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好人唐希明(图)

发布时间:2024-01-29 20:19 | 来源:宁夏文明网 2023-12-29 | 查看:2753次

唐希明,宁夏中卫人,生于1966年10月,现年57岁。1991年7月,毕业于西北林学院林学系林业专业,同年参加工作。200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2007年10月至今,担任中卫市西郊林场场长,并兼任中德财政合作中国北方荒漠化综合治理宁夏中卫市项目办公室和宁夏黄河东岸防沙治沙项目办公室主任,正高级林业工程师。

  唐希明同志自参加工作30年以来,勤学钻研,恪尽职守,带领干部、职工及周边群众一直从事治沙造林工作。特别是近10年,在腾格里沙漠东南缘和香山荒漠地区共负责完成治沙造林73.07万亩,其中腾格里沙漠营造灌木林34.2万亩,封山育林9万亩,农田防护林0.63万亩,退化压砂地种植枣树6.5万亩,退化压砂地种植枸杞和欧李7万亩,2021年“蚂蚁森林”合作造林项目5万亩,2022年“蚂蚁森林”合作造林项目10.74万亩。通过坚持不懈地综合治理,在中卫西北部沙区形成了一道守护中卫的绿色屏障,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推动了旅游、工业、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三赢,得到了国家和自治区有关部门的好评,同时被中央、地方电视台及各大网络媒体宣传报道。特别在自治区成立60周年时,中央和自治区领导来卫视察了中卫市防沙治沙情况,并对我市防沙治沙工作给予肯定。

  唐希明同志工作认真负责,为了确保治沙造林质量,长期坚持在一线指导工作,每天在沙漠中行走10多公里。由于治沙造林地点离市区较远,每天早出晚归,中午回不了家,在沙漠中同民工一起吃早上从家带来冷饭冷菜,有时刮风饭盒里都是沙子,常在烈日下躺在沙漠中休息。平时劳动期间主动和民工打成一片,聊家常,讲治沙经验和技术,深受民工们的爱戴。近几年来,通过技术培训,培养了沙坡头区迎水桥镇黑林村和迎水桥村一支300余人的防沙治沙队伍,这支队伍不仅在中卫进行治沙,而且利用他们过硬的治沙技术到内蒙、甘肃、青海等地进行治沙造林。通过治沙年收入达6万余元,使他们整体脱贫。

  由于沙漠干旱少雨,造林速度慢,成活率低,治沙效果不明显。经过不断摸索试验研究,发明了“水分传导式精准型沙漠植苗工具”,避免了用铁锨挖沙造成水分流失,降低了治沙造林成本,为国家节省资金6000余万元,同时提高了工作效率,沙漠造林成活率达到了85%以上,比过去提高了25%左右,并获得了实用新型专利。老一辈治沙人发明的麦草方格治沙,虽然取得了固沙成果,但经过风吹日晒,三年后导致草方格风化,沙丘裸露,失去了固沙的作用,只能重新扎设草方格,增加了固沙成本。为解决这一难题,他经过两年实验观测,在扎好的草方格中播撒耐旱沙蒿、沙米、沙大旺等草种,通过风的作用力把种子旋到草方格的四周,通过降雨,种子发芽生长形成植物草方格,达到了永久固沙效果,有效提高了植被覆盖度。目前,这一治沙造林模式已大面积推广应用。随着劳动力成本的增加,为了降低治沙成本,技术团队发明了“草方格沙障用刷状网绳的生产装置”“轮刀式治沙草方格机”,替代了人工扎设草方格,解决了用工难的问题。

  唐希明同志作为一名普通技术干部,他忠心耿耿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艰苦奋斗,通过长期实践积累了丰富的治沙造林经验,开展了“中国沙漠鸣沙形成机理及其修复技术研究”和参与编写《林木良种晋欧1号》行业国家标准。2014-2020年,先后在现代园艺、福建农业、南方农业、中国沙漠、农业科学、水土保持通报、生态学报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7篇,2021-2023年分别获得宁夏防沙治沙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荒漠蚂蚁群落与植物间的互作关系对固沙造林生态恢复的影响2项宁夏回族自治区科学技术成果,获得实用新型发明专利4项,获得宁夏回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奖三等奖等技术创新荣誉。荣获市林业生态建设局、市自然资源局“优秀共产党员”、宁夏林业项目管理中心“先进个人”,“全国防沙治沙先进个人”、“绿色生态工匠”、“最美林草科技推广员”称号。2018年,被中国治沙及沙业学会聘任为国家土地封禁保护区专业委员会委员,2019年被宁夏大学聘任为开展人才培养、学科专业建设和科学研究等产业教授,2020年被自治区教育厅聘为高等学校“双导师互聘计划”专项人员,2021年被聘任为宁夏生态学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