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引航 深山护路 长空救援——记奋战山海一线的“海陆空”劳模

发布时间:2024-06-12 15:23 | 来源:新华网 2024 05/04 12:29:17 | 查看:1945次

奋斗,是劳动者最美的样子。

  在中国辽阔的山川大地,天上、地上、水上,到处都有劳动者奋斗的身影。

  依山傍海的福建,以山为脊、以海为怀,劳动者们更是遍及“海陆空”。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后,我们走近这些上天入地下海的劳动者,聆听他们的奋斗故事。

  陈汉杰:从事世界上最危险的职业之一,全国仅有2400多人

  东南闽地,背山面海。海中有一个形似仕女眉黛的小渔岛,叫湄洲岛。岛屿与海岸中间,一湾海水碧蓝澄澈,即为湄洲湾,这里分布着大大小小五个港区。

  船舶靠泊是船舶驾驶过程中难度最大的环节。为避免发生触礁、碰撞等事故,船长会申请引航服务,熟悉港口航道、水深、潮汐规律的引航员便会登轮。于是,在湄洲湾港口,经常能看到高级引航员陈汉杰的身影。

  1991年,陈汉杰从集美航海学院毕业,进入当时中国最大的远洋运输企业——广州远洋运输公司成为一名远洋海员。历经十年,他从实习生做到了船长,最长的一次在船上干了超两年才回家。后来,陈汉杰进入湄洲湾港口成为一名引航员。

  引航员培养周期相当长,全国仅有2400多个。“那个时候湄洲湾港口只有两个引航员,一个月也只有一条船进港,小的两三千吨,大的不超过7万吨。”陈汉杰说,随着港口大规模建设,每年引航的船舶数量越来越多,到了2023年有1250艘,船的最大吨位也变为40万吨。

  海上情况错综复杂,瞬息万变,引航员被称为世界上最危险的职业之一。陈汉杰说,当船舶遇到紧急情况时,引航员作为抢险的指挥者,必须当仁不让,力挽狂澜,其压力之大责任之重,唯有亲历者才能感受到。

  一次惊心动魄的抢险让陈汉杰终生难忘。2020年6月13日,一艘30万吨的散货船在进港中,主机突然停止工作,成了“死船”,情况十分危急。“因为惯性,再有三分钟船就要偏离航道,可能造成触礁危险。”陈汉杰说,综合当时水流情况,他迅速指挥六条拖轮为货船充当“刹车”和“动力源”,不断变换拖轮位置,最终才化险为夷。

  每一时刻的水文情况都不相同,每一条船都是一项新的挑战。无论寒风酷暑,引航员必须24小时待命,半夜起来前往港口引航是家常便饭。“有的时候早上五六点引航,凌晨两三点从家里出发,除了要花时间做准备工作,开快艇到达引航海域也需要一个多小时。”陈汉杰说。

  虽然辛苦,引航员也有属于自己的快乐。“当自己引船顺利靠离港口,特别是受到外籍船员的赞赏时,一种自豪感便油然而生。”陈汉杰说。

  在从业引航的20多年里,陈汉杰成功引航船舶2000多艘次,先后被授予全国十大“最美海员”“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一生把一件事干好就知足了。”这是陈汉杰说的,也是一直这么做的。

  林浩彪:大风大雨别人越往家跑,他越往外冲

  在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海拔近千米的金鸡岭上,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坡陡弯急线型差,养路砂石靠远拉,山洪凶猛多水毁,李屋养路人人怕。”

  一把铁锹、一抹橘红,公路养护工林浩彪在李屋村G205国道上一干就是18年。

  “脾气跟牛一样倔,工作上就是‘一根筋’。”在记者初次来到龙岩市连城公路事业发展中心李屋公路站时,这里的养路工这样评价林浩彪。

  李屋公路站记录员饶林凤记忆犹新,那是在2022年2月19日,连城冰灾,气温零下5摄氏度,噼里啪啦的冰柱掉落声此起彼伏,林浩彪半夜带着四五个养路工去清理倒伏的路树,并沿途撒盐除冰,养护路段37公里,林浩彪冒着寒风来回撒了两遍盐。“回来的时候手脚直打抖,双眼冒着血丝,大家劝他眯一会儿让别人接力,他不肯,一定要带头把所有的事干完,一直做到第二天晚上7点。”饶林凤说。

  “遇到事了,你不带头干,怎么才能解决?”林浩彪皮肤黝黑,身材精瘦,带着一副眼镜。当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在G205国道上修路。

  机械轰响,林浩彪推着切割机沿着路缝作业,路面打出来的水泥灰飞扬在林浩彪的脸上,汗珠子成了灰色。“刚接触这行时还是细皮嫩肉,天热经常用手擦汗,导致整个脸开裂,火辣辣地疼,现在皮糙肉厚比较扛晒。”林浩彪说。

  晴天一身尘和汗,雨天一身水和泥,养路工作还具有一定的危险。在林浩彪的两条腿上,记者看到大大小小十多处陈年已久的瘀青,这来自看似简单的割草作业。“草丛、密植里藏着的小石子、玻璃碴、铁片,常常随割草机刀片飞快旋转,即使穿了护具的工人也可能被击伤流血。”林浩彪说,李屋公路站位于大山之间,山区公路蜿蜒、密草丛生,养路工每季度要进行割草作业,一个来回就要半个月。

  闽西山区,是福建暴雨、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多发地区之一,有“三年一小灾,五年一大灾”的说法,防汛、防台风等极端天气的应急抢险成为李屋公路站工作的常态。

  去年6月,李屋公路站所管养的公路超过100米的溜方就有13起。“养路工就是这样,大风大雨别人越往家跑,我们越往外冲。”林浩彪说,路通了,自己的心也顺畅了。

  “金鸡岭上不老松”俞玉亭、优秀站长王普炎……数年来,大山深处的李屋公路站涌现了一批又一批模范人物。2018年,林浩彪被授予福建省“劳动模范”称号。他说,养好脚下的路,走好人生的路,就是“他的路”。

  黄智斌:在惊涛骇浪中,“把希望送给别人,把危险留给自己”

  “把希望送给别人,把危险留给自己”,用这样的话来形容交通运输部东海第二救助飞行队一点也不为过。

  2018年9月16日,超强台风“山竹”正面登陆广东。一艘塞拉利昂籍货船在汕头海门湾附近搁浅,船上9名外籍船员被困超过24小时,命悬一线。接到任务后,东海第二救助飞行队“B-7310”机组从厦门高崎机场起飞,前往汕头海域货船出事地点实施紧急救援。

  大风、降水、雷暴,直升机颠簸严重,经过一个多小时艰难飞行到达事发点,此时距离台风中心只有10海里,风力达到12级,货船却不在报警海域,飞行队只能顺着风向搜寻。在前方约3公里处,货船现身,但一排足以摧毁直升机的联排高压线近在咫尺。因为顺着每秒33米的风速加上自身速度,此时直升机已经来不及“刹车”,在这两三秒的紧急关头,飞行队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通过倒飞的方式向出事货船靠近。

  调转机身,以前冲的动力对抗风力,直升机通过倒飞慢慢接近货船,并成功停靠在货船甲板上,被困的9名船员一个一个钻进机舱,成功获救。从发现货船到船员脱困,仅用时6分钟。指挥这次生死救援的机长,正是黄智斌。

  “没有先例,没有过倒飞训练,甚至连害怕的时间都没有。”黄智斌说,飞机一旦起飞,在茫茫大海就停不下来,他驾驶的直升机,就是遇险者的一线生机,不管发生任何特情,救援工作必须“冲得上去、救得下来”。

  最初选择这个工作,黄智斌也曾带着一丝懵懂。黄智斌说,当时从航海专业毕业的他本以为会成为船长,却成了一个飞行员。在飞行训练时因为自己笨手笨脚,他一度气馁。2009年,作为大陆在台湾海峡的唯一空中救援力量,东二飞组建了救助飞行队,黄智斌带着1000多小时的飞行时间,和在外面“摸爬滚打”练就的一身飞行本领,来到了这里。

  24小时在线,随时待命出发,或出现在惊涛骇浪的恶劣海况里,或出现在搁浅碰撞的危机情形中,这是属于黄智斌的工作日常。

  惊心动魄的搜救背后,是日复一日的艰苦训练。现在的黄智斌已经是一名教员机长,除了承担救助任务,还需要带飞新的机长。

  “师傅对日常细节抠得很细,经常询问一些航前准备方面的问题,回答稍微有迟疑就会‘被返工’。”正在跟着黄智斌练习搜救副驾驶改装的郑传焱说,他们知道,这是对自己负责,对战友负责,对群众安全负责的体现。

  入行整整20年,黄智斌执行救助任务178起,成功救助172人,飞行时长达4500小时。“十多年里,我救过的人大部分都没见过正脸,看到的都是他们的背影。”黄智斌说,救下的这100多个人,背后是100多个家庭。

  近年来,黄智斌先后被评为厦门市劳动模范、全国交通运输系统先进工作者。“每一次救援就像走过一次人生,我觉得荣誉不是评给了我个人,换了我的队员也是实至名归,它评给的是我们的职业。”黄智斌有感而发。 (记者邰晓安 周义)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