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0-16 23:33 | 来源:新华网 2024 10/03 08:52:30 | 查看:4271次
9月26日,“国社之镜·世纪光影”新华社新闻摄影展在国家金融信息大厦开展。
本次展览精选新华社中国照片档案馆珍藏历史经典照片,不少珍贵资料为首次披露。展览包含浴血新生、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时空巨变、富民厚生等多个篇章,从百姓视角出发,以视觉逻辑为线索,全景展现新中国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的伟大成就和深刻变革。
从9月26日开始,我们把“国社之镜·世纪光影”新华社新闻摄影展的所有照片“搬到”这里,呈现给大家。今天展示的是这个展览中的“时空巨变”(下篇),共20张照片。
今日之中国,江山壮丽,人民豪迈,前程远大。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亿万中华儿女正奋力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
新华社自诞生之日起,便担负起用镜头记录时代风云的重任。方寸乾坤,瞬间永恒。一代代新华社摄影记者用光与影定格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程。
时间,冲洗出历史的底片。新华社精选中国照片档案馆珍藏的经典照片,从百姓生活变迁的视角,全景展现伟大祖国75年来特别是新时代以来的伟大成就和深刻变革。
与影像对话,与历史相遇。驻足凝望一幅幅照片,我们清晰可见——
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的初心与梦想,
中国人民最真挚深切的向往与追求。
天涯变咫尺,万里架通途。
75年来,从“用脚丈量”到日行千里,从“见字如面”到万物互联,日新月异的基础设施,改写了神州大地的时空格局,让中国与世界更紧密相连。
2017年3月30日,西藏墨脱公路上空云雾缭绕。2013年,墨脱公路正式通车,实现我国“县县通公路”。新华社记者 普布扎西 摄
点评 奔腾溪水和曲折公路构成的活跃线条向高山深处远端伸展,山顶白云烘托环境气氛,艰险中自带万丈豪情。
2017年4月6日,一名小朋友在江苏南京一商场的“二维码隧道”内玩耍。新华社发(苏阳 摄)
点评 网状环境在点题的同时,形成有规律的几何图案,放射形线条向画面深处汇聚,表情甜美的人物被线条框住,有趣又可爱。
2017年12月25日,晚霞映衬下的山东青岛胶州湾跨海大桥如“长虹卧波”。新华社发(王海滨 摄)
点评 云霞柔和协调的色彩衬托轻雾中桥梁流畅的线条,展现浪漫沉静之美。
2018年8月9日,北盘江大桥跨越云南和贵州交界的大峡谷,大桥上空云雾缭绕。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点评 山间云雾迷蒙,营造画面活跃气息的同时,简化了背景, 使主体更加突出。
2018年10月7日,复兴号高铁列车驶过北京永定门。新华社记者 邢广利 摄
点评 背景环境交代充分,黄昏时分的良好照明条件使画面层次丰富。
2019年3月23日,贵州思剑高速公路剑河县岑松镇段景色如画。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点评 虚化的鲜花前景增添色彩,丰富画面层次,大桥沿对角线蜿蜒,化静为动。
2019年6月14日拍摄的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航站楼。 新华社记者 才扬 摄
点评 航拍视角宏阔壮观,巨大建筑呈现对称性,线条彰显力量。
2020年1月7日,在西安火车站改扩建工程新丰至窑村段施工现场,中铁七局铁路建设者进行铁道线路接触网施工。新华社记者 刘潇 摄
点评 烟花衬托主体人物,造型灵动,情绪欢快。
2020年1月29日,一架中国邮政航空货机降落在武汉天河机场。新华社记者 熊琦 摄
点评 被摄主体远近交叠,拉伸视觉空间,丰富画面层次。
2020年4月20日,在位于江苏的中国镇江醋文化博物馆,工作人员通过直播平台向观众讲解制醋工艺。 新华社发(封疆江 摄)
点评 俯视角度充分展现环境,焦点人物突出,现场感强。
2020年5月21日,在海拔6500米的珠峰前进营地,中国移动工作人员调试5G基站。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点评 背景环境交代清晰,色彩鲜明的主体人物从白色环境中突出出来,其各异的身姿很有代入感。
2020年9月12日拍摄的港珠澳大桥。新华社记者 陈晔华 摄
点评 全景式拍摄的照片平衡稳定,划过画面的弧线又增加照片动感,海天之际浓云奔腾,衬托主体的大气磅礴。
2021年1月7日,观众穿过深圳华强北博物馆以集成电路为图案的时光廊道。 新华社记者 梁旭 摄
点评 集成电路板图案展现忙而不乱的复杂秩序,画面镜像拓宽了视觉空间,对称而有张力。
2021年4月11日,在5633次列车上,乘客带着的小猪从袋子里爬了出来。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 摄
点评 两排座椅使作为视觉中心的典型人物形象聚焦,生动有趣的事件,洋溢人间烟火气。
2022年6月,连接珠江口东西两岸深圳市和中山市的深中通道正在建设中。新华社发(黄春华 摄)
点评 华灯初上,天色尚明,良好光比令画面细节丰富,色彩均匀。蜿蜒进入照片深处的曲线连接远近景物,优美而平衡。
2022年11月10日,江苏南京江宁区苏宁华东物流中心的工人在拣选物品。新华社发(方东旭 摄)
点评 形成对比的两个主色明快且相互衬托,前景虚化,视觉中心沿线条集中于人物。
2023年1月31日,台车在云南昆明国际花卉拍卖交易中心运输鲜花。新华社记者 陈欣波 摄
点评 慢门拍摄使画面动静结合,视觉重点突出,动体鱼贯而出,大大提升画面吸引力。
2023年5月9日,武汉“光谷光子号”空轨列车驶过。空轨列车车体悬挂于轨道梁下方凌空“飞行”。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点评 动静结合,主体清晰突出,天空增添梦幻效果。
2023年7月20日,在四川成都,一名志愿者骑着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定制共享单车留影。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 摄
点评 画面色彩清新,和谐统一,线条简洁,主体人物活力四射。
2024年2月5日,在深圳大鹏新区南澳街道,丰翼无人机搭载着海鲜起飞,前往龙岗区的起降点。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 摄
点评 以无人机的角度拍摄无人机,场景选择别致,复杂背景交代充分。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