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12 17:15 | 来源:新华网 2024 09/10 23:17:09 | 查看:26319次
新华社北京9月10日电 题: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第40个教师节感悟“教育家精神”
新华社记者
今天,我们迎来第40个教师节。
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新时代,1891.8万教师躬耕教坛、培根铸魂,展现着“大先生”的教育情怀与精神力量。
一代代师者,提灯引路,育梦传薪——
燃一盏灯,至诚报国映初心
在北京师范大学英东楼一间办公室,学校资深教授、95岁高龄的顾明远先生,仍在给课题组博士生指导论文。
作为伴随新中国成长起来的第一代教育家,“九零后”顾明远已躬耕杏坛70余载。做过小学教师、中学教师、大学教授,他把自己称作“教育老兵”。他说,愿意把一生奉献给教育。
燃一盏灯,平凡而伟大。
“吴玉章终身成就奖”“北师大‘四有’好老师终身成就奖”“教学大师奖”……他将所获的奖金悉数捐出,资助奖励青年学者。
顾老的教育理想,是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都能健康地成长。“不仅是身体健康,而且心理也要健康,要拥有健全的人格。”他说。
先生,既是“经师”,也为“人师”。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来学习二次函数。”江苏省南通市启秀中学初三9班的课堂上,85岁的数学特级教师李庾南站上讲台,平日温文尔雅的声音,立马变得格外洪亮。
三尺讲台,一守60多年。她告诉记者:“我这辈子如果只有一个称号,那就是教师。”
在李老师的心目中,课比天大。翻开李庾南的备课笔记,教学目标、教学课程用黑色笔写得清楚,红色笔划注意点,蓝色笔标重点。
一堂课,李庾南十多次走下讲台,与学生们频繁互动。“一站就是40分钟,对年过八旬的老人,太不容易了。”讲台下,旁听的李庾南的徒弟、数学老师张舒舒说。
9月10日,南通市启秀中学教师李庾南在讲台上给学生们上课。新华社记者 毛俊 摄
从“姐姐班主任”到“妈妈班主任”再到“奶奶班主任”,李庾南在全国发展400多所“李庾南实验学校”,牵头成立“李庾南数学教学研究所”,带出了一大批“大先生”。
“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全国模范教师”……她还被当地政府特聘为“终身从教”教师。张舒舒说:“三尺讲台就是她的根,这个特聘,她觉得最踏实。”
筑一份梦,师道传承写大爱
“24小时开机,随时可以向老师提问。”这是胡忠成最爱说的一句话。
学生说,胡忠成是他们的老师,也是他们的家长。
作为吉林省长春市清华实验学校的一名语文教师,胡忠成生长在农村,在农村执教25年。他总在思考一个问题:如何给乡村孩子更好的教育?
启智润心,因材施教。教育就要关注学生具体问题,用教育智慧来解答。
“低年级‘先学后教’,中年级‘先学后交(流)’,高年级‘先学后研’。”他说,“让学生课前有期待,课上有共鸣,课后有回味。”他坚信,乡村孩子头顶的夜空,藏着乡村振兴的密码,也有梦想的星辰大海。
爱,是教育永恒的底色。
让30多名听障孩子开口说话,其中15名进入普校随班就读;许多学生,跟健全人一样地工作、生活。从事特殊教育33年,湖南省衡阳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刘玲琍最欣慰这些事。
特殊教育托起无数家长和孩子梦想。刘玲琍说:“能让一个孩子康复,就意味着给一个家庭带来幸福。”一段普通的问好,每个音节都需要她教上百遍,但她相信“必有回响”。
湖南省衡阳市特殊教育学校刘玲琍老师正在引导学生做后鼻音发声练习。(受访者供图)
教育,就是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别名。
2018年,海南陵水黎族自治县特殊教育学校建成,年仅27岁的王绍莹成为首任校长。她和同事从点滴教起,开设专门的吃饭课程,从排队打饭、拿汤匙、用筷子,到不掉饭粒等一点一滴地教;开设生活技能课,教孩子穿衣、如厕、做家务等。
过程的艰辛,难以想象。
“用心用情,坚持不放弃,每一个生命都将绽放光彩。”采访中,学校老师们这样对记者说。
辟一条路,躬耕求是惟创新
新学期伊始,东南大学迎来新生选课。“全国模范教师”、仪器科学与工程学院宋爱国教授开设的《遥操作机器人》成为“爆款”课程,人数超额,不少学生慕名“蹭课”。
求是,教育的职责所在。创新,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上世纪90年代,遥操作机器人技术在我国还是一片空白。当时攻读博士学位的宋爱国,下定决心打破技术垄断。“中国人聪明勤奋,凭什么高端机器人就只能用别人的!”
20多年来,他带领团队钻研控制算法、设计六维力传感器等核心器件、反复模拟试验,实现用机器人的“千里手”在太空精准作业。
他常说,做科研既要顶天立地,又要立德树人。
他和教师团队,坚持给本科生授课,采用实验室现场教学,引领学生在机器人世界培养创新能力、团队精神,立报国强国大志向。
在中南大学“重金属废水处理站”,将重金属冶炼废水回用率提高到90%,为企业实现大幅减污增效。这是柴立元和团队,做挺膺担当奋斗者的一个注解。
国际上首次实现废酸资源化治理,提出全新高纯砷制备方法、实现纯度提升到8个9(99.999999%)……十多年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常务副校长柴立元和团队,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从末端治理走向源头减排,探索出一条标本兼治解决重金属污染问题的新路。
采访中,记者见到有趣的一幕。每实施一项工程,团队就在地图上插上一面红旗,如今在全国各地已插上300多面红旗。
柴立元说,绿水青山养育了他,要用奋斗为大地留住绿水青山。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