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黄大年:你从青春中走来(图)

发布时间:2023-10-07 11:58 | 来源:瞭望 2022年第28期 | 查看:3992次

少年的黄大年就崇尚英雄。黄大年系上红领巾的第一天,放学回来他摇着自制的小红旗对着旁边的小伙伴说:“如果祖国需要,我一定去当英雄!”

  文 | 刘飒 李宏

 

  柳江岸边,黄大年初中生活学习的地方 刘飒摄

  “你的模样,我们的模样,就是新时代的模样!”——摘自《永不褪色的精神礼赞:献给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

  2018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97岁生日。在赶往广西贵港市的公路上,我(刘飒)刷着朋友圈里各种“七一”感言,心潮澎湃。作为中科协组织的“老科学家成长资料采集工程”黄大年项目组成员,能如此近、如此深、如此真地走近黄大年,踏寻他的成长足迹,触摸他的精神脉动,仰望他的人性光辉,实乃人生幸事。

  一路颠簸一路在想,这样高尚的人格背后究竟蕴藏着怎样的魂魄。

  时间的远光中,四五个背着书包的少年走在回家的路上。突然,一列火车呼啸而来,不远处一辆拖拉机卡在了火车轨道上。情急之下,有个扎着红领巾的少年迅速脱掉上衣,高举着,挥动着,迎着火车飞跑着……火车戛然而止,在离拖拉机100多米的地方留下了一条长长的刹车痕迹。后来,人家送来一封表扬信,称黄大年是欧阳海式的小英雄。

  学校旁边的七里桥,桥洞下面水流湍急。发现有人落水,黄大年毫不犹豫飞身跃进水里救人。

  这些故事发生在1970年,黄大年12岁,在广西贵县西江农场小学读五年级。就是现在我们要去的贵港市达开实验小学。

  少年的黄大年就崇尚英雄。黄大年系上红领巾的第一天,放学回来,他摇着自制的小红旗对着旁边的小伙伴说:“如果祖国需要,我一定去当英雄!”

  在贵港的采集工作紧锣密鼓。我们去了大南门,这是古城墙城门被破坏以后贵港仅存的唯一城垣。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是贵港人,贵港有不少的地名用达开命名,黄大年就读的贵县附城高中旧址坐落在达开公园(东湖公园)边上。

  站在郁江北岸,远眺罗泊湾码头繁忙的景象,黄大年当年与同学们挑煤、装砖、搬运货物的画面仿佛就在眼前。

  静默的贵县火车站似乎可以让人们重拾记忆:1978年2月,黄大年就是从这里踏上了开往长春的列车,去长春地质学院报到,开启了寻梦征程。

  临行前,黄大年写了一首小诗,送给地质队的领导,也是他极为崇拜的老师关瑞清先生:

  忆昔竹棚劝读书,

  今别重嘱莫虚度。

  此去长院钻科文,

  诲教长吟不辜负。

  写到这里,不得不说明一下。按理,采集路线应该按时间顺序,但为了节约各种成本,我们的工作模式是以地理坐标为原点展开的,即同时在一个地方要采集他不同的人生阶段。因此,我们在贵港采集了他小学、高中以及地质队的学习、工作情况。

  第七天,我们从桂林坐动车到达柳州,又驱车近3个小时到达了罗城县小长安镇牛毕村踏勘。1973年9月至1975年7月,黄大年在这里读高中,即广西罗城地质五七基地中学。

  学校位于柳江上游,教室、发电房、医务室的老房子还在,但僻处荒郊,石砾、杂草丛生,建筑工地的喧嚣已宣告这里很快将被荡为平地。牛毕村有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群山环抱、风景优美,但地处偏远,交通不便。我们一路颠簸,历尽艰辛才到达。想象着当年黄大年和同学们从柳州坐客船,再辗转坐上小木船,经过一天一夜的舟车劳顿才能到达学校的情形。

  柳江是黄大年和同学们常常玩耍的地方。他水性很好,一生酷爱游泳。滔滔江水奔流不息,黄大年在这里也曾“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在黄大年初中班主任黄先荣家里、在黄大年生活过的地质大院,我们感受着四五十年代出生的知识分子的责任心和爱国情怀,想象着一个小小少年是怎样在那个艰苦但却充满激情、单纯却不乏执着的年代里萌生“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的报国之志。

  黄先荣和丈夫杜冠宇对地质事业有着深厚的情怀,当年夫妻俩一同选择留在广西从事地质教育工作。他们经常把地质队的故事讲给孩子们听。

  黄大年高中毕业后恰逢招工进入广西第六地质队工作。参加工作后的第一个工种是钻工,钻工是重体力工种,黄大年工作勤奋、机灵、胆大,很快就较其他新工人最先学会了600米钻机的起下钻操作。这个工作经历,与后来由他挂帅的万米深钻科学探测井,有着技术相通之处,说是技术铺垫也不为过。

  三个月后,黄大年又被选送去广西物探队办的物探短训班学习,当了物探磁法仪器操作员。冥冥之中为黄大年推开了地球物理探矿的一扇窗,地面物探、航空物探的技术深深地吸引着他,从此黄大年一生与地球物理科学结缘,并深深爱上了这个职业,进而成为他以身许国、矢志不渝的终身事业。

  地质队的工作很辛苦,三四个月就要转移一个地方,无论到哪,他都会带上满满的一箱书。父母的教诲时刻鞭策着他:“该掌握的知识一定要掌握好,这样,你才能像钱学森、李四光那样,为国家作出贡献!”

  黄大年在广西第六地质队三分队做磁法勘探仪器操作员时,为了做好磁力仪记录工作,他一遍遍练习写空心字1、2、3……10个数字,直到完美无瑕。

  我们历尽艰辛找到了他当年在三分队工作和学习的地方。住过的泥砖房、洗澡的小水渠、道班房的小院、路旁的那棵荔枝树、骑过的自行车、每天都要走的木板桥和石板路……一切虽经岁月洗礼,但故事依旧。六保村的泥土房、道班房是黄大年1977年参加高考前奋战复习的地方。

  地质工作条件简陋,艰苦程度难以想象。明知艰苦,他还执着选择。当年报考长春地质学院的黄大年第一、第二志愿填报的均为地质专业。

  容县杨梅中学是黄大年参加高考的考点。我们站在这里,想求解到一些答案。是的,我们看到了他背着行装、满眼渴望,带着一份笃定、一种自信,以昂扬的姿态从青春中走来的模样。

  后记:黄大年1958年出生在广西南宁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他的父母是广西地矿部门的教师,随着父母工作变动,黄大年在广西多地生活过。他的小学经历了3个学校,南宁市园湖路小学、桂林市鲁山红专小学、广西贵县西江农场小学(现为贵港达开实验小学);初中就读于罗城牛毕地质子弟学校;高中就读于贵县附城高中(现为贵港市港北区高级中学),高考前在广西第六地质队。

  我们的采集行程穿梭于南宁、贵港、容县、罗城、桂林、肇庆,行走在村镇、巷口、校舍、旧宅、地质队,探访了黄大年整个少年、青年时期能讲出故事的发生地。遍访故友,追根溯源,采集做到了无缝衔接,环环相扣,首尾闭合。

  如此辛苦,为的就是一种尊重和自信。

  采集工作要特别感谢黄大文、司志刚、蔡琼等亲朋好友的一路陪伴和讲述。在黄大年19岁前,他们之间有着太多生活轨迹的重合,是亲历者和见证人。他们和黄大年一样,身上都有着潮湿蒸郁的气候练就的广西人绵中有刚、隐忍不发的性格,那种厚道忠实、不虚夸不做作的特质。

  作者:刘飒,吉林大学党委宣传部,编审;李宏,吉林大学党委宣传部,副编审。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