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业奉献马慧娟(图)

发布时间:2023-05-09 12:09 | 来源:宁夏文明办 2022-09-12 | 查看:313次

马慧娟,女,回族,1980年4月出生,初中文化,宁夏红寺堡区红寺堡镇玉池村人。自2010年以来,她用手机写作,六年时间摁坏七部手机,写作40万字,作品先后在《黄河文学》、《朔方》等发表,她的事迹在北京卫视《我是演说家》播出后引起强烈反响……

  1980年,马慧娟出生在宁夏泾源县一个四面环山的村子里。7岁那年,她结束了野丫头的疯玩,开始到学校去读书学习。马慧娟第一次对文字产生异样感情,是从一本小人书开始的。那本名叫《水浒》的小人书里,简洁有趣的故事让马慧娟感受到了文字的力量。她还记得那时的感慨:“世上竟有这么美好的东西”。15岁那年,因为家庭经济困难,马慧娟离开了学校。从此,群山之中,马慧娟与庄稼、牛羊为伴。手拿锄头的她,没有想过再捧起书本。青春正当时的马慧娟,被磨练成一个标准的农家女子:结实的身体、粗糙的双手、朴素的脸庞。无眠的夜晚,马慧娟也会想起那些年读过的书。但一切都已远去,她将和祖祖辈辈一样,在这片美丽、宁静的土地上劳作、生活,直到老去 。20岁那年,马慧娟嫁给了同村的小伙子。随后,在生态移民的浪潮中,马慧娟来到了宁夏吴忠的罗山脚下,和20多万移民一起,开始了新家园的建设。孩子出生后,马慧娟的生活更显忙乱。她一心扑在劳动上,只想通过自己的辛劳,改善家庭生活。忙碌的生活,疲惫的身体让她无暇顾及更多。7年后,马慧娟和丈夫建起了新房子,养起了牛羊,儿女也已渐渐长大。 农忙时下地干活,农闲时打打零工,什么都不用干的日子里,马慧娟也会穿着拖鞋、嗑着瓜子,坐在人堆里拉家常、说笑话。马慧娟(中)和工友们在一起只有她自己知道,在这安稳、平静的生活里,她的内心有一种说不出的苦闷、孤独。

  2008年,马慧娟有了自己的第一部手机。当听说了电子书这种事物后,她迫不及待地请求外甥女给她下载几部书。“你这么大年纪了,还看什么电子书”,外甥女“贴心”地给她下载了几首流行歌曲。后来,马慧娟终于从侄子那里求得两部电子书:《中国神秘事件录》、《历代宫廷秘史》。如饥似渴的马慧娟喜欢得不得了,管它什么书,很快就看完了。得到文字滋润的马慧娟,埋在心底的那份热爱彻底复苏了。为了有书看,她学会了上网。2010年,马慧娟偶然得到一个QQ号,当得知空间里可以随意写文章并发表时,她的内心瞬间闪亮了:文字不仅可以阅读解闷,更可以写出来舒展心灵啊。她开始试着在空间里写文章,并结交一些同样热爱阅读和写作的朋友。虽然身边都是普通的人和事,但马慧娟认真地把见闻、感想写在空间里,从几十字到几千字不等。

  便捷的网络,纷繁的农村生活给了马慧娟丰富的写作素材,真实的写作,干净灵动的文字吸引了天南海北网友密切关注。据不完全统计,累计有6万人次网友关注慧娟,每天上线关注的铁杆粉丝达400余人。写作是幸福的,比如干活的间隙,别人拉家常,她坐在一边摁手机;劳累了一天,大家看电视、躺下休息时,她坐在炕头写着一天的见闻、感受;第二天,她早早醒来,赶在做饭、喂牛之前翻几页书,看看手机。在如此零碎的写作时间里,一篇两三千字的文章,马慧通常要用好几个夜晚才能完成。“劳作之苦也算不得什么,可心灵的孤独是我所不能忍受的。”虽然从不耽误干活,但马慧娟对手机的痴迷还是引起了邻居的闲话、家人的不满。但在手机中,她有一个自由、广阔的世界,有精神上的出口和满足。她坚守着自己的世界。直到2014年底,在一名QQ好友的帮助下,马慧娟的文章走出了QQ空间,投向了刊物,并在《黄河文学》上有了第一次的发表。马慧娟发表在《黄河文学》上的作品至此,因为频繁按键,马慧娟已经换了7部手机。当她收到样刊和930元的稿费时,村里的男人称赞道:你还真厉害啊!邻居大姐说:慧娟真给我们农村妇女长脸!从不看她的作品的丈夫,也不再干涉另类的妻子:她从小就爱读爱写,而且从不耽误干活,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吧。

  多年的积累开始爆发。2015年,马慧娟在《黄河文学》、《朔方》等刊物上,共发表了十几篇文章;2016年5月底,她的第一本散文集的书稿交到了出版社。散文《野地》发表在《黄河文学》散文《乡愁》发表在《罗山文苑》马慧娟一直有一个愿望,讲讲西北农村回族女人的故事。这些女人“没有人抱怨生活,每天都在这样简单重复昨天的生活,每天揣着一个低微的梦想去劳作,每天聚在一起都快快乐乐地大笑,每天都盼着明天会更好”。她希望能在年底动笔,开始写作构思已久的小说:《罗山脚下的女人》。

  作为罗山脚下的女人,马慧娟的生活依旧:照料家庭、下地干活、到处打零工,在田间地头挣着一小时6块的工钱,遇到工地上的重活了,一小时能挣上10块钱,就会让她开心很多。作为一个写作者,作品的发表,几千元的稿费,并没有给马慧娟的生活带来什么有实质性的改变。但这不同寻常的故事,让她走进了公众的视野,引起了更多人对她的关注和支持。新华社专程来红寺堡采访马慧娟,宁夏文联亲自上门看望,为她送来书籍和电脑、手机,并破格吸纳她为宁夏作协会员,北京卫视《我是演说家》联系录制节目……电脑、网络、书籍的到来,为马慧娟创造了更好的交流、写作条件。 马慧娟依然不习惯把自己的行为说成“写作”:“鲜活的题材太多了,就想把抓人心的东西记下来。”繁重的生活里,阅读、写作是她思想流动的方式。从没走出过宁夏的马慧娟,也会在文字中向往外面的世界:“我猜江南的春天必是满眼的柳绿花红、草长莺飞。远山近树掩映在细雨迷蒙里,似一幅苦心临摹的山水画,若撑一把雨伞漫步其中,人的心该是怎样的清新和陶醉?”行走在西北的春风里,她这样想象江南的春天。

  当丰富的内心有了寄托,马慧娟不再孤独。生活依然,因为有了文字,一切变得如此美好……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