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真爱洒山乡——记浙江日报记者、青田万阜乡农村工作指导员俞佳友(图)

发布时间:2011-03-23 08:24 |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11年 | 查看:4334次

俞佳友在帮助村民插秧。陈宁 摄

  人物名片 俞佳友,浙江日报地方新闻中心记者,中共党员,2009年2月至今,到青田县万阜乡担任农村工作指导员。他情系山区,克服种种困难,为村民脱贫致富作出了贡献。先后获省直系统优秀共产党员、全省优秀农村工作指导员、浙报集团爱心奖等荣誉。

  今年记者节前夕,我们来到了青田县万阜乡,采访浙报集团在青田县万阜乡的农村工作指导员俞佳友。

  俞佳友本来在这里担任农村指导员到去年底就任期满了,但他被乡亲们深情挽留,毅然在山沟里续任一年。

  “他想得最多的是如何帮农民脱贫,做得最多的是如何带农民致富。”万阜乡党委书记季焕平这样评价俞佳友。

  带出500个万元户

  万阜乡素有“青田西藏”之称。记者从青田县城坐上中巴,颠簸3个半小时后,才抵达深藏在崇山峻岭中的万阜乡。

  听说记者找俞佳友,正在乡政府办事的几位村民热情地围上来,拉着记者便去找他。“佳友留下来,我们大家需要他。”村民杨银妹说。

  万阜乡山多地少,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没有主导产业。去年2月,乡里利用高山良好的生态环境,引导农民种植高山蔬菜。刚派驻万阜乡的俞佳友,以记者特有的敏锐,认为这是符合山区发展的好路子。他怀着满腔激情,开着刚买的私家车,挨家挨户把第一批茄子苗送到农民手里。

  “拿笔的书生也懂‘拿锄头’的事?”柘垟村村民周秀明说,“刚开始,乡亲们都没给这个省城来的记者面子。”

  “苗木由乡政府免费提供,村民还能得到县乡的补贴,我们会全程提供技术与信息……”俞佳友在村民面前立下“军令状”。村民们被他的执着感动,抱着试试看的心情,种下了第一批茄子。

  从那时起,俞佳友一心扑在高山蔬菜上,请来技术人员指导农民防治病虫害,又利用跑农业线记者的优势,到青田县农业部门找熟人联系收购商;他把茄子运到青田县城,送到市场、饭店请人品尝;在当地媒体上发表文章,为高山蔬菜吆喝……

  去年6月,几辆蓝色大卡车打破了山乡的宁静,“客商把车开到家门口来收购茄子。”周秀明说起当时的场景,仍难掩激动,“接下来一个月,天天有卡车进村,我们都后悔种少了!”

  在俞佳友的鼓励下,万阜乡的村民渐渐放开了胆子,种起了高山四季豆、高山刀豆、高山萝卜……去年,乡里498名村民靠种高山蔬菜脱贫,年收入超1.2万元,今年全乡人均种菜收入可达5800元。

  老人孩子的贴心人

  11月3日一早,俞佳友匆匆扒了口饭,就赶往乡中心学校,“我看了天气预报,今天只有10℃,不知道孩子们会不会受冻。”

  走进学校,学生们正在吃免费营养早餐。看见俞佳友,几十个孩子放下碗筷冲出食堂,围着他争相喊 “俞叔叔”。

  “陆恩惠,这几天被子够暖和吗?”“朱伟珍,要多穿几件衣服。”俞佳友摸着孩子们的小脸蛋,关切地问。

  “要不是俞记帮忙,很多学生至今还在受冻。”校长刘利军告诉记者,“学校有314名孩子,许多是留守儿童,有的冬天没有手套、帽子,有的一支铅笔要用一学期……”

  俞佳友常来学校,每次临走前,总会给孩子塞上一两百块钱,嘱咐他们买点吃的或用的。“少说也有几千块了。”刘利军说。

  由于个人的力量有限,从去年12月23日起,俞佳友在《今日早报》发表了“开往青田县万阜乡的爱心列车”30多篇系列报道,呼吁社会各界关注这所偏僻的学校。

  “俞叔叔真厉害,那时不断有好心的叔叔阿姨带着礼物来看我们,我终于有了新棉衣、新文具。现在,我们还有了一个新图书室呢!”六年级学生夏利东告诉记者。直到今天,万阜乡中心小学仍不断收到社会各界捐赠的物资。

  3日晚,俞佳友刚结束手头的工作,匆匆披上一件外套,拿着手电筒来到乡敬老院。“再忙,我也要抽出时间陪老人聊天。”他说,“这里的老人太需要情感安抚了。”

  “自从佳友来到乡里,我们这里就热闹啦。每周,他至少有3个晚上来陪我们,讲山外的新鲜事。”75岁的蒋孟全老人说。因为俞佳友的到来,这天晚上乡敬老院里不断传出老人们的笑声。

  一年多来,乡里的老人、孩子已离不开他,朗朗读书声和老人们的笑声,也成了他最喜欢听的声音。

  这点困难算什么

  晚12时,山村万籁俱静。“真想给家里打个电话,可是太晚了。”俞佳友说。“近段时间忙油茶基地的事,有两个月没回家了。前几天,女儿获得卡拉ok杭州赛区金奖,我还没好好祝贺呢。”

  夜深人静时,俞佳友总是想起妻女。妻子是高度近视,生活极不方便,却用柔弱的肩膀挑起家庭的重担。上小学三年级的女儿,最需要父亲的关爱,可爸爸总不在身边……想到这些,俞佳友深感愧疚。

  “乡亲们需要你,说明你干得不错。家里再困难,我也不能自私地把你留在身边啊。”每次想起妻子吴飞梅的这句话,俞佳友又颇感欣慰。

  “高山蔬菜项目刚起步,还有很多事要做。我是农民的儿子,这点困难算什么。”俞佳友说。山高路远、办公条件差、宿舍没空调……无论酷暑寒冬,俞佳友都坚持下来了。

  每天,俞佳友总要到凌晨1时才睡觉,他在拼命地“啃”技术。“在农村,不懂农业技术,就没有话语权。”现在,他已经学会了种蔬菜、防病等知识,成了一个“农技通”。

  “是记者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铁肩担道义’的天职,给了我无穷的力量。”俞佳友说,到万阜乡快两年了,从来没有忘记浙报集团的20字社训:特别守纪律,特别有担当,特别善拼搏,特别能奉献。

  灯光下,今年刚满36周岁的俞佳友,白发已经过半。(记者 聂伟霞 见习记者 陈宁)

(责任编辑:祁建梅)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

第1楼 新疆阿克苏地区阿克苏市2011-03-23 22:48:20 发表
匿名网友:您辛苦了!谢谢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