未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现在进行时》,《三峡工程自主创新的新闻调查》,《为了共和国的今天和明天--重温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关于科技和创新的论述》……刘亚东关于这些重大题材的新闻报道都在科技界引起强烈反响,受到中央领导同志和读者好评。这些作品同时也见证了他思想理论水平的不断跃升以及采访写作技巧的日臻成熟。

  好记者不一定能当好编辑,但好编辑却一定始于好记者。以丰富多彩的记者生活为基础,刘亚东的编辑工作同样也拿出了亮丽的成绩单。作为一名报人,他表现出很强的策划和组织能力,并能以敏锐的新闻嗅觉抓住那些几乎擦肩而过的报道线索。他还善于从"垃圾"中掏宝,创造了许多化腐朽为神奇的佳话。他尤其喜欢在标题中巧用流行词汇和百姓语言,常以画龙点睛之笔赋予一则报道新的生命。

  刚刚入选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的刘亚东说:"这个称谓太大了。我每天都觉得,脚下的新闻之路才刚刚开始。"
(责任编辑:曾永红)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